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经济影院--温州大学公选课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984》(美国)

  [复制链接]

1

主题

89

帖子

36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64
191#
发表于 2021-10-29 22:13:12 | 只看该作者
一本在1948年写的书,我们要读懂它,却需要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或更长时间。由此可见小说思想的深刻。
作者以前是社会主义者,但是参加西班牙战争后受伤后,渐渐的转变了观点。主要的小说是《动物庄园》和《1984》都是反对极权主义的小说,以及他对苏联式社会主义的失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289

帖子

91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13
192#
发表于 2021-11-3 20:17:33 | 只看该作者
《1984》描绘的是一个恐怖的极权社会:大洋国实行高度集权统治,历史和语言被随意更改,家庭伦理关系被强制废除,国民的生活被“电幕”时刻监视着,思想和本能日渐退化。我们不应该停止思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71

帖子

22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27
193#
发表于 2021-11-9 19:06:05 | 只看该作者
个体的挣扎抵不过外界的恐怖政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50

帖子

16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62
194#
发表于 2021-11-10 20:30:19 | 只看该作者
时代的缩影,历史的再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258

帖子

80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808
195#
发表于 2021-11-13 16:06:54 | 只看该作者
谁掌握过去,谁就掌握未来。谁掌握现在,谁就掌握过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258

帖子

80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808
196#
发表于 2021-11-13 16:07:25 | 只看该作者
高压政治社会下的秩序感与人性的光辉在这部影片中成为对立的两个冲突面,影片前期情绪都隐藏在波澜不惊的基调中,后期矛盾爆发却还是冷静的方式,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却又真实发生过的感觉,这正是原著追求的感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258

帖子

80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808
197#
发表于 2021-11-13 16:08:52 | 只看该作者
结尾演得不够到位,原因也很简单,这毕竟是英国演员,是在市场经济、民主国家里长大的,无论如何体会不出来失爱社会中人们的感觉和状态,甚至见都没见过,所以演不出被彻底打趴下了的人的状态也属正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14

帖子

36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66
198#
发表于 2021-11-21 14:41:37 | 只看该作者

1984这部小说最吸引人的地方不在于主角的反抗与受刑,而在于展现专制集权社会的全面的统治理念,但电影没有很好反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14

帖子

36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66
199#
发表于 2021-11-21 14:41:57 | 只看该作者

牢笼里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你能因为笼中的鸟儿可以唱可以跳就说它拥有自由吗?显然不能。充满控制欲的自由是极端的自由。因为白纸面积有限,若纸上的每个圆都无限膨胀,势必会相交,不受干扰的自由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罗兰夫人临刑前的话“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说的就是这种伪自由。充满奴性的自由是犬儒的自由。正如《1984》中老大哥所鼓吹的“自由即奴役”,若每个人都顺从地接受监视和放弃思考,人类不就成了哈维尔笔下“生物蔬菜水平上的存在”吗?
   “我们会在没有黑暗的地方见面。”这是奥布兰对温斯顿的承诺。在全书的结尾,奥布兰终于实现了这一承诺。温斯顿在他的改造下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牢笼自由者”,享受着井底的自由之光,心中充满感激。《1984》的悲剧值得所有人深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14

帖子

36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66
200#
发表于 2021-11-21 14:42:14 | 只看该作者

谁掌握过去谁就掌握现在,谁掌握现在谁就掌握未来。”电影的开场引用了书中的一句“语录”。迈克尔•雷德福在1984年似乎很准时的把这部预言小说搬上大银幕。故事的主人公出场的时候伴着一阵阵让人难受的咳嗽,也许导演在纪念奥威尔这位死于肺结核天才的预言家。在奥威尔写完这部小说之后,世界上又发生了无数与《1984》中的描述完全吻合的事件,如果他能活着看到这个愚蠢,荒谬又脆弱的世界是怎样被操纵和蹂躏,不知道他改为自己的预言感到高兴还是悲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经济影院--温州大学公选课网站    

GMT+8, 2025-8-10 06:19 , Processed in 0.24866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