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经济影院--温州大学公选课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一蛋_R2d4d

《流浪地球》

  [复制链接]

1

主题

62

帖子

20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02
发表于 2023-12-24 23: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对于原著太阳衰老加速、地表灾变、行星发动机驱动地球、利用地木引力弹弓效应达到逃逸速度这些内容,电影从背景设定到特效展现都进行了忠实还原,可谓气质不凡。这其实已经成功了一半。老实讲,我本人其实对《流浪地球》影视化一开始并不看好。我初次读到《流浪地球》原著大概是在2013年。相信在当时,就连行业大佬大概都不会梦到中国电影界有能力将《流浪地球》里的恢弘想象予以还原。我在这里摘取几段,让大家感受一下。

从我住的地方,可以看到几百台发动机喷出的等离子体光柱。你想像一个巨大的宫殿,有雅典卫城上的神殿那么大,殿中有无数根顶天立地的巨柱,每根柱子像一根巨大的日光灯管那样发出蓝白色的强光。而你,是那巨大宫殿地板上的一个细菌,这样,你就可以想像到我所在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了。
地球发动机分为两大类,大一些的叫“山”,小一些的叫“峰”。我们登上了 “华北794号山”。登“山”比登“峰”花的时间长,因为“峰”是靠巨型电梯上下的,上“山”则要坐汽车沿盘“山”公路走。我们的汽车混在不见首尾的长车队中,沿着光滑的钢铁公路向上爬行。我们的左边是青色的金属峭壁,右边是万丈深渊。
我现在发现那暗红色的区域上方同漆黑的星空有一道整齐的边界,那边界呈弧形,那巨大的弧形从地平线的一端跨到了另一端,在缓缓升起,巨弧下的天空都变成了暗红色,仿佛一块同星空一样大小的暗红色幕布在把地球同整个宇宙隔开。当我回过神来时,不由倒吸一口冷气,那暗红色的幕布就是木星……木星恐怖地上升着,渐渐占据了半个天空。这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云层中的风暴,那风暴把云层搅动成让人迷茫的混乱线条,我知道那厚厚的云层下是沸腾的液氢和液氦的大洋。著名的大红斑出现了,这个在木星表面维持了几十万年的大旋涡大得可以吞下整整三个地球。这时木星已占满了整个天空,地球仿佛是浮在木星沸腾的暗红色云海上的一只气球!而木星的大红斑就处在天空正中,如一只红色的巨眼盯着我们的世界,大地笼罩在它那阴森的红光中……
可以说,大刘笔下的这些场景,就是在好莱坞的科幻大片中也较为少见。我一直觉得,刘慈欣的小说中,《中国太阳》是目前较为适合影视化的作品,因为一来特效场景不是很多,二来文中对中国发展道路的隐喻、审视及期望也值得在当下历史场域中开展。但就在我们对现实怀疑、对未来做梦的时候,郭帆导演和他的团队携带着他们的“小破球”(导演在微博上对自己电影的爱称),给了我们一个天大的惊喜和震撼。行星发动机方面,其以一种重工业、内燃机朋克的钢铁城市式形象在银幕中精彩亮相,满足了原著党与非原著党的视觉感观。地表灾变方面,上海市经历的一系列海啸、冰冻、地震,就令人十分唏嘘,这种场景也属国产片首次。且电影开场时的各国电视台对灾变的新闻报导,也让人很有代入感。尽管这种叙事手法在国外科幻、灾难电影中十分常见,但在这里我们能看到剧组有着架构一个IP宇宙的野心。大刘在看完《流》后,兴奋地表示:好的科幻是把最疯狂的幻想描述成新闻报道般的真实,《流》所创造的充满厚重史诗质感的场景做到了这一点。显然是对相关内容的赞叹。这也让我们想到了,大刘在《超新星纪元》中,是如何从18世纪讲到20世纪,从英国巴思城的天文学家讲到莱克星顿的枪声,讲到《四库全书》前的乾隆皇帝,并虚构各种文本对八光年外的一颗恒星氦闪带给地球的影响进行叙述。我们欣喜地看到,大刘这种带给读者强烈史实感的手法,为电影《流》所继承。当然,最令人震撼的还是电影对行星尺度奇观的还原。如像彗星一样拖着尾巴流浪的地球,又如占满天际的恐怖木星,这些场景都让人大呼过瘾。还有在电影最后,旁白以一种十分平静的语调阐述原著中人类逃亡的五个步骤,就像在教新手怎么发动一辆汽车一样,让人浑身战栗——恐怕也只有科幻电影才能如此不动声色、轻描淡写地低吟出星系尺度的神话史诗。正如《死神永生》中歌者的“要一片二向箔,清理用”,又如《银翼杀手》的复制人Roy Batty的孤傲——“我所见过的事情,你们人类绝对无法置信。我目睹了战船在猎户星座的边缘中弹,燃起熊熊火光。我见过C射线,划过了‘唐怀瑟之门’那幽暗的宇宙空间。然而所有的这些片段,那所有的瞬间,都将湮没于时间的洪流,就像泪水消逝在雨中。”


电影对原著木星场景的还原


其次,电影对原著及“刘氏科幻”的科学主义、人文主义内核进行了忠实表达。原著讲到了人类文明如何利用科学技术解决了自身所面临的困难,令人印象深刻的有行星发动机、地下城和防护服。在这里再次谈行星发动机,我想表达的是我们已不满足发动机的炫酷外观,而是想深究其中的科技基础。而电影也满足了我们:为何在多个概念设定中最终选择了现在这个造型,剧组交代是为了发动机符合大的力学支撑结构——暂且不说究竟该造型真正是否满足这样的要求,但至少剧组是在用心、用脑子。原著中对发动机的原料开采、运输是一笔带过的。但电影通过那个经典的长镜头,给了我们的相关内容在视觉上的交代。地下城的电梯也符合原著描写,且通过刘启两次出地下城看到的运输机,电影也暗示了地下城应该存在原著中提到的适合大型载具通过的斜面隧道。防护服在原著中怕是最让人有模糊感的物件,不过有幸在电影中作为重要的服装道具进行展现。从技术人员到卡车司机,再到军人,不同的防护服表现出的独特质感足以让相关发烧友着迷。

电影也极大表现了原著中的那种人文主义关怀。原著中,无论是个体的人,还是整体的人,都对自身命运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抗争。电影中的矛盾冲突都以人和自然界之间为主,因此片中出现的每一个人物个体都个性十足,且被予以了尊重。换句话说,电影中,没有反派的人,而都是可爱、正面的人。原著中技术救世的理想主义,在电影中被绝境中的人们以“选择希望”的呼喊和实践予以表达。

电影《流》做到了在原著气质及核心主旨基础上的合理延伸,甚至是升华。

电影毕竟未完全按原著情节走,说其做了哪些工作贴合了原著,其实讲不了很多。因此我更想说的是,电影做了哪些创新的二次创作——这也是更值得称赞的内容。

电影气质、格局方面,恐怕最让人意外的是,最大的“反派”居然是木星!这个设定堪称伟大,足让每一个原著党都目瞪口呆。原著中,提到木星,最令人深刻的是地木交会之时从地面观察其占满天际的那种压抑,以及地球引力在木星液氢和液氦海洋上拉起巨浪的那种诗意。但最终并未出什么意外,地球在引力弹弓效应下,平安达到逃逸太阳系的第三宇宙速度。可是在电影中,编剧却脑洞大开地设想倘若地球被木星引力捕获会怎么样!!这种疯子一样不怕事大、并给自己找麻烦的修改简直比刘慈欣还要刘慈欣(至少大刘原著里都没想到这个)!!另一方面,这种修改,亦算是对原著中人的抗争的悲壮性进行表达——连在太阳系中都险遭灭顶之灾,以后2500多年的漫漫旅途又该如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4

帖子

17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72
发表于 2023-12-24 23:2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流浪地球》给人的感觉就是震撼,一种弘大的场面和背景、世界观带给人们的震撼。作为这个时代最好的国产硬科幻片,影片的特效制作的确很棒,并不输给那些外国大片,而且故事情节也相当吸引人。但影片不同于以往大片的那种英雄主义,相反的是表达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当全世界的所有人都联合在一起时,在困难的问题仿佛都能被解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4

帖子

20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06
发表于 2023-12-25 21: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完《流浪地球》最直观的感受是:太空真美,人类真渺小。刘慈欣的科幻作品,核心特质是将极致空灵的想象力与厚重的现实结合,对人类发展和未来命运始终饱含着深沉的关切。而《流浪地球》是一部关于死亡与希望的电影。  对每个人说,死亡是最终极的哲学命题。生命的可朽性与有限性为人生追求提供了意义和限度。无论通过繁衍后代,还是著书立说名垂青史,个人总归有可能让自己的生命以某种方式得到延续。但在宇宙残酷的“黑暗丛林法则”面前,诸如人性、道德、伦理、人生目的等等,或许只对单个的个体才有意义。对人类整体的生存而言,种族毁灭是将个体死亡无限放大和彻底终结的终极隐喻。刘慈欣的所谓硬科幻,正是建立在看似冷峻、甚至冷漠的科学理性基础上,对死亡和宇宙生存法则的审慎思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经济影院--温州大学公选课网站    

GMT+8, 2024-4-18 14:37 , Processed in 0.17179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