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影院--温州大学公选课网站

标题: 《浪潮》(德国)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4-8-28 23:34
标题: 《浪潮》(德国)
[attach]63[/attach]


男教师赖纳·文格尔(约根·沃格尔饰)在“独裁政治”课上突发灵感,与学生做起模拟独裁政治的实验,这场名为“浪潮”的游戏在短时间内产生了浪潮般的效果,激进、亢奋、麻木及独裁政治下的种种面貌一一呈现,游戏戛然而止的一刻,令所有人感到的不仅仅是震惊,还有不寒而栗的恐惧。这部电影根据1967年发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所中学里的真实事件改编。

中文名:浪潮
外文名:Die Welle
其它译名:恶魔教室(台) / 白恤暴潮(港) / 波浪 / 挥手礼 / The Wave
制片地区:德国
制片成本:
作者: admin    时间: 2014-8-28 23:36
http://player.56.com/v_MTE1MjU4NTcz.swf




作者: 1070112922    时间: 2014-12-10 12:08
他们无法理解法西斯主义,但突然间,他们就成了这场运动的一部分”,有些事情不是有理智就能够分辨清楚的

作者: 13109334134    时间: 2014-12-11 13:11
人是最危险的动物

作者: 13115303120    时间: 2014-12-11 17:49
他们无法理解法西斯主义,但突然间,他们就成了这场运动的一部分”,有些事情不是有理智就能够分辨清楚的

作者: 花花剪影    时间: 2014-12-11 21:54
很深邃的一部影片

作者: YYY    时间: 2014-12-13 21:54
一个人自己的事要是值得管,他通常都会去管自己的事。如果自己的事不值得管,他就会丢下自己那些没意义的事,转而去管别人家的事。 ——美国哲学家埃里克•霍弗

作者: YYY    时间: 2014-12-13 21:54
年轻人在一场实验中迷失了自己,一个重演历史的伟大实验演变成了一场无法预料的悲剧

作者: 13109334132    时间: 2014-12-14 14:28
团结用在对的地方可以作出巨大贡献,用在错误的地方却能制造出无法想象的危害

作者: 13110033129    时间: 2014-12-14 18:52
“浪潮”的存在提醒我们法西斯主义、纳粹在当今这个时代不是不可能重现。从而自由主义思想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充分强调个体的独特性,才能从根本上把自己排除在一切都平等的集体之中,避免自己独裁统治的一员!

作者: 星宇happykai    时间: 2014-12-14 20:31
很多时候,我们都坚持团结就是力量的想法,的确,事实大多数也是如此,团结一起往往比一个人在奋斗往往更有力量,然而,也可能成为强大的毁灭力量。

作者: 星宇happykai    时间: 2014-12-14 20:32
集体力量可以变得很强大,也可以成为极端的毁灭力量。

作者: 小梦梦    时间: 2014-12-14 20:42
星宇happykai 发表于 2014-12-14 20:31
很多时候,我们都坚持团结就是力量的想法,的确,事实大多数也是如此,团结一起往往比一个人在奋斗往往更有 ...

的确,极端的集体力量也是很危险的

作者: 星宇happykai    时间: 2014-12-14 20:43
小梦梦 发表于 2014-12-14 20:42
的确,极端的集体力量也是很危险的

但是,团结的力量也是很有正影响力的,团结就是力量

作者: 星宇happykai    时间: 2014-12-14 20:44
团结就是力量

作者: 星宇happykai    时间: 2014-12-16 21:38
团结的力量可以拯救世界也可以。。。

作者: 13财本一何聪妮    时间: 2014-12-17 14:42
理智与疯狂,仅在一瞬间。要时刻反省,及时清醒过来

作者: 小二管饱饭    时间: 2014-12-17 21:26
如果他们那样子可以。。。。 那我们不是从小就是这种模式嘛

作者: 13101013201    时间: 2014-12-18 19:33
在看影片的过程中,我就猜测那个最后持枪的学生有点不正常。

作者: 13物本陈慧    时间: 2014-12-18 21:51
课堂上看的一部电影,很精彩,当时看的时候感觉事情就那么发生了,结束了细细回想会想到很多事情。

作者: 13110323118    时间: 2014-12-19 10:53
团结没有错,但是不能盲目的随大众

作者: 大元    时间: 2014-12-22 12:20
这部电影是我在公选课的最后看的一部,结局就像老师说的,无法想象

作者: 石千千    时间: 2014-12-23 18:19
好的电影并不是能让我们在当时哭和笑,而是能在此后回忆时,仍然记得影片中的那一段,并且依然感同身受或是意蕴非凡

作者: 大元    时间: 2014-12-23 22:17
一部好的电影过程会给人出神入化不知道去向而结果又是出乎意料,让人想在看一遍的感觉!

作者: 石千千    时间: 2014-12-24 12:59
集体的力量有时候反而是可怕的!

作者: 石千千    时间: 2014-12-24 13:00
13110033129 发表于 2014-12-14 18:52
“浪潮”的存在提醒我们法西斯主义、纳粹在当今这个时代不是不可能重现。从而自由主义思想就显得尤为重要, ...

对啊 思想能改变一个人

作者: yc2014    时间: 2014-12-24 15:46
我们不能盲目崇拜,不然就是极端恐怖分子。要理智的看待问题,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作者: 杨浩锋    时间: 2014-12-24 19:03
震撼往往来自一时的灵感

作者: 13110033129    时间: 2014-12-25 21:12
石千千 发表于 2014-12-24 13:00
对啊 思想能改变一个人

美国强调个人主义,中国强调集体主义,也许各有优点吧~

作者: 13110043244    时间: 2014-12-26 14:30
感觉好感动啊!可怜天下父母心

作者: 程胜    时间: 2015-5-28 16:40
结局太悲催了 为什么好好的一门课变成这样

作者: 余文杰    时间: 2015-5-28 21:18
人的意识的确可以被操纵

作者: Lovemovie123    时间: 2015-5-28 21:27
信仰不能是盲目的

作者: 总攻大人    时间: 2015-6-7 12:46
极权主义的起源

作者: 橘子味的喵    时间: 2015-6-9 21:00
人性经不起实验或者说无数把握不住的可能让人难以收拾。教育其实在是固化人性品质,最终结果是未来能留下什麽。

作者: 橘子味的喵    时间: 2015-6-9 21:01
不管愿不愿意承认,这是人性中无法摆脱的事实。人们想要寻找强大的力量,并躲避其下。关键不是什么主义好,什么不好,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判断题,这是一个需要仔细思考,并从中看到人性本质的问答题。时刻警醒着,是否身边还有这样的事情,如何去避免。

作者: 13110043222    时间: 2015-6-11 20:52
可能理智是会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因为各种原因沦丧的…虽然初衷正确,但结果也不一定是好的!好在最后老师以非常深刻的方式告诉了学生们他们的错误,这件事情或许会成为他们生命中的一个阴影,但是也会是生命中的警钟!吃一堑长一智~

作者: 丁欣慰    时间: 2015-6-12 22:34
管愿不愿意承认,这是人性中无法摆脱的事实。人们想要寻找强大的力量,并躲避其下。关键不是什么主义好,什么不好,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判断题,这是一个需要仔细思考,并从中看到人性本质的问答题。时刻警醒着,是否身边还有这样的事情,如何去避免。

作者: 长河一号    时间: 2015-6-13 08:47

人性经不起实验或者说无数把握不住的可能让人难以收拾。
管愿不愿意承认,这是人性中无法摆脱的事实。

作者: 支宇翔    时间: 2015-6-14 03:31
人和绵羊好像
一旦看到领头羊往前面走
就会跟在后面
成群结对
然而
他们不知道
再往前
离悬崖越近

作者: 宣佳瑶    时间: 2015-12-1 21:59
不管愿不愿意承认,这是人性中无法摆脱的事实。人们想要寻找强大的力量,并躲避其下。关键不是什么主义好,什么不好,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判断题,这是一个需要仔细思考,并从中看到人性本质的问答题。时刻警醒着,是否身边还有这样的事情,如何去避免。

作者: 红烧安倍小五郎    时间: 2015-12-1 22:06
我要来吐槽这部剧中的心机婊!    勾搭别人男朋友  凑表脸!

作者: E7A84A    时间: 2015-12-2 10:34
一开始觉得不怎么好看,但是到后面真的很震撼,很好看

作者: 吴梦婵    时间: 2015-12-2 21:24
       一个德国中学老师给学生们上关于“独裁统治”的课,自由散漫的学生们对这个题材毫无兴趣,且认为“独裁已经远离我们了,不可能再发生,因为没有民众基础”,有啥好讲的呢?所以老师别出心裁地打算做一个实验,在班上建立起一个“独裁统治”式的集体,他的本意只是想让学生们切身体验以引发学生的兴趣,没想到“纪律”、“团结”的魅力竟然势不可挡,学生们如此轻易地就放弃了人类花了万年时间才说出的那句“人人生而自由”,如此轻易地就臣服乃至享受起了“服从”、“效率”。事态很快扩散出了这个班级而成了“浪潮”,众多学生在通往被奴役和奴役他人的路上一路狂奔,当老师意识到这一点并试图解散这样的团体时,一个狂热的学生因无法忍受这种“背叛”而枪杀了另一个学生,然后自己也绝望地吞枪自杀……一切只发生在短短的一周时间内。
      独裁政治在当今有没有可能重建?这个问题出现两次,首尾呼应,让人更能深切的感受民主与自由的重要性。独裁是隐藏于人心的东西,经过一定的手段、方式,人性中的这一部分就会被挖掘,人一旦增多,便不可忽视。这个实验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结果,是因为我们中的很多人孤独、缺乏家庭的温暖、集体的关心,缺乏对一个群体的归属感。即使把这个实验放在今天,也会得出同样的结果……是的,人性之恶之脆弱永无终结,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暴君,每个人都是独裁的种子,一不小心就遍地开满恶之花。这也是《浪潮》给予世界的一个警示。


作者: 吴梦婵    时间: 2015-12-2 21:35
    无论是教育还是政治,我们不得不需要一定程度上的民主与自由。法西斯的纪律是与自由相对的,是以集体、民族至上的,个人无条件服从。观影过程中,你可能会发现,那个实验中的很多说辞、方式,其实跟我们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模式如出一辙,由此必然会产生的疑问是,一直浸泡在自由主义中的人,被征服被奴役仅需七天,那么,一直就在集体主义教育下长大的我们呢,几天?在此,我不得不进行辩解,我们所受的集体主义教育是相对于法西斯主义来说较为民主自由的。我们注重集体、民族与国家利益,但是我们同样注重个性,千篇一律的机器是不具备创造性的。大家为什么会对现在的社会有这样的看法与质疑,只能说这种同样看重个性的理念不具备全盘实施的最佳条件。
     对于教育来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这里的规矩倾向于人为的正确秩序规则,而不是无条件服从。记得电影里卡罗对母亲说要用纪律管教弟弟,很酷的父母说得好,每个人都不应被告知、而应自己发现自己的底线。“不是自己争取来的,即使忽然得到,也会不懂得珍惜”,“争取的过程就是适应温度变化的过程”。如果没有这样的过程,如同自由的人忽然被集体后引发恶果一样,集体的人若忽然被自由,同样会是或者被烫伤或者就被冻伤的结果。于懵然无知的个体而言,被自由与被集体,本质上其实并无不同。因此,面对这些,首先要有理智。


作者: 吴青云    时间: 2015-12-4 22:03
浪潮的存在提醒我们法西斯主义、纳粹在当今这个时代不是不可能重现,但电影中所反映的一些事情我们生活中不是随处可见吗。也许这只是极端集体主义

作者: GUOooo    时间: 2015-12-5 13:31
感觉“浪潮”这个团体的发展到后面像邪教一样。也许在这件事情中他们投入了自己,找到了自己,可是过于狂热让他们蒙蔽了双眼,以致之后做的有些事情过头了,有的学生甚至出格了。总是到最后有了牺牲才悔悟。

作者: 邵振强    时间: 2015-12-5 15:06
法西斯的专制,人性的极端

作者: swallow    时间: 2015-12-5 22:21
所有课程的最后一部电影了,看得很少压抑。感觉老师并不是有意让事情发展为这个走向,只是他发现问题发现的太晚了,他自身的问题以及学生们的问题,他的一套教学方法还不成熟,轻易的尝试,让学生们尝到了新鲜感,但逐渐浪潮这个组织偏离了它成立的初衷,互相帮周感受集体的力量并没有错,严格的纪律只要不过度也是一种方式,但核心问题就在于浪潮成员排斥鄙视任何一个与他们意见不一致不愿意加入的人,他们强迫使用暴力使其他人屈服,忘记了每个人本来就具有相互独立的选择权、基本的人权,这就变成了法西斯主义。最后的结局我有点猜到了,他开枪打死的人是自己……在惨痛的代价和浓郁的悲伤中结局,发人深省。

作者: 周巧娜    时间: 2015-12-12 15:34
这部电影的深刻之处就在于它冷酷而又令人不快地揭示了极权主义那讨人喜欢极富诱惑力的一面——这就是当许多的人对生活感到失望、对社会不公感到愤怒、并因此过着一种道德堕落的生活而不能自拔的时候,极权主义体制的确为之提供了一个立竿见影的解救之道。以至于即使它变得越来越狭隘、越来越不宽容、越来越充满暴力和攻击性的时候,涉足其中的人也会因为从中得到的价值感和意义感而有意忽视这一体制那剥夺人的自由意志、践踏人性的黑暗面。于是,如同乔治·奥威尔在《1984》中描述的那样”仇恨开始了。“

作者: 周巧娜    时间: 2015-12-12 15:35
正如《他们为什么效忠希特勒》一书中所说,”纵然希特勒的行动是在颠覆一个法制国家,他仍然得到了大众的普遍拥护。大多数人相信这首先可以摆脱运动中的无政府主义极端分子。这是一个令人痛心的错误。“

作者: 吴娟14国贸    时间: 2015-12-16 19:17
德国人真的是……可怕……不过二战已经成为历史了。德国后来被改造的很彻底,并没有留下法西斯种子。反观日本,确实遗留了一些问题。

作者: Wch    时间: 2015-12-19 22:50
《浪潮》,通过一次别开生面的试验,让当代青少年切身体验了一次极权主义和独裁统治的可怕。作品质地优良,批判思想强烈,改变了以往同类影片枯燥、压抑的风格。

作者: 吴青云    时间: 2015-12-31 17:59
一部很有深意的电影,但觉得对中国的学生来说,电影中的一切都很正常

作者: 张怡静    时间: 2015-12-31 19:03
迈克尔波兰尼认为极权主义是“以狂热的不道德提出来的强烈的道德抗议”,在这部电影里显现的淋漓尽致。短短的五天,从课堂纪律到集体主义、从抹杀个体到领袖崇拜,极权主义就形成了。看完忍不住毛骨悚然,我们每日接受的教育便是浪潮式的,浪潮的谎言被老师无情揭露,我们的谎言却在继续。

作者: 小罗博_HgEY9    时间: 2016-5-17 21:50
奇怪的不是独裁者而是服从者,他们所恐惧的正是我们所习惯的。
作者: 唐唐唐    时间: 2016-5-17 22:03
今天看了《浪潮》最大感触就是:从一开始学生们并不配合,因为他们都是受独立开放教育观念而成长的,个性,随意,自由是他们的准则,个性就是上帝。到后来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以至于“浪潮”成员用两条生命换来血的教训,深刻体会到什么是独裁。  警惕法西斯主义复辟,可里面的独裁教育和我国如出一辙
作者: 王帅兵    时间: 2016-5-18 10:39
结尾算是给整个电影深入了一步,探究了独裁的土壤:像提姆这样存在心理缺失,处在消极的生活中的人最容易受到独裁者慷慨激昂的鼓吹和怂恿,因为他们能从集体主义里获得归属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进而失去理智。提姆最后开枪杀人的悲剧正是为了强调独裁主义的蛊惑性,让人疯狂而失去理智,自己却浑然不觉。如果没有这个结尾电影才真正变得肤浅了。    其实电影里老师的教学方法倒是挺好的,可以让“混混们”团结起来做一些事业。也就是个人崇拜作为基础的独裁领导在不过分的情况下非常有利于调动积极性。
作者: 醉净幽点繁    时间: 2016-5-20 15:28
同样会是或者被烫伤或者就被冻伤的结果。于懵然无知的个体而言,被自由与被集体,本质上其实并无不同
作者: wx_p0xLzfb8    时间: 2016-5-20 20:41
不单单是种族血液的问题,我觉得这关乎教育,这种洗脑式的教育让人毛骨悚然
作者: 一生叶    时间: 2016-5-21 09:16
文格尔自己陷入了“统治”和被崇拜的漩涡当中,不过好在最后文格尔先生自己也意识到了这种可怕。
作者: wx_aVdgGi8d    时间: 2016-5-22 21:51
表白那个很白的女孩,超美丽,但是性格有点小公举~
作者: HhhhhhhhhY    时间: 2016-6-18 21:59
在《浪潮》中,观众几乎可以看到所有有关独裁的典型元素:没有原则的集体主义、泯灭个性、消除差异的制服,对异己的隔离与言论自由的取消等等
作者: Sunny    时间: 2016-6-19 09:33
一部优秀的影片能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陶冶。
作者: 小馒头    时间: 2016-6-19 10:48
路易斯安那的野蛮人想要果子时,便把果树砍倒,采摘果实。这就是专制政体的寓意。
作者: 小羊咩_LAawR    时间: 2016-6-24 12:26
蛮深刻的一部电影 洗脑式的教育真的令人毛骨悚然
作者: 小鱼鱼    时间: 2016-11-3 22:25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个人崇拜和那些出格的、愚蠢的事情发生的太多了。而做出这些的事情的多是血气方刚的青年人,就像第三浪潮的成员都是高中生,在年龄和阅历上也基本一致。
《浪潮》这部电影讲的是中学的模拟独裁政治的实验,却联系着现代社会制度这个话题。作为大学生我也开始反省:
当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极度匮乏的时候,就容易被新的、具有冲击力的思想左右。是不是这样?

作者: 小鱼鱼    时间: 2016-11-3 22:25
令人困惑的是:纪律、团结、行动和荣耀不正是自古被人所挂在嘴边的优良传统么?
遵守纪律、团结友爱、勇于付出行动是社会和国家所提倡的,至于荣耀则是每个人都在追求的。而当这些东西包含在一起,一个民族才会强大,才会有力量。
宣传的观念没有错,那么就要了解一下被宣传对象。

作者: 小鱼鱼    时间: 2016-11-3 22:26
群体的毁灭性力量 团结就是力量,但也有可能成为致命性的毁灭力量。 影片以一个德国高中校园活动周开始。教师赖纳·马克文被学校要求教“独裁政治”的课程,照本宣科无法赢得学生的兴趣,有的学生说独裁不会再有了,法西斯已是历史,没必要再讲了。为了使课程继续,马克文决定采取课堂实践的方式,用符合独裁政治的因素来要求学生,让学生切身体验独裁政治。开始学生们并不配合,因为他们都是受独立开放教育观念而成长的,个性,随意,自由是他们的准则,个性就是上帝。拉帮派,贩毒,做爱乱性,自我主义,比赛时单打独斗是这群高中生的常态。这一切看起来似乎很颓废,很糟糕。但影片显然不是来批判这些的。 为期六天的活动周以星期一马克文老师提议上课要起立回答问题,经过允许才讲话,严格遵守组织纪律开始了。对没有受过任何拘束长大的学生来说,有人坚决抵制这种集体去个性化而退出,也有人因为新鲜而留下。事情进展很顺利,接下来的几天,马克文带领大家做统一踏步来体验集体的力量,更多的人感到有趣而加入,貌似颓废的学生们开始乐衷于集体这一统一形式。于是有人提议穿统一制服,白衬衣加牛仔裤,以便更好体现集体精神。

作者: 小鱼鱼    时间: 2016-11-3 22:27
我想要的我应该都有了,衣服、零花钱,诸如此类,但我却时常感到无聊。(台下有学生对旁边的人小声说:这是我写的)这几天的经历很有趣,谁最漂亮、谁成绩最好都不再重要,“浪潮”让我们人人平等。出身、信仰、家庭环境都不再重要,我们都是一场运动的一份子。“浪潮”让我们的生活重新有了意义,给了我们一个可以为之奋斗的理想和目标。”

作者: 小鱼鱼    时间: 2016-11-3 22:27
如果说一开始给这些年轻人灌输的“纪律铸就力量”等思想是独裁者借以操纵他人的手段,那么上述学生的内心感受深刻地表明团体的巨大影响力——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在物质上得到了满足,可是精神上去缺乏归属感、认同感,没有人在乎你对什么感兴趣,没人在乎你想要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生活漫无目的、索然乏味。可是一旦我们组成一个团体,一个有着令人甘愿跟随的精神领袖、严明的纪律;有统一的制服、统一的手势、统一的LOGO;有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的团体,情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人人得以被平等对待,团体中的每个人似乎都充满激情,眼中时刻闪现着激动的光芒,满腔热血地做着自认为有意义的事情,极度崇敬高高在上的精神领袖。。。一个小型的独裁体制就这样轻易地实现了。

作者: 小鱼鱼    时间: 2016-11-3 22:28
纪律铸造力量”、“团结铸造力量”和“行动铸造力量”,用严苛的规条束缚学生,向他们灌输集体主义,要求他们绝对服从,遵守纪律。令人惊讶的是,学生们非常顺从,步调一致地投入其中。

作者: 15小教章云聪    时间: 2016-12-3 21:25
看了很震撼,自己将来也是最为一个教育者,自己的想法可能会导致学生负面想法的滋生,或许他们没有注意,如何教育好我们的下一代是一个值得每个人深思的问题。

作者: 海纳百川    时间: 2016-12-6 21:35
美国宪法之父”的麦迪逊说:“如果人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

作者: 大头丸子    时间: 2016-12-9 20:16
其实我觉得一开始老师的尝试带来的效果是很好的,班级变得很有凝聚力,之前的小混混也会为自己班的同学打抱不平了,只是这个时候老师要告诉他们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团结用在不对的地方就要出问题了。

作者: 1511510407    时间: 2016-12-10 16:52
这是关于浪潮的活动,学生们从一开始的玩乐状态到最后的不由自主的滑向了独裁与纳粹的深渊。原来的他们上课只是为了学分,上课也不好好听课,甚至还在上课讲话交谈,目无纪律。后来的他们滑向了独裁的深渊。

作者: 前骋    时间: 2016-12-12 10:56
浪潮,如果控制得当,可以发电,为民造福;如若任其发展甚至推波逐浪,谁知道是否会变成一场海啸,铸成一次灾难呢?

作者: wx_hcQM6q7z    时间: 2016-12-16 19:00
对错自有历史评定,

作者: 是八胖呀    时间: 2016-12-17 16:20
本片蕴含了强烈的女性主义。整部电影中,除了被动、软弱、容易受人摆布的莉萨以外,几乎所有出现的女性,都显示了独立、冷静、理性、睿智的特质,与自私、固执、蛮不讲理、容易头脑发热的男性角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作者: US9    时间: 2016-12-17 18:02
《浪潮》中老师带领了学生进行“浪潮活动”,这宣告了学生对“老师”的信任的破产:本应引导呵护学生成长的老师竟然成为了将学生拉入自我毁灭深渊的罪魁祸首,无疑是不能被主流社会所原谅的。

作者: US9    时间: 2016-12-17 18:03
Ron Jones 激进而自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他的小白鼠受他摆布,在被动束缚并承受精神强压的环境下去经历、体验、“学习”,这种滥用教师职权的行径,是《浪潮》所批判的标靶。

作者: 流年往昔    时间: 2016-12-18 19:33
leader是重要的,但个人极端崇拜是危险的。

作者: 小太阳414    时间: 2016-12-20 22:23
盲目地崇拜,真是可怕

作者: FanTasy    时间: 2016-12-23 23:53
丢失理智之后,在那种环境下,很难保证自己不会成为影片其中的极端一员。

作者: wx_oR8aJZ11    时间: 2016-12-25 15:31
浪潮,如果控制得当,可以发电,为民造福;如若任其发展甚至推波逐浪,谁知道是否会变成一场海啸,铸成一次灾难呢?

作者: 李文元    时间: 2016-12-25 21:33
觉得人那么多,一起喊一句话,好震撼

作者: 76人名宿恩比德    时间: 2016-12-27 20:31
年轻的人们,甚至于他们的老师,都在不知不觉中被卷入了法西斯主义。这样的传染力是可怕的,虽然老师醒悟后试图阻止,但是悲剧还是发生了。铭记历史,悲剧不能重演

作者: 大头丸子    时间: 2016-12-28 19:37
这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老师实验的结果真的震惊到我了,真的只用短短3天就能产生这样一个恐怖的组织吗?

作者: 穿靴子的猫    时间: 2016-12-28 22:08
这部德国影片很好地诠释了法西斯主义的产生及其可怕性,这是一部值得深思的片子,建议日本年轻人看看

作者: 云将_XQq68    时间: 2016-12-28 22:14
法西斯主义中的集体更具有排他性,也就是说身处集体中的人会受到优待,特权,同时这种优待不容许不在该集体中的人享有,在一定有利的发展的下,处于该集体的人在某种程度上优越于其他人。这是该集体吸引学生,以及群众的重要因素,一位优秀的受大家认同的领导也是集体能够吸引人的因素,但真正引起所谓法西斯的应该是前者。其实集体更能发展个性,因为集体中的人发挥自己的所长来为集体做出贡献,受到大伙的认同,寻找到自身的归属。而在浪潮之外的几个女生真的不会成为法西斯主义中的成员吗?我并不认为。

作者: 木兮    时间: 2017-5-15 11:06
《浪潮》是一部看了让人很震撼的电影。在电影中,一个无政府主义者和一群自由散漫的小青年转变成一个集权主义者和一群纳粹分子只需要五天时间。那些学生,有的是家庭因素的影响,有的是自身因素的影响,在“浪潮”中寻求慰藉,却走向歧途。最后的饮弹自尽令人唏嘘不已。

作者: Gracia    时间: 2017-5-15 12:28
“他们无法理解法西斯主义,但突然间,他们就成了这场运动的一部分。”

作者: wx_FGofQ0oY    时间: 2017-5-15 16:29
无论在哪个年代,无论以何种形式,无论以何种理由,都要防止法西斯主义死灰复燃。法西斯主义是蛀虫,它犯下过不可饶恕的罪行,要坚决杜绝法西斯主义。

作者: 小树苗qwq    时间: 2017-5-15 20:47
有些东西是不能去尝试的,因为我们无法预知后果。“浪潮”这个组织的极端做法说明有些人的内心深处渴望这种方式,一旦一些激进的人有如此作为,可能会对社会有不好的影响,甚至致人死亡。一种正确的教育方式才能培养出正确思维的人才。

作者: Dysania_CJpt3    时间: 2017-5-17 16:22
我认为,在这个活动中,文格尔老师忽视了人们对集体的依赖性,也忽略了蒂姆这样心理不健康的人的存在。其实,人都是有不同程度上的心理缺陷的。在影片中,学生都存在不同的问题:缺乏家庭的温暖、集体的关心、缺乏对一个群体的归属感,没有努力的目标,找不到自我的价值,缺乏存在感。其中也包括老师自己因为文凭不如妻子高而产生极度的自卑感。因此,一旦有这么一个团体出现,他们很容易被集体主义下的纪律、效率所产生的力量所吸引、感染并从中找到失去许久的那种自豪、荣誉感等等。

作者: 0000    时间: 2017-5-18 20:12
最后面一点点的镜头演那个老师在看着什么,其实没有很搞懂想要表达什么。然后这部电影那个我觉得想要表达的应该是法西斯真的很可怕,只需要一点点的土壤和条件就很容易滋生法西斯,,法西斯并不是在特定时期才有的。不过影片里的几个镜头还是有疑惑的,比如那个女生去宣传反对浪潮时,突如其来的熄灯是怎么回事,以及门锁了又是怎么回事,这些事情不知道是谁做的,所以。。这里没有交代清楚,不太好

作者: wx_yI27FsD0    时间: 2017-5-18 21:40
本片是根据实际故事改编,让我们不禁反思是不是每个人都有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也让我们思考信仰与偏执的界线。

作者: Karida    时间: 2017-5-22 21:42
我可以说小哥哥们很帅吗

作者: Karida    时间: 2017-5-22 21:46
也许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突然间事情就变得不可控制了。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说的“集体、团队”都是很好的名词,可是却慢慢变了味。当身边的许多人用一样的眼光看你的时候,你是否能够坚持自己原来的想法,这很重要。所以我非常钦佩电影中的那个女生。但很多时候,不止是在电影里,一旦大流出现了,就马上加入,为了使自己不被落下,或是和别人有更多共同话题。就像女二。为了取悦他人委屈了自己不累吗。

作者: Karida    时间: 2017-5-22 22:42
青少年需要在教师的陪同下观看此影片





欢迎光临 经济影院--温州大学公选课网站 (http://www.wdjjlt.org/yy/)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