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德勒的名单》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的作品。1994年3月1日,电影在德国法兰克福首映,德国总统亲自出席了影片的首映式。美国总统克林顿看过此片后印象很深,以至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疾呼:"我迫切要求你们去看看这部影片。"它之所以具有如此巨大影响的震撼力和如此深沉而令人痛苦的艺术魅力,与斯皮尔伯格身上流着犹太人的血液及童年时代亲身体验过犹太人遭受歧视的痛苦,与他源于乌克兰的大家族中竟有17位成员在波兰纳粹集中营中被谋害和他的内心深处对辛德勒——这位犹太人的大恩人怀有虔敬感恩的心态等一系列无法逃避的事实分不开的。 思想高度 《辛德勒的名单》思想的严肃性和非凡的艺术表现气质都达到了几乎令人难以超越的深度。描写犹太人在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遭受集体屠杀的影片过去也拍过不少,但是以德国人良知觉醒并且不惜冒生命危险反叛纳粹,营救犹太人的真实故事片,这还是第一部。影片中,辛德勒开始时并不是位英雄,为什么最后他成了一名英雄,影片并未作出解答,所表现的只是他的行为。斯皮尔伯格动用了一个小小的具有象征含义的效果陪衬,就是那个穿红衣的小女孩,辛德勒每一次对她的注视,都更坚定了信念。她象征着无辜而脆弱的生命,也象征着战胜邪恶的勇气与力量,也是影片中唯一的色彩。 摄影艺术 影片的摄影指导扎努西·卡曼斯基掌握了黑白摄影的画面质感,在沉重中有厚重的味道,特别是在拍摄波兰的贫民区时,矮墙、砖块、潮湿气息,还原了时代的真实氛围。而红衣小女孩那一幕成为经典之笔在于它的摄影的深层内涵和艺术价值远远超过一般意义上的电影作品。从影片开头到纳粹宣布投降,都是用黑白摄影,目的在于加强真实感,也象征了犹太人的黑暗时代。后来纳粹投降,当犹太人走出集中营时,银幕上突然大放光明,出现灿烂的彩色,使观众有从黑暗中走到阳光下的感受,可以体验到剧中人解除死亡威胁的开朗心情。 配乐优秀 同时,这部影片的配乐也相当优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作曲者约翰.威廉姆斯(John Williams)与斯皮尔伯格多次合作,深切体会这一位身体中流着犹太人血液的导演在创作此片时的心情,因此吸取了犹太民族音乐的旋律特点。在片子中并没有使用他个人善长的大型交响乐,而是以小提琴和大提琴的独奏作为整个音乐的基调,使得整个配乐充满了人文关怀,也符合斯皮尔伯格纪录片气息的黑白摄影风格。尤其在犹太墓碑的长道上徐徐流动着的片尾音乐,更让人感受到一个民族的悲怆和坚强。此外,约翰·威廉姆斯还特邀小提琴名手伊兹霍克.帕尔曼(Itzhak Perlman)和竖笛好手吉洛拉. 费德曼(Giora Feidman)助阵,他们的演出温和细腻,哀而不伤,不是对人间悲剧的控诉,而是对历史错误的沉思,充满了省思和缅怀的温淳气质。威廉姆斯在交响乐的部分则善尽烘托陪衬的角色,让音乐成为深具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历史独白。 情节争议 影片表现了辛德勒以企业家的身份,在“二战”期间保护1200多名犹太人免遭法西斯杀戮。最令人折服的是,300多名已押送到“死亡陷阱”奥斯威辛集中营的犹太妇女,竟然被他安然赎救回来,让全球观众为之动容。然而,影片上映之后却陷入一场激烈的争论,引发者为奥斯威辛的幸存者,他们批判影片过于美化辛德勒,旨在把辛德勒塑造成为一个道德化身、英雄典型,而有意忽略这段历史事件之前与之后的辛德勒。 2004年,作为华盛顿美国大屠杀纪念博物馆教育委员会成员的大卫·克罗教授,在德国一个阁楼上的手提箱中发现的新文件,并在大量采访的基础上撰写了新著《奥斯卡·辛德勒:他生命中不为人知的故事,战时的活动和名单背后的真相》,这也是第一部比较多种说法而写成的辛德勒传记,它对辛德勒二战期间一些流传甚广的事迹提出了质疑。在电影中,辛德勒以捷克新厂需要大批劳工制造军火为由,列出一份多达千人的名单,并将他们运往家乡躲藏,改变了他们前往死亡集中营奥斯威辛的命运。但克罗认为,这份犹太人名单根本称不上是辛德勒的名单,因为当时辛德勒已经由于向纳粹集中营的指挥官行贿而被捕。据他考证,犹太人幸存者名单一共有9张,其中4张最初是一名投诚纳粹的犹太人秘密警察马赛尔·古尔德博格记录下来的。辛德勒曾说起其中几人的名字,但绝大部分人辛德勒根本从未见过,另外5张名单的作者则无人知晓。克罗认为,所谓“辛德勒名单”的传奇故事,部分是辛德勒本人在战后编造出来的,他希望以此为其战争期间的企业损失获得赔款。另一部分则出自他善待过的犹太工人,为了在战后保护他,工人们夸大了他救人的事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