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想喝奶茶 发表于 2020-5-17 09:23:50

活着

电影《活着》被誉为一部活生生的中国当代野史,确实名副其实。
这是一部安静的影片,不曾出现多少大哭大嚎、大悲大戚和竭斯底里,仿佛只是一段主人公福贵一路走来的注释。
片名为《活着》,可是贯穿整部影片的却是接踵而至的死去,主人公福贵先后在民国失去了父亲,在内战中母亲逝去,在“大跃进”中失去了儿子,在“文化大革命”中死了女儿。每一次的死亡,看似意外,但冥冥之中又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动荡、抑制的时代,是对生存在底层的百姓无情的掠夺,使他们和他们的家庭,从形式到内在实现,一贫如洗。
作为一个旁观者,看着他始终怀揣着海市蜃楼般的希望,踩在现实的浮冰上。无法掌控的表象迸裂之后,依靠自身本能的漫长耐心,在窒息状态下延续生存。生命如同一块海面,对所有的惨剧照单全收。
弗洛伊德对受虐狂的成因有这样一种解释:人若落入一种无法摆脱的痛苦之中,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就会把这种痛苦看作是幸福,用这种方式来寻求解脱——这样一来,他的价值观就被扭转过来了。
这是这部影片的主人公、也是从五六十年代乃至今日的中国普通老百姓,一种真实、麻痹的生活状态。按这个定义来说,我们每个人成了受虐狂。
由是,观众,不仅是旁观者,也是套入这个故事中的一员。每个人的自身,既是历史铺展开的卷轴,又是受历史牵引压榨而生的产物。现实没有为人们怎样活着提供选择,而每一步前进的步伐都成了一种必须。
有几句比较经典的台词。当年儿子问福贵:“小鸡长大了变成什么?”有庆的回答是“鸡长大了就变成了鹅,鹅长大了就变成了羊,羊长大了就变成了牛,等牛长大了,共产主义就到了。”而结尾处,孙子再次问起他同样的问题,他不再回答“共产主义就到了”而改成了“等牛长大了,馒头也就长大了”。我从一个普通老百姓身上看到了对社会寄托的塌陷、对社会主义共产主语美好梦想的粉碎,而后生活最终还是落实到生活,吃喝拉撒,生老病死,一部平铺直叙的流水账,所有的修饰都显得多余,这就是活着最坚实的表达。

箨龙 发表于 2020-6-3 09:50:03

看《活着》这部电影时,看到每当一个人物的落幕,总是觉得心被揪了一下,虽然我已经远远无法触及那个年代,但是《活着》这部电影往往能引起我们跨时代的共鸣。但是电影中友庆的死却显得突兀而缺乏深意,对此我又去看了一遍原著,友庆的死本蕴含着一个时代悲哀,电影改动之后虽说使得主人公的身上又提一笔悲哀,但浮于表层的悲哀虽说催人泪下,却难以引人深思。

海枯窟 发表于 2020-6-2 15:07:45

活着真难活着好幸福啊

木棉 发表于 2020-6-2 23:36:16

社会太艰难

lws 发表于 2020-6-15 16:03:56

当生活一次次被苦难与死亡折磨,我们能做的只有努力的活着。

流星、星空使者 发表于 2020-6-15 17:42:11

活着往往比死去更难

Tagaki 发表于 2020-6-15 23:00:21

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19中文1班薛怡晨 发表于 2020-11-21 20:11:53

当然的社会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吃人因素,现在,我们生活在幸福和安宁的社会里,更应该好好珍惜,好好活着。

19国贸詹文杰 发表于 2020-11-22 18:03:03

每次福贵一家享受着温馨幸福的生活时,他们家就会遭遇突如其来的变故。在那个时代,他们有太多无可奈何。

wx_A3MiGzJC 发表于 2020-11-25 16:41:41

剧中福贵嗜赌成性,终于在一个晚上输掉了家中的宅院,把老爷子气死了,把妻子逼走了,带着生病的母亲流落街头,后来上街摆摊。他已不是少爷了,曾经平起平坐的人现在要点头哈腰。可妻子家珍并没有真正抛弃他,不久后带着一儿一女回来了,福贵也变好了,似乎一家人可以幸福的生活了。可福贵不知道的是,这才是悲剧的开始。就在福贵唱皮影谋生时,他被抓做了国民党的壮丁,好在他命大,最后做了共军的俘虏被放回家了。在电影里不知是几个春秋,福贵回到镇上是凌晨,天还没亮,街上的灯光昏昏暗暗,他看见了女儿凤霞,他的眼里流露出来了爱和自责,还有对女儿熟悉又陌生的感觉。凤霞指着远处灌水壶的家珍咯咯地笑,她的笑淳朴又天真。福贵迈着小碎步跑过去抱住了妻子家珍。福贵回来后发现母亲走了,女儿哑了,家珍三口靠灌水为生。他又经历了大跃进,大炼钢铁运动,文化大革命。张艺谋把每一个时期都拍出了可以人置身其境的感觉。福贵经历的每一个时期都有着不同的窘迫和不幸。大跃进家家户户要制钢,陪了他半生的皮影差点没留下来。他唯一的儿子有庆去学校在墙下睡着了,墙倒了把有庆压死了。命运弄人的是撞死有庆的是和福贵一起唱过皮影,上过战场的春生。后来啊,文化大革命,福贵的皮影到底被文革给毁了。也正因为文革,知识分子被打压,医生教授被关进牛棚。福贵的女儿凤霞生下孩子后大出血,医院里颐指气使的红卫兵手忙脚乱,不知所措。因为文革被关进牛棚里的大夫吃了几个馒头被撑的不省人事。可怜的凤霞只有一种结果,就是死去。凤霞的死是那个时代注定该有的悲剧。还记得凤霞结婚拍的全家福上没有有庆,春生一直内疚着,都是时代造成的,家珍是个好女人,原著上福贵外孙馒头吃豆撑死了,最后就剩下他和一头牛,有这么一段话出现了两次:鸡长大了变成鹅,鹅长大了就变成了羊,羊长大了变成一头牛......一次说给有庆,一次说给馒头。很多人说《活着》是张艺谋最好的影片。张艺谋选择了余华的《活着》就注定他要拍出来一部悲剧中的悲剧。好的影片不仅要归功于导演,最重要的还有演员。葛优和巩俐的把原著中的福贵和家珍表演的惟妙惟肖,真的让观影者体会到了主人公命运的悲惨,生活的跌宕起伏,希望和绝望的交替变换。张艺谋也用心拍摄拍摄了每一帧画面,影片中有很多细节,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文革时期,凤霞和二喜从订婚到结婚这一时期。这些细节及大力度的讽刺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同时影片也告诉我们好日子来之不易,希望我们都珍惜着。我们活着就有希望。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查看完整版本: 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