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延伸阅读] 经济学中的那支铅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8-17 23:34: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铅笔是大家最熟悉不过的一种文具了,几乎每个人在开始学写字的时候都是用的铅笔。同时铅笔以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产品,不用跟飞机、导弹之类的产品相比,就是跟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各种日用品比较也看不出其中包含着多么复杂的工艺来。但经济学中,铅笔绝对不简单,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经济学的深刻的思想,一支小小的铅笔实际上就蕴含着经济学的无穷的奥秘。美国经济学家伦纳德·里德(Leonard E. Read)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名叫《我,铅笔》(I, Pencil),这是一篇被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德曼极力推崇的经典之作,又有人称之为经济学第一奇文,我国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周其仁教授也曾撰文《从铅笔入手学经济》,介绍这篇文章,并且说他“每学期第一堂课必讲铅笔,也一定要求同学读铅笔文”。
      里德这篇文章还有个副标题:讲述给里德听的我的家谱(My Family Tree as told to Leonard E. Read),首先是以一支铅笔为第一人称来介绍自己数不清的前身:铅笔家谱应该从一棵树算起,比如一棵生长在加利福尼亚北部和俄勒冈州的挺拔的雪松。为了造出铅笔,需要把这棵雪松砍伐倒,要伐树,就要用到锯子、卡车、绳子,以及无数用于砍伐和把雪松圆木搬运到铁道旁的各种设备。而要制造砍伐和运输工具的形形色色的人和数不胜数的技能:开采矿石,冶炼钢铁,再将其加工成锯子,轴,发动机;要种植大麻,经过复杂的工序将其加工成粗壮的绳子;伐木场要有床铺,有帐篷,要做饭,要消耗各种食物。同样,在伐木工喝的每杯咖啡背后,也有成千上万的人的劳作。树砍倒了还要运输,这样就又涉及到平板大卡车、铁轨、火车头等等,同时还需要大量的生产者以及修筑和安装整个交通体系千千万万的人。圆木被运到了木材加工厂,被切割成铅笔那么长、只有1/4英寸厚的薄板条,然后烘干这些板条,烘干后开始涂色,涂好颜色后再次烘干。而做好这些工作,就需要制造颜料,还有烘干需要的热量,照明,电力,传动带,电动机,一家工厂所需要的一切设备,而生产这些不知道会涉及多人和多少技能,还有操作这些设备进行切割、烘干、上色的工人乃至工厂内打扫卫生的清洁工,不仅如此,还应包括向工厂供应电力的电力公司、甚至电站大坝浇铸水泥的人,这些人都是铅笔的前身。最后,终于到了铅笔制造厂,先用一台很复杂的机器在每根板条上开出细槽,之后,再由一台机器在板条上铺设笔芯,用胶水粘住,然后再放到其他的板条上面,到这时,铅笔的雏形才初现了。
      上面这么复杂的过程仅仅是铅笔木杆的生产过程,而除了木杆之外,一支完整的铅笔还包括油漆、印制的标签、铅笔芯、金属箍、橡皮等组成部分,与木杆相比,这些部分的生产过程也并不简单。
      比如,铅笔芯的主要成分是石墨,石墨要与粘土混合,在精炼过程中,还要用到氢氧化铵。然后,要添加增湿剂,比如经过磺酸盐处理的油脂。经过一道又一道机器,这些混合物最后源源不断地被从机器里挤出来,再按尺寸切断,晾干,再在华氏1850度的温度下烘烤数个小时。为了提高其强度和顺滑性,还要用一种滚热的混合物处理铅笔芯,其中包括固体石蜡、经过氢化处理的天然脂肪和产自墨西哥的大戟石蜡。这一过程中涉及到大量的人员与技能,而铅笔的其他部分也是如此。
      在论述完这些后,里德得出了一个惊人结论:这个地球上没有一个人完整地知道如何制造一支铅笔!但仔细想来确实是这样的,直接或间接参与一支铅笔制造过程的人可能达数百万,而这些人每个人都知知道与自己工作有关一部分实际知识(know-how),即使是铅笔制造厂的总裁也是一样,他也不可能了解整个铅笔制造过程中的所有技能。对于实际知识,从事不同职业和工作的人的区别只在于知识类型的不同,而在量上差别是极其微小的。这些参与铅笔生产的人并不是因为他们本身需要铅笔,我们也不知道自己所生产的最终产品是铅笔,他们只是在做他们自己的工作,他们工作的动机实际上只是用自己那微不足道的实际知识来换取自己需要或短缺的物品和服务,这些换取的产品中可能包括铅笔,也可能不包括。
       在这百万人共同生产一支铅笔的过程中,并没有一个主宰者来发号施令,来强制性地指挥这一系列复杂的活动,而是每一个人都从自己自利的动机出发从事自己的职业,做着表面看起来毫无关联的种种工作。正是人的这种种创造精神的聚合——成百上千万微不足道的实际知识,自然地、自发地整合到一起,从而对人的需求和欲望做出反应,生产出了我们生活中的千千万万种商品。这就是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里德进一步指出:“如果你能认识到我(这里的“我”指的是铅笔--引者注)所蕴涵的那些不可思议之处,你就会愿意努力维护人们正在不幸地丧失的自由。因为,如果人们认识到,这些实际知识会自然地,是的,会自动地组织成为创造性的、有效率的形态,从而对人的需求和要求做出反应——也就是说,不存在政府或任何强制性控制——那么,人们就掌握了自由的最本质的要素:对自由人的信心。如果没有这种信心,也就不可能有自由。”他还举了邮政的例子来说明他的观点:一旦政府拥有了对创造性活动的垄断权,比如投递邮件,那么,绝大多数人就会相信,邮件本来就不可能由可以自由行动的人来有效地投递。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承认,他本人并不知道如何做跟投递邮件有关部门的一切事情,他也承认,任何个人都做不到这一点。这些想法都是正确的。没有任何个人拥有制造一支铅笔的充分的实际知识,同样,也不会有任何个人拥有在全国投递邮件的足够的实际知识。而今,由于对自由人缺乏信心,人们就只能得出大错特错的结论:邮件只能由政府“掌管”来投递。但很显然事实上并不是这样,千千万万彼此独立、自由的人,在市场机制的协调下,通过各自分散的活动可以提供铅笔、投递这样的产品与服务,也可以提供更要复杂得多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构成我们生活在其中的这个丰富多彩的社会。
      《我,铅笔》这篇文章刊载于经济教育基金会(the Foundation for Economic Education)出版之《自由人》(Freeman)杂志1958年12月号上。作者伦纳德·里德 (1898-1983)于1946年创立经济教育基金会,并担任主席至去世。“I,Pencil”是他最著名的文章。

      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曾经专门为这篇文章写了后记。他指出:
      伦纳德·里德引人入胜的《铅笔的故事》,已经成为一篇经典之作,它也确实是名副其实的经典。据我所知,再也没有其他的文献像这篇文章这样简明扼要,令人信服地、有力地阐明了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在没有强制情况下合作的可能性——的含义,也阐明了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强调分立的知识和价格体系在传播某些信息方面的重要性的含义,而这些信息“将使个人毋须他人告诉他们做这做哪而自行决定做可欲的事情”。
《铅笔的故事》是典型的伦纳德·里德式的作品:富有想象力,朴素而意味深长,洋溢着对自由的热爱,这一切,贯穿在伦纳德所写的一切著作或所做的一切活动中。跟他的其它著作一样,他并没有试图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或如何管理自己。他只是试图增进人们对他们自己及其生活于其中的制度的理解。
  这就是他的基本信条,是他在长期服务于公众——不是政府公务员性质的公共服务——的岁月中一以贯之坚持的信条。不管遭遇何种压力,他都坚持自己的信念,而绝不在原则问题上妥协。正是这一点,使他在早年能够引人瞩目地坚守人的自由需要私有产权、自由竞争和严格限制政府这样的基本理念,而后则使这种理念广为传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收藏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经济学原理-温州大学商学院

GMT+8, 2024-5-4 01:18 , Processed in 0.189988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