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1国贸个人作业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22-6-1 19:18:32 | 只看该作者



《致命的均衡》第十三章
姓名:程琦琦        学号:21210120111      班级:21国际经济与贸易
   “现在的小孩都不在院子里玩耍了吗?”这天早上,送走最后一个家人之后,莫里森·贝尔对自己说。这套模式和他自己的童年记忆有很大出入,他妈妈会叫他们两兄弟去外面玩,直到妈妈叫他们回来吃午饭为止;中间这段时间,他们就和街上其他相同情况的孩子在一起,商量要玩些什么,可能是打弹珠、玩丢球游戏,如果人够多的话,还可以分队比赛,或是玩躲猫猫、抢人游戏。当时和现在的一大差异是,没有大人在一旁看着。以贝尔来说,他父亲每周六早上都要工作,开卡车送牛奶;父亲出门之后,母亲整个早上要忙着熨衣服、清炉子、给冰箱除霜、晾衣服、把水果和蔬菜做成罐头—拜科技进步之赐,这些工作乔安妮都不必做:免烫的快干布料、自动清洁的炉灶、无霜电冰箱、电动烘衣机、冷冻食品。在富裕的美国家庭中没有外出工作的家庭主妇,现在负责扮演的角色是社会指导员,确保家里每个人充分有效地运用时间和精力。
    家人所安排的活动,对贝尔本身倒是有益无害。如果他的孩子真的在院子里玩耍,那么他赏鸟的兴致就算不完全被浇熄,也必定大打折扣。他们家后院这块封闭的空间,是因为结合了宁静的气氛和贝尔所放的饲料,才能够吸引鸟儿造访,就像一个没有围栏的鸟舍,让贝尔在自己的卧室里舒舒服服地观赏这些访客,不至于惊扰到它们。
故事梗概:一开始讲述了贝尔一家的温馨画面,以及贝尔也十分悠闲,后发生转折,这一章中间告知我们丹尼斯・戈森自杀了。因为哈佛大学职称和终身制评定委员会刚刚拒绝聘任他为经济学教授。紧接着,恐怖的事情发生了,委员会里投他反对票的两个委员(贝尔以及巴雷特)相继被杀害。
原理+体悟:而这一章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上面这个片段,在这一故事情节中体现了经济学中“效率最大化”的原理,就是因为人们对效用的追求,因此人们的科技才会不断发展,使人们自身的时间成本在做一件事上不断减小,经过合理分配可以使效用最大化,如片段中所说的一样的“现在负责扮演的角色是社会指导员,确保家里每个人充分有效地运用时间和精力”。也体现代替物对市场的影响,优胜劣汰,若代替物所给人带来的效用大,人就会本能的选择代替物,就像手机代替家用电话一样。还有第二段体现了“消费者的偏好与选择”,贝尔喜欢观鸟,愿意用自己宝贵的时间成本以及土地成本来换取。就像榴莲一样,爱的人很爱恨的人很恨,这使得榴莲还依旧存在在市场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22-6-1 23:04:44 | 只看该作者
21国贸 21210120112程雅婷
一、出自《致命的均衡》第三章:当时美国联邦政府设定了汽油价格的上限,斯皮尔曼居住在剑桥的这些年,一向都在百老汇街上的加油站加油,那里的服务人员也一直以礼相待——除了那段时间以外。那时汽油供给不足,加上价格管制使得情况更加恶化,服务人员的性格似乎也随之改变:大排长龙的客人个个着急地支付最高限价,但是加油站所供给的和善态度却大幅缩水。等到限价解除,情况又逆转了,加油的时候加油站再度附赠亲切的态度。
二、经济学原理:限制价格,指政府为了防止某种商品的市场定价过高而规定的低于市场均衡价格的价格,会导致需求量大于供给量,市场出现供小于求的超额需求状况。
书中由于政府对汽油的限价,汽油供过于求,处于卖方市场,导致卖家态度比平时更恶劣,买方个个愿意出最高限价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三、相应例子:在战争时期或出现严重饥荒时,为了使大多数人能够维持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以保证社会的稳定,政府往往会对一些生活必需品制定最高限价。
四、感想总结:限制价格看似是一种促进社会公平的政策,让穷人能够买得起商品,但实质不会帮助穷人。就比如上述相应例子中,在战争时期或饥荒时对一些生活必需品制定最高限价,那时生活必需品本就缺少,制定限价后能够买得起的人更多了,但是商品总量没变,导致商品相对更加稀缺,富人更愿意用高价来购买商品,很容易出现私下交易、黑市,商品依旧更多被富人买走,给穷人的资源不多,这不仅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而且还会导致社会风气的破坏,破坏资源的优化配置。所以我认为,限制价格不仅没有帮助穷人,反而还形成了不良风气。政府不该过多干预价格,应该由市场决定价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22-6-3 18:54:07 | 只看该作者
21210120134 王孝杰
情节内容:但是,来哈佛工作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其他一些想网罗戈森的研究机构许诺给他更多的薪水。而且他还得知,在哈佛大学,一个助教留任和升职的机会是相当渺茫的。当某个高级教员的位置空缺时,哈佛总是遍地撒网,在全国范围内网罗相关研究领域里最顶尖的学者。即使是哈佛大学的一个低级别教员也要长期处于巨大的竞争压力中。他要应对的不仅仅是自己在哈佛的同事,还有别处的享有世界声誉的著名学者。戈森很清楚,他自己也是著名学者中的一分子。他认为其他的助教,无论是哈佛的还是其他地方的,在学术方面都不如他。而他发表的文章更足以使他在经济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经济原理:这一段明显的体现了机会成本的经济学原理,戈森知道如果当了助教则丢失了可以自己起势的机会,这对于他的实力来说是亏本的,所以机会成本在这一块体现的淋漓尽致。
生活实例:比如平时我们开电瓶车带人,且不带头盔,为了追求帅气和风吹的舒适,若出现了事故则造成的损失就是生命的层次,为了快感丢失安全的机会,这我认为也是机会成本的一种。
感想:我觉得机会成本是一个非常贴近生活的原理,人们都是会因为选择一个东西而在不经意或者经意间丢失其他的机会,可以说有得也有失,看个人的需求,若是觉得目标大于丢失的机会则获得满足感,反之则难过,这是十分有说服力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2022-6-3 22:18:10 | 只看该作者



21210120154杨丹雨
第七章
现在他是哈佛经济系的明星,但讽刺的是,薪水越高,他越是感到无法拨出时间去做其他事。他靠公开演讲、为报章杂志写客作专栏、撰写书籍等赚了大笔金钱。现在打道回府,代表将会损失四个小时的教评会工作时间,而这四个小时必须拿演讲或写书或写专栏的时间来弥补,所以今天晚上中断工作的成本可能是少写一篇新闻杂志专栏,因而减少一笔可观的收入。用经济学的说法就是,这笔可观的收入是丹尼斯·高森来访的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
企业为从事某项经营活动而放弃另一项经营活动的机会,或利用一定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另一种收入。另一项经营活动应取得的收益或另一种收入即为正在从事的经营活动的机会成本。通过对机会成本的分析,要求企业在经营中正确选择经营项目,其依据是实际收益必须大于机会成本,从而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佳配置。
For example
今年六月,距离去年高考已经过去了一年,如果在这一年中,我的日子依旧如高三一般,学校和公寓两点一线每天努力学习,大概率我就能考上清华。当然,我选择了在温州大学每天吃吃喝喝,研究万恶的资本主义,我现在一天能吃三碗饭。但是,考上清华依旧是我这一年的机会成本。
My thinking
对于时间这个维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机会成本,我们不确定世界的公平性。但是只要我们做了自己真正的想去做的事,我们就不后悔,不会去理会这背后的机会成本不是吗。当然,机会成本四个字摆在面前,我们也要不断反思,什么事情是值得去花费成本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发表于 2022-6-4 12:08:3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21210120138 21国贸吴静
致命的均衡第三章:
     工作被打断的时候,斯皮尔曼 一向不会有什么好脸色,但这是出自他自己的选择。对他而言,一个人可以选 择自己的情绪表现,就像选择任何商品一样,通过成本效益的比较来决定。曾经有一段时间,他以比较积极的态度面对干扰工作的事务,那时候他可以允许 自己分心去做其他事,因为被打断时需要放弃的收入较少;也就是说,必须付 出的成本较低。 现在他是哈佛经济系的明星,但讽刺的是,薪水越高,他越是感到无法拨 出时间去做其他事。他靠公开演讲、为报章杂志写客座专栏、撰写书籍等赚了 大笔金钱。现在打道回府,代表将会损失四个小时的教评会工作时间,而这四 个小时必须拿演讲或写书或写专栏的时间来弥补,所以今天晚上中断工作的成 本可能是少写一篇新闻杂志专栏,因而减少一笔可观的收人。用经济学的说法 就是,这笔可观的收人是丹尼斯·高森来访的机会成本。 对于高收人的人而言,这一类机会成本可能非常高昂。如同斯皮尔曼在课 堂上很爱举的一个例子,面对每一小时索取天价谈话费的名律师,你不会在他 计费的时间内和他谈天气。同样,同一事务所里的名律师和法务秘书比起来, 名律师休假所付出的机会成本显然高得多,因此更会减少休假。
     作者通过自己对待打断自己工作的人的脸色、名律师与法务秘书休假所付出的成本、与按小时收费的律师谈论天气还是工作举例,引出机会成本理论。机会成本是指企业为从事某项经营活动而放弃另一项经营活动的机会,或利用一定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另一种收入。另一项经营活动应取得的收益或另一种收入即为正在从事的经营活动的机会成本。在我们已学的知识中,生产者的成本分为会计成本和机会成本。其中会计成本为实际花费,是过去所支出的,而机会成本为经营者主观上的损失,是未来产生的。“主观上的损失”便是从事一项经营活动而放弃经营另一活动所放弃的收入。经济成本等于会计成本与机会成本之和。企业所追求的超额利润=会计利润-平均利润
     生活中我们也能找到很多这样的例子。例如,当你选择学习两个小时而不是看电视两个小时,机会成本就是从看电视中获得的收益和满足感。机会成本要放在不同的情景下去比较。当你面临考试,学习的机会成本大于看电视,自然也就会选择去学习而不是看电视了。
      通过学习微观经济学,我发现很多经济学理论都发现应用于生活中。许多平时不明白的问题都可以用经济学原理来解释。通过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问题,可以让复杂的事物简单化,通过分析做出更理性的思考,使自己无论是做为消费者还是生产者都能处于有利地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发表于 2022-6-4 13:31:33 | 只看该作者
21210120127刘安宇

      落选教授职务的葛森自杀,而经济学有一个经典的假设认为人是理性利己的,即让自身利益最大化,那么理性的人怎么会自杀呢?一种可能的解释是:活着给自己带来的好处要比自杀更少,比如人类也有很多让自己认为生不如死的处境。这样一来,效用是第一位的,人是效用的载体,当人自身的存在损害了效用,则被摒弃的就会是人自己。但脱离了人的判断和感受,效用又从何而生呢?
      学科分工的专业化导致知识生产的专业化,不同知识门类之间互通的程度就被限制了,也就是说在某一方向花费大量时间,造成了巨大的沉没成本,就会限制其选择的范围,如果不搞对口的工作,就会有前期努力被白费的损失。本书主角用毕生精力去为名校教职做准备,除此之外不接受其他结果。这样的想法除了他自己的执念以外,也部分的是由教育系统导致的。如果他读博士的知识可以轻易地用到工作上,而不是学界业界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那么职业选择的余地自然就宽的多了。和工科专业的学生相比,经济学就业选择面会更宽,但同时也更容易被取代,但如果问题是要争取顶尖大学的教职,那么不同专业间的共性就显现出来了,在国内竞争程度强的大学普遍引入非升即走的淘汰机制,而为达标学术考核的长期投入也是制约转行的重要因素。
      服务态度和供需平衡状况有相关性,如果供不应求,不仅商品价格会被抬高,而且服务质量也会更差,这是有利于卖方而不是买方的。如果市场机制难以达成有利于卖方的均衡,而市场上又存在影响力巨大的商家,那么他就会用垄断限产来维持赚取超额利润的环境。比如国内有些互联网平台,在业务扩张时期亏本也要占领市场份额,但立足之后又借助垄断地位抬高价格,这就呈显出服务态度和公司地位负相关的现象。这一现象不仅存在于市场中的买卖双方,它也可以适用到家庭,政府,国际等领域,也就是占有稀缺资源的一方具有更高的议价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发表于 2022-6-4 17:38:0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章节内容 “你别急着应和我的观点。因为它是错的。更确切地说,除非我很仔细地说明了时间段,不然这一说法就是错的。你在一小时内喝的第10瓶可乐,确实是没第1瓶好喝;但是,对于你在一个月中喝的第10瓶可乐,就不会比你喝的第1 瓶难喝了。所以,如果你买了100 听易拉罐储存在家里,而且按照一定的速度来喝它们的话,每个易拉罐给你的口感是相同的。这就解释了我的第二个观点。当软饮料放在自动售货机里时,你弯下腰,只能得到你付了钱的那个易拉罐。现在让我来问问你这个问题。当你从自动售货机购买《纽约时报》时会怎么样呢? 你把硬币扔进去,然后整个一堆报纸都出来了。有一个假设可以解释这一点:人们在购买软饮料时没有购买报纸那么诚实。但是,对于同一个人,这个结论就好像不对了。因为购买者经常都是同样的人。如果我是一个好打赌的人,我会把我的钱押在效用假设上。确切地说,报纸有一种极快速的边际效用递减。一旦你得到一份今天的报纸,它立刻就没有什么边际效用了。所以自动售货机没有必要依赖于你的诚实。你仅仅只会取走一份报纸,即使投入同样的硬币你可以得到一打报纸。这样,出售报纸的自动售货机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机器。但是,出售软饮料的人需要一个复杂得多的机器。这样才能阻止你多得到一个易拉罐,除非你是付了钱的。这是因为你今天没有喝的软饮料可以明天再喝,甚至明年再喝。所以,当人们只是投入了一个易拉罐的钱时,他会受到很大的诱惑去拿走所有能拿走的易拉罐。现在,我认为没有什么假设能比边际效用递减更能解释我们发放出售这些商品时所采用的不同的科技手段。 ——第十一章 经济学原理 该情节反映了经济学原理中的边际成本递减的概念。边际递减效应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种投入要素连续地等量增加,增加到一定产值后,所提供的产品的增量就会下降,即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会递减。 当消费者消费某一物品的总数量越来越多时,其新增加的最后一单位物品的消费所获得的效用(即边际效用)通常会呈现越来越少的现象(递减),称之边际效用递减法则。 相关例子 生活中关于边际效应递减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当我们饿到不行,上街买包子吃时。第一个包子带来的效用是最大的,我们假定它带来的边际效用为10。我们还没饱,于是买了第二个包子。买第二个包子吃的时候,它带来的效用就没第一个大,我们假定它带来的边际效用为8。这时我们发现自己还没饱,还能吃,所以我们买了第三个包子。买第三个包子吃的时候,它带来的效用没有第二个大,我们假定它给你带来的边际效用为6。...等我们吃完了第六个包子的时候发现自己饱了,吃不下了,这时这第六个包子的边际效用就为0。在这之后,我们不会选择再买一个包子。因为我们知道自己吃不下第七个包子。买了之后无论是吃掉还是扔掉,对于我们来说都不是一件好的事情,所以第七个包子给我们带来的边际效用将会是负数。 自我感想 边际效应的递减概念让我深受启发。在我们的生活中,大部分的工作和学习其实是比较无聊的,也即可以大致的看成是边际效应递减的,而休闲休息在刚开始会使我们感到格外放松,但若是休息时间过长也会让人感到无聊厌倦,所以休闲休息的边际曲线近似为先升再降。所以,一味的工作不一定能保持让人满意的效率;一味的休息,作用也会慢慢下降。我应该利用好这点,努力做到合理分配自己工作与休息的时间,做到劳逸结合,保持住自己最大的效率与精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发表于 2022-6-4 17:47:26 | 只看该作者
章节内容
“你别急着应和我的观点。因为它是错的。更确切地说,除非我很仔细地说明了时间段,不然这一说法就是错的。你在一小时内喝的第10瓶可乐,确实是没第1瓶好喝;但是,对于你在一个月中喝的第10瓶可乐,就不会比你喝的第1 瓶难喝了。所以,如果你买了100 听易拉罐储存在家里,而且按照一定的速度来喝它们的话,每个易拉罐给你的口感是相同的。这就解释了我的第二个观点。当软饮料放在自动售货机里时,你弯下腰,只能得到你付了钱的那个易拉罐。现在让我来问问你这个问题。当你从自动售货机购买《纽约时报》时会怎么样呢? 你把硬币扔进去,然后整个一堆报纸都出来了。有一个假设可以解释这一点:人们在购买软饮料时没有购买报纸那么诚实。但是,对于同一个人,这个结论就好像不对了。因为购买者经常都是同样的人。如果我是一个好打赌的人,我会把我的钱押在效用假设上。确切地说,报纸有一种极快速的边际效用递减。一旦你得到一份今天的报纸,它立刻就没有什么边际效用了。所以自动售货机没有必要依赖于你的诚实。你仅仅只会取走一份报纸,即使投入同样的硬币你可以得到一打报纸。这样,出售报纸的自动售货机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机器。但是,出售软饮料的人需要一个复杂得多的机器。这样才能阻止你多得到一个易拉罐,除非你是付了钱的。这是因为你今天没有喝的软饮料可以明天再喝,甚至明年再喝。所以,当人们只是投入了一个易拉罐的钱时,他会受到很大的诱惑去拿走所有能拿走的易拉罐。现在,我认为没有什么假设能比边际效用递减更能解释我们发放出售这些商品时所采用的不同的科技手段。
——第十一章
经济学原理
该情节反映了经济学原理中的边际成本递减的概念。边际递减效应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种投入要素连续地等量增加,增加到一定产值后,所提供的产品的增量就会下降,即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会递减。 当消费者消费某一物品的总数量越来越多时,其新增加的最后一单位物品的消费所获得的效用(即边际效用)通常会呈现越来越少的现象(递减),称之边际效用递减法则。
相关例子
生活中关于边际效应递减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当我们饿到不行,上街买包子吃时。第一个包子带来的效用是最大的,我们假定它带来的边际效用为10。我们还没饱,于是买了第二个包子。买第二个包子吃的时候,它带来的效用就没第一个大,我们假定它带来的边际效用为8。这时我们发现自己还没饱,还能吃,所以我们买了第三个包子。买第三个包子吃的时候,它带来的效用没有第二个大,我们假定它给你带来的边际效用为6。...等我们吃完了第六个包子的时候发现自己饱了,吃不下了,这时这第六个包子的边际效用就为0。在这之后,我们不会选择再买一个包子。因为我们知道自己吃不下第七个包子。买了之后无论是吃掉还是扔掉,对于我们来说都不是一件好的事情,所以第七个包子给我们带来的边际效用将会是负数。
自我感想
边际效应的递减概念让我深受启发。在我们的生活中,大部分的工作和学习其实是比较无聊的,也即可以大致的看成是边际效应递减的,而休闲休息在刚开始会使我们感到格外放松,但若是休息时间过长也会让人感到无聊厌倦,所以休闲休息的边际曲线近似为先升再降。所以,一味的工作不一定能保持让人满意的效率;一味的休息,作用也会慢慢下降。我应该利用好这点,努力做到合理分配自己工作与休息的时间,做到劳逸结合,保持住自己最大的效率与精力。
21210120109 陈宇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发表于 2022-6-4 19:01:51 | 只看该作者



章节内容:
“你别急着应和我的观点。因为它是错的。更确切地说,除非我很仔细地说明了时间段,不然这一说法就是错的。你在一小时内喝的第10瓶可乐,确实是没第1瓶好喝;但是,对于你在一个月中喝的第10瓶可乐,就不会比你喝的第1 瓶难喝了。所以,如果你买了100 听易拉罐储存在家里,而且按照一定的速度来喝它们的话,每个易拉罐给你的口感是相同的。这就解释了我的第二个观点。当软饮料放在自动售货机里时,你弯下腰,只能得到你付了钱的那个易拉罐。现在让我来问问你这个问题。当你从自动售货机购买《纽约时报》时会怎么样呢? 你把硬币扔进去,然后整个一堆报纸都出来了。有一个假设可以解释这一点:人们在购买软饮料时没有购买报纸那么诚实。但是,对于同一个人,这个结论就好像不对了。因为购买者经常都是同样的人。如果我是一个好打赌的人,我会把我的钱押在效用假设上。确切地说,报纸有一种极快速的边际效用递减。一旦你得到一份今天的报纸,它立刻就没有什么边际效用了。所以自动售货机没有必要依赖于你的诚实。你仅仅只会取走一份报纸,即使投入同样的硬币你可以得到一打报纸。这样,出售报纸的自动售货机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机器。但是,出售软饮料的人需要一个复杂得多的机器。这样才能阻止你多得到一个易拉罐,除非你是付了钱的。这是因为你今天没有喝的软饮料可以明天再喝,甚至明年再喝。所以,当人们只是投入了一个易拉罐的钱时,他会受到很大的诱惑去拿走所有能拿走的易拉罐。现在,我认为没有什么假设能比边际效用递减更能解释我们发放出售这些商品时所采用的不同的科技手段。
——第十一章

经济学原理:
这种情况反映了经济学原理中的边际效用递减概念。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一种规律。

相关例子:
比如你能吃一斤米饭,饭店里面每碗的价格是2元,每晚的量是2两. 你就一碗一碗的买一碗一碗的吃,第一碗你很饿,所以觉得两块钱很值.到第四碗你吃的快饱了,这时候第五碗相比第一碗的时候边际效益就小多了.如果你觉得2块钱一碗比较贵的话可能第五碗就不吃了.如果让你吃第六碗的话说不定给你2块钱你都不吃。这个用边际效用来解释就是当达到最大值时就是边际效用为0的时候,这时候是满足感达到最大值的时候,再多也不能够有满足感了。
再比如说我们吃面包,当你最饿的时候,面包属于刚需,你吃下第1个面包有满足感{效用增加},吃下第2个面包满足感增强{效用继续增加},吃下第3个面包,吃饱了{满足感达到最大值}{效用此时达到最大值},然后再看到第4个面包的时候就不想吃了,第4个面包给你带来的效用开始递减,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当你吃到第3个面包的时候你吃饱了,此时边际效用为最大值。
同样的作为商家也是如此,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你让消费者买到的商品总是固定不变的,消费者逐渐产生了审美疲劳{消费者购买同一件商品的~边际效用会开始递减},这也是为什么,同一家企业在同类商品中会生产出不同的针对细分市场的商品,且针对细分市场的商品需要不停的开发新品。

自我感想: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时时在支配我们的生活,尽管有时我们没有明确的意识到。在大多数的情况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决定了第一次最重要,难怪人们最难忘的是自己的初恋,最难忘恋爱中第一次约会的地点。一个人所拥有的时间与金钱是有限的,在一件事物上随着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发生,你所得到的随着投入的不断持续其增量会逐渐减少,这是我们应该适当的改变方向去尝试其他的事物,以期得到最大的效益。同时,在一段时间内对于同一商品持续的进行消费会导致边际效益的持续减少,那么我们可以暂停一段时间对于该商品的消费,在另外一个时间段进行消费,如此,在相同的付出中你所得到的效用却会大于之前。我们应当反思生活中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体现,巧用这个经济规律,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21210120126林天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发表于 2022-6-5 13:49:2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21国贸顾涵 于 2022-6-5 13:53 编辑

21国贸 21210120116 顾涵 “如果你不想那么忙的话,”亨利·斯皮尔曼说,“这问题太好解决了。只要提高你的收费就行了。”斯皮尔曼一边大口大口地吃着东西,一边说。   “爸爸,如果我提高收费,我想会有更多的人来光顾的。在费城,有些人根据收费的高低来选择兽医的。他们乐意去找收费最高的兽医给他们的宠物看病。”       “需求法则。你经常说那是经济学最基本的法则。你能想像一下,如果我的候诊室坐着一只大猩猩,那么还有多少人会来我这里让我给他们的宠物看病呢? ”听完这句,斯皮尔曼装出一副痛苦的表情,就像一个人刚听了一个老生常谈的双关语。  —————出自第五章
原理: 本情节事实上涉及到了经济学的2个概念,需求法则与吉芬物品。需求法则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变动的关系,即价格上涨,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其原因是人们在购买商品时有购买预算(需求),当购买预算被限定在一定范围内时,就会出现需求量与价格反向变动。吉芬物品是一类特殊的,违反需求法则的商品,在价格上升的时候,销量本该下降,可是这种商品的销售量却在上升,这种现象就叫吉芬效应。
现实生活中,也有少数吉芬物品的存在。1845年,爱尔兰爆发了大灾荒。当时,英国经济学家吉芬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虽然土豆的价格在饥荒中急剧上涨,但爱尔兰地区的农民反而增加了对土豆的消费。身边诸如股市中上涨的股票、价格狂涨的房地产、富人热衷的名人字画、奢侈品手表、包等。 这些都可以认为是生活中的吉芬物品。
从表面上看上述情况之下需求法则这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好像失灵了,但是细想情况可能也并非如此。需求定律的定义是“在其他条件不变时,需求价格与需求量呈反向变动关系”,这里其他条件变化了,饥荒中爱尔兰土豆价涨量升,是因为饥荒中的奶和奶酪的价格更高,替代效应无法发挥作用。房价股价追涨杀跌,是因为人们对投资品的预期变了,认为它们还会涨,从这一点上说,我认为“吉芬现象”并不违背需求定律。有一些资料上将商品分为了两类,一类是消费品,一类是具有投资属性的商品。通常情况下,普通消费商品轻易不会出现“吉芬效应”,因为它只是满足人们的消费,很少牵涉人们对收益的预期。而具有投资属性的商品则不然,任何一种投资品,人们购买时更看重的是将来的价格,也就是其升值预期。故而,应该把这种商品列为投资品,不该把它视为消费品,因此也不该用需求法则来评估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经济学原理-温州大学商学院

GMT+8, 2024-5-3 00:12 , Processed in 0.871002 second(s), 4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