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国贸专升本2个人作业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20-12-27 20:11: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赵项鑫 于 2021-1-12 13:15 编辑

节选自《致命的均衡》第三章
1.主要内容:老斯皮尔曼开了家裁缝店,在店里待客人亲切友好。但是回到家中性情大变,亲切变得易怒。现在亨利·斯皮尔曼找到了解释父亲原本难以理解的行为和说法了,并不是因为他喜欢希尔曼先生多余自己的妻儿,相反,亨利知道父亲对全家人都有深厚的感情。亨利·斯皮曼尔所受的经济学训练,让他学会从不同角度去看待这件事——他的父亲必须和其他裁缝店抢生意,彼此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进入这一行不需要什么金钱或者教育资本,而是他父亲裁缝服务的最后定价,虽然不足以赚大钱,却足以确保不会有大排长龙的客人,根据教科书上的说法,就是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如果每天上门的客人源源不断,老斯皮尔曼大可以对客人呼来唤去或挑三拣四。
2.节选部分反映的经济学原理:需求与供给。需求是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某种商品的数量。供给是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向市场提供某种商品的数量。市场上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和生产这对此产品的供给量相等时,这一点叫作市场均衡点,这一点的价格称为均衡价格,均衡价格下的买卖数量叫均衡数量。在现实中,如果价格可以自由波动,当实际价格不是均衡价格时,会引起市场的失衡,这种失衡导致价格会向均衡价格发展,只有达到均衡价格的时候,市场才能实现均衡。比如在奶茶价格为11元时,生产者愿意供应12杯,而消费只愿意购买8杯,这样就会导致4杯奶茶卖不出去,这种供给量大于需求量的状况就是过剩,当存在过剩时,生产者为了卖出自己的商品就要降低价格,只有当价格达到均衡价格时才没有进一步变动的趋势。市场上裁缝店此时已经达到供给与需求平衡的状态,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在供给均衡的状态下价格也均衡。这这时候的顾客会货比三家,老斯皮尔曼因此不能保证每天的客人络绎不绝,在均衡价格下为了吸引更多的顾客。老斯皮尔曼只能通过提高自己的服务态度来争取顾客。
3.现实例子:当一个村子周围开始兴建工厂,工厂工人有租房需求,村民开始提供出租房。刚开始,工人的住房需求大于村民出租房的供给,工人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来租房子。这时出租房的价格较高,屋内设施较简陋。随着出租房的可观收入吸引大量的村民开始建房投入出租事业,房屋的供给会大于工人的需求,这时房东愿意降低房租来把自己的房子租出去。房租变得较便宜,随着房租的价格降低,会给一些房东带来亏损,因此有些房东就会选择退出市场,供给量减少。这时工人的住房需求和村民出租房的供给达到平衡状态,这时候的房间的价格降低趋于平衡状态。在价格趋同的时候,房间大小、房内设施和房东态度就成了争取客户的关键手段。
4、感想:市场是由买者和卖者双方共同构成的。当供给处于平衡状态时,消费者应该多比较商品品质,店家服务,从中选取质量较好的商品和获得满意的购物体验。生产者应当敏感的捕捉市场中需求和供给的变化,及时的调整生产结构,经营模式,提升技术水平和调整产业结构。市场是充满竞争的,竞争可以优胜劣汰。每当一个企业为了获得超额的社会回报率而率先创新,随之引入其他企业纷纷进入,利润就被平均化。如果一个企业没有及时捕捉市场中供给和需求的变化信息,他们可能就不会进步和创新,等待他们的也只有淘汰。20国贸专升本2班  赵项鑫  2023012124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20-12-27 22:05:11 | 只看该作者
《致命的均衡》情节

“并不常来,不过每次到这里我都会觉得收益良多。比如说,今天我就想到,非林地下楼层的特卖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体系,以便从马歇尔所谓的‘消费者剩余’中最大限度获利。”
“消费者剩余?我怀疑英文系教授的薪水会有多少消费者剩余。”韦伯装作对老友的经济学专题演讲很感兴趣。
“恐怕我不得不纠正你的想法,卡尔文。就拿你上衣口袋里的圆珠笔来说吧,你花多少钱买的?”
韦伯低头看着夹在口袋上的白绿双色塑料笔管。“50美分把。”他说了个大概数字。
经济学家的食指上移,指着韦伯的脸。“好,但是你知道吗?米尔顿·雷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明圆珠笔,而且独占圆珠笔生产的时候,一支笔要卖到18美元!现在有很多家厂商生产圆珠笔,你花不到50美分就可以买到一支。也许你不会当那个付18美元的冤大头,甚至16美元也不愿意付,可是我敢说,和钢笔比起来,为了获得圆珠笔所能提供的方便,你愿意出的钱绝对比50美分多许多。不论这中间的差价有多少,都称为你的消费者剩余。而且你要知道,卡尔文,到处都可以获得消费者剩余。在一个有竞争的消费体系中,通常绝大部分商品的售价,远远低于人们愿意为这项商品付出的最高价格,这个差价就是马歇尔提出的消费者剩余。不管是谁发明了菲林的地下楼层特价商场,他确实把这个概念发挥的淋漓尽致。”(出自《致命的均衡》[美]马歇尔·杰文斯著,葛窈君译一书中的第六章)

蕴含理论

消费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又称为消费者的净收益,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消费者剩余衡量了买者自己感觉到所获得的额外利益。
消费者剩余=购买意愿-价格
总剩余=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购买意愿-成本=需求曲线-供给曲线
产生原因:一是边际效用递减律;二是消费者根据对具体产品或服务边际效用的评价而愿意支付的价格,经常高于他们 实际支付的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市场价格。
影响因素:
1. 垄断的影响
2. 政府规制的影响
3. 寻租的影响
4. 税收的影响
5. 国际贸易和关税的影响
6. 产权制度的影响

生活中的例子

基于对消费者剩余的理解,我发现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例如,我今天计划着要去为冬天筹备一些衣服,于是选择去到温州新南站的地下商场购物,经过挑选,看中了一件自己心爱的衣服,进入店内跟身边的朋友说到“这衣服真好看,你觉得呢?”,而这时一句简单的话就表明了我对这件衣服有着较大消费者剩余,而店主也会因为你的反应来定出较高的价格,而当她所提出的价格低于你对这件衣服所赋予的价值时,你就会选择去购买她,而不再进行砍价。这就是一个生活中简单的关于消费者剩余的例子。

领悟

从上述例子中可以简单感悟到,如果你到了一个不是明码标价的商店中进行购物时,不要轻易地向卖家表现“出非他不可”、“他真是太好了”这样的强大的欲望。而是应该一种平和冷静的心态进行购物,以防被卖家坑骗。
总的来说,消费者剩余让我认识到:作为买家,要懂得去隐藏自己对一件物品的价值估计,因为当你过分展露自己对其产品的价值估计时,就会使得卖家找到这个突破口而顺势抬高价格,使得消费者利益受损。而对于一个卖家,努力在于消费者沟通中确定其对这件商品的价值估计,从而选定一个“合适”的价格,增加自己的利益,从而降低消费者剩余。

20230121244 郑玟静 20国贸专升本2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20-12-29 17:53: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11黄婷婷 于 2020-12-29 17:56 编辑

节选自《致命的均衡》第三章
原文内容:亨利.斯皮尔曼只好不大情愿地同意回家去。这个个头不高,秃头的教授摘下角质架眼镜,用手帕擦去上面的雾水。他总是不能温文尔雅地应付这种干扰。但是这次是他自己选择回家去的。对于斯皮尔曼这样的经济学家来说,选择处理事情的方法就跟选择商品一样——都是通过权衡成本与效益。曾经有段时间,他会很乐意被打扰。因为在他职业生涯的那段时间,即使他将注意力转到其他事情上,他也不会损失很多收入。因此,被打扰让他付出的代价是很小的。
    而现在,他是哈佛大学经济系的明星人物之一了。但矛盾的是,随着收入的增加,他觉得自己不那么承受得起这种打扰和分心了。公开演讲、在报刊媒体上发表特约专栏评论以及著作的销售让他挣了大量的钱。现在回家意味着在职称和终身制评定委员会的工作上要损失4 小时的工作时间。而要补回这4 小时的工作,又意味着他将失去做演讲、出专栏或是写书的4 小时时间。
    这样,此次被打扰的成本将是新闻杂志上的一篇专栏。他本可以从中获得可观的收入的。用经济学的说法,这笔可观的收入就是丹尼斯·戈森到访的机会成本。
    对于个体高收入者,这些机会成本会变得很高。正如斯皮尔曼经常告诉学生们的那样:一个按小时收取高额费用的著名律师,你是不应该和他聊天谈论天气的,因为他的计时表在不停地计时收取费用。同理可得,比起那些机会成本低得多的公司法律秘书,这种律师可能很难舍得去享受假期。
现实例子:当我报名了专升本考试,对比我的专科同学,我失去了实习的机会,在备考中还放弃了娱乐的时间。在工作当中,还放弃了本该收获的工作经验,这些都是我的选择参加升学考试的机会成本。当考上开始继续读书的时候,这段期间该获取的实习的工资也没有获得,可见当做出一种选择时,另一种事情无法完成便是一种损失,便是机会成本,可见空闲的时间,实习的工资都是上大学的机会成本。
感悟:有些机会成本是可以衡量大小的,比如原文中的斯皮尔曼四个小时的工作时间时间能够挣得一笔可观的收入,教授自然不愿用这时间提前回家接应他人。许多高收入人群不愿意休假的原因也是在这了,因为休假的(机会)成本太大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选择继续升学深造而非就业的原因也是因为他们认为提升学历后带来的经济效益会比直接就业更大。
                                                                                                                                                                                                                          20230121211  黄婷婷  20国贸专升本2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21-1-1 18:22:0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陈澄 于 2021-1-8 10:54 编辑

   第6章中提到的菲琳百货大厦地下商场中的价格体系,在地下商场,商品都是打折出售的。但是降价并不是简单地对价目表上的价格实行一成不变的折扣。折扣是浮动的。它的变化趋势和大小都是系统化的、可以预测的。地下商场的所有商品最初都标有售价,但是这些价格每周都会降低25%。每件商品在商场里仅仅停留4 周,到了最后,商品的价格就会降到最低。每个有经验的顾客都会发现,在这30天中,商品的价格每周都会降低。但是你无法预知的是:是否会有其他购物者也对这件商品虎视眈眈,并在价格降到最低前把它买走。在一定限度内,等待是受到鼓励的。但是在等待过程中,许多失望的顾客发现等待的同时也要冒着失去这件商品的危险。另一方面,买得太早就不得不放弃将来以更低价钱买入这件商品的可能性。菲琳百货大厦地下商场的顾客总是处于买得太早和等得太久的分界线上。
  这种情况很像一种动态博弈,动态博弈行动有先后顺序,不同的参与人在不同时点行动,先行动者的选择影响后行动者的选择空间,后行动者可以观察到先行动者做了什么选择,因此,为了做最优的行动选择,每个参与人都必须这样思考问题:如果我如此选择,对方将如何应对?如果我是他,我将会如何行动?给定他的应对,什么是我的最优选择?。动态博弈的困难在于,在前一刻最优的决策在下一刻可能不再为最优,因此在求解上发生很大的困难。在百货大厦的地下商城中,博弈双方都知道价格是会不断下降的,你可以在这个过程中选择买或者不买,但你并不知道对方会在什么时候出手,过早购买的价格可能会高,但等得太久就会失去这个机会。
  相应的例子是,在房屋买卖市场,有一个买主在AB两个卖主之间进行选择,两个卖主各有一套户型相差不大的住宅要出售。买主先向卖主A出价101万元,如果A不接受,就转向卖主B,出价102万元,如果B也不接受,则在转向A,出价103万元,如此等等。直到最后向A出价105万元,如果A仍不接受,就终止交易。可以看到,如果AB都因为不满意售价,在轮到自己时决定不卖,那么到最后买主退出交易,卖主AB都没有得到收益。如果一开始A就决定卖,就会以相对微薄的收益结束交易。
  我认为在这样的博弈中,第一,掌握对方的信息是很重要的,可以根据对方的信息来预测对方在下一轮的决策,以此来决定自己的策略。第二,看准时机适时出手,不要因为太贪心一直拖延,知道最后错失良机。

                国贸专升本2班  20230121232        王滢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21-1-2 13:50:40 | 只看该作者
选自第三章:
亨利.斯皮尔曼只好不大情愿地同意回家去。这个个头不高,秃头的教授摘下角质架眼镜,用手帕擦去上面的雾水。他总是不能温文尔雅地应付这种干扰。但是这次是他自己选择回家去的。对于斯皮尔曼这样的经济学家来说,选择处理事情的方法就跟选择商品一样——都是通过权衡成本与效益。曾经有段时间,他会很乐意被打扰。因为在他职业生涯的那段时间,即使他将注意力转到其他事情上,他也不会损失很多收入。因此,被打扰让他付出的代价是很小的。
所反映的经济学原理:
机会成本:又叫择一成本,指的是我们为了得到一种东西而放弃其他东西。斯皮尔曼如果选择回家,那么那么就意味着他将有四个小时不能工作,如果选择工作,他将无法回家满足妻子想去店里买东西的要求和面见戈森。
生产可能性边界:又叫生产可能性曲线,指的是一个社会在资源和技术水平既定的条件下,所能生产的两种产品最大数量组合的曲线。文中斯皮尔曼的时间是固定的,这里的两种产品是他回家面对戈森和继续工作。
举例:
机会成本:在面对美团外卖和饿了么外卖同时送消费红包的时候,大家都会选择红包数额大的一边进行消费。生产可能性边界:在长时期学习会觉得疲惫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合理安排好自己学习时间和放松时间使得自己的学习效率最大化。
感想:
在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面临选择,天气一冷就想睡懒觉,在工作日是早起去上课还是继续躺在床上,在上课的时候是选择认真听课还是偷偷玩手机等等。在面对选择时,我们需要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综合权衡利弊。
班级:20国贸专升本2班
学号:20230121231
姓名:王莎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21-1-2 14:12: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赵项鑫 于 2021-1-12 13:10 编辑

节选自《致命的均衡》第八章
主要内容:由于污染问题的严重,贝尔教授多次想搬家到环境好一点的地方,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一直都没有搬家,还是留在立刻那里。
原文:他的担心并不是出于对自己幸福的考虑,也不仅仅是因为他对野生动物的热爱。莫里森·贝尔和他的妻子都很担心新英格兰的空气污染,特别是散发出来的二氧化硫和来自中西部的酸雨,会危及到他们的两个女儿的健康。曾经有段时间,贝尔认真考虑到西南部教书,以便把他的家人带到那个他认为安全的地方。但是,他还是决定留下来,并联合了谢拉俱乐部的伙伴们一起致力于环境的改善。

经济学原理:1.人们面对利益取舍时,会做出最有利的一个决策。这一章内容中,贝尔教授就面对着抉择问题,是搬家到环境好且对自己女儿健康有利,满足对野生动物的观察研究需要,还是离开这个地方,会远离污染,工资高,离工作地方近,离家人朋友也近。     2.机会成本:又叫择一成本,指企业为从事某项经营活动而放弃另一项经营活动的机会,或利用一定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另一种收入。文中贝尔教授选择留在这里,所以不会远离污染,工资高,离工作地方近,离家人朋友也近就是他的机会成本。

例子:在高考填志愿在的时候所面临的选择和贝尔教授有很大的相同之处,我是选择在自己省就读大学还是选择出省就读。①留在省内:离家近,回家方便,车票也便宜,节假日回家也不用面临提前一个月抢票的问题,环境和饮食习惯也不用花长时间去适应,但是我想出去看看,不想只局限于浙江,想领略更多到额风景和地域文化。②出省就读:大学期间可以长长见识,认识不同地域的人,但是离家远,回家不方便,需要适应不同的环境。最后,我还是选择在浙江,因为浙江发展较好,离朋友家人都近,对我以后的发展会更有利。事实上,我所做出的决策,也是根据上面的经济学原理来的。

感想:经济学原理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机会成本多数会和决策问题相关联,有决策问题时,就会存在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决策中放弃的可能性中最大价值,机会成本会取决于社会的大体环境,也会随着时间而变化。我们在人的行径中,会遇到很多机会成本与决策相关的问题,反观自我,在机会成本和决策面前,你真的有勇气面对他吗?缺失勇气是因为害怕犯错,做不好,其实可以用机会成本的思路,多琢磨琢磨假如我成功了,能获得怎样的价值,就会激起你更大的动力了。


20国贸专升本2班     张岁岁     2023012124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21-1-2 14:22:5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一.节选自小说《致命的均衡》第七章:     波可哈德对着斯皮尔曼,露出了半月形的笑容。“但是我必须告诉你,斯皮尔曼博士。有一点我觉得很奇怪。当那张邮票在德梅拉拉发行时,当地的邮政局长仅仅在来自伦敦的邮票卖完后,出于应急才印了一些临时邮票。他使用的是普通的类型,并从当地一家报纸上得到了一幅小船的设计图案。然后他加了一句拉丁引用语。为了预防造假,副局长又把他姓名的首字母加在了邮票上。就为了他们这点努力,人们要花那么多的钱来买这张邮票。这太让人惊讶了。你肯定也是这样认为的吧。”     主要内容是一枚英属圭亚那1856年发行的面值仅为1美分的邮票,在德梅拉拉当地的邮政局长一些特别设计下,这一张小小的纸片,居然有人愿出75万美元来求购。这让相信劳动价值论的人们难以理解。 二. 该情节反应的经济学原理是效用。 效用的概念:1.人们从物品或劳务的消费中获得的满足程度,或者说是物品或劳务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2.效用是人对商品价值的一种主观评价,与商品本身的实际功能关系并不大,不同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中的使用价值概念3.效用是因人而异的 三. 举个例子:一个人当初卖掉自己的家传手镯得了5万元,很多年之后他成为了一个富豪,机缘巧合下他重遇了这只手镯愿意花100万元赎回。此时,这只手镯值多少钱取决于这个人愿意付出多少钱来购买它,而钱的多少取决于这个购买者从这张邮票中获得了多少满意度。这是购买者对手镯价值的一种主观评价,与手镯本身实际功能关系并不大。 四.结论总结:人们都习惯于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用产品的成本来衡量它们的价格。但是小说中这些邮票能引起顾客的兴趣,而它们的数量又是固定了的,所以价格就完全取决于主观判断了。一张邮票值多少钱取决于某个人愿意付出多少钱来购买它,而钱的多少则取决于购买者从拥有这张邮票中获得了多少的满意度。他们从邮票拥有中获得的乐趣就是他们知道他们有安全的投资以防止通货膨胀,因此一个顾客的满意度是来自于邮票的独特性还是来自于邮票不受价格上涨影响的程度并没有什么区别,主观判断依然决定了他们乐意付多少钱。 20国贸专升本2  范凯莉 202301212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21-1-2 16:48:58 | 只看该作者

1、“需求法则。你经常说那是经济学最基本的法则。你能想像一下,如果我的候诊室坐着一只大猩猩,那么还有多少人会来我这里让我给他们的宠物看病呢? ”听完这句,斯皮尔曼装出一副痛苦的表情,就像一个人刚听了一个老生常谈的双关语。布里奇和帕特丽夏都被他的表情逗乐了。斯皮尔曼也不想破坏她们的兴致
出于这个原因,他没有告诉她们他之所以做出那种夸张的表情是因为女儿犯了一个错误2。她把“需求”与“需求量”搞混了。他默默想着:对于一个经济学家,这是严重的过失,但是对于一个兽医这不算什么。斯皮尔曼对解释二者的区别很感兴趣,但是更吸引他的却是布里奇夹过来的第二块煎饼。在这两个选择之间,即使是爱好教育人的教授也不会犹豫的。
来自《致命的均衡》第五章
2、反映的经济学原理:需求的变化和需求量的变化
需求的变化和需求量的变化的基本内容:
需求的变化是指当需求所表达的价格和需求数量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发生变化。商品价格没有发生变化,而是其他因素变了。
需求量的变化是指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商品价格变化引起需求数量的变化。
3、对于一个商品,比如雪碧。当可乐价格变高了了,人们转而更多地购买雪碧,使雪碧的需求发生变化。
当雪碧价格也会上涨,这时引起的需求数量的变化就是需求量的变化;
4、对原理的认识
需求变化在图表上表示为整条需求曲线向左向右移动;而需求量的变化在图表上表现为需求曲线上的点的移动,体现了需求数量与价格的一一对应关系;价格发生变动引起需求量的变动,价格不变,其他因素改变会引起商品需求的变化。需求规律也可以说明这一点,需求规律是指在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既定的条件下,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存在着反向依存的关系。价格越高,需求数量越少;价格越低,需求数量越大


班级 20国贸专升本2班。任英英 202301212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21-1-2 17:06:20 | 只看该作者
内容节选自《致命的均衡》第七章:
他果断地从营业员面前那各种各样的餐具中挑了一把削皮刀。“你能帮我用礼品包装纸包装一下吗?"他把刀递给了营业员。斯皮尔曼瞥了一眼贴在刀上面的价格标签。“这把刀的价格是8.32美元,含了税的,对吗?”他一边问着一边把手伸进了他的口袋。“这把削皮刀的价格合理吗?我想,你要是再逛逛,还可能会有更好的。"帕特丽夏·斯皮尔曼眉头皱,询问道。
“如果我把剩下的时间都用来选购削皮刀,我可能会找到比这把刀价格低得多的。这一点,我可以肯定。但是你也得考虑到时间的价值呀。买削皮刀可不是我理想中打发时间的最好方法。”
“这和你今天早上在进城路上告诉我的可是矛盾的呀。“我说…?你说星期一那一整天都要用来选购一部新车。”
“但是为什么你觉得它们二者矛盾了呢?”
“因为你说过时间是有价值的呀。我觉得,选购一部新车所花费的一天时间和选购一把削皮刀所花费的一天时间是一样多的呀。”
“帕蒂,这当然没错。但是,如果我用心地去找了,最终找到了一部价格便宜的车,这样,我花的这些时间比起为了找到一把便宜得多的削皮刀所花的时间要值多了呀。选购完了之后,你再想想节省了多少钱吧。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要花更多的时间去买一件高价商品一一比如,一部汽车一一而不是去买一件像削皮刀的低价商品。在选购过程中,这个人可能会认为没有必要再去另一家汽车商店了。就跟我刚才决定不再去其他家用器皿部或是家用器皿店的原因一样一一即使我知道,如果我继续选购的话,最终可能会找到价格更低的刀。”
反映的经济学原理:
机会成本,指的是我们为了得到一种东西而放弃的其他东西。同一种资源有各种不同的用途,在我们选择了其中一种用途的时候,就意味着放弃了其他用途,那些放弃的用途就是我们做出的选择所付出的代价,即机会成本。
对文章内容的解读:文中的机会成本体现在主人公如果花费时间去寻找更便宜的削皮器那么将意味着花费在找便宜削皮器的时间也许可以去做对他来说很有价值的事,就比如他愿意花一天的时间去找价格便宜的汽车而不是削皮器,因为同样是一天的时间而便宜的汽车可以为他剩下一笔钱,而削皮器所省下来的钱和汽车省下来的钱相比,可以忽略不计,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主人公宁愿花费时间在汽车上而不愿意花费在削皮器上的原因。即花费在削皮器上的时间,机会成本太高了。
例子:
晚上妈妈叫你去外婆家,说外婆要送你一台笔记本电脑,而你爸爸叫你去奶奶家,说奶奶给你买了一辆自行车,这时姐姐叫你晚上去吃肯德基。这时就有三种选择,你要开始选择了,于是你选择去外婆家,那你就要放弃肯德基和自行车,这时比较自行车和肯德基,取价值大的自行车,所以你去外婆家获得笔记本电脑的机会成本就是一辆自行车。
同理,去教室自习还是窝在宿舍打游戏之间选择。那么在教室看书学习的机会成本是少享受打游戏带来的快乐,享受打游戏的机会成本是失去了在教室看书学习所得到的东西。
感想:“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我们在做任何事,做任何选择的时候都要支付成本。我们平时在生活中考虑一件事物的成本往往只考虑了为这个事物花了多少,即只考虑了投入成本,而忽略了因为得到这个事物而损失的其他利益。所以机会成本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做选择之前一定要仔细思考,我们获得的利益是否能大于我们投入的成本和放弃的成本,只有仔细衡量了它们的关系才能知道我们做这件事是否值得。

20国贸专升本2班      王梦婷  2023012123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21-1-2 17:33:25 | 只看该作者
节选自《致命的均衡》第五章
1.小说情节:菲林百货大厦的林肯·菲琳为他商厦里的地下商场制定了一个价格体系。在地下商场,商品都是打折出售,折扣是浮动的。地下商场的所有商品最初都标有售价,这些价格每周都会降低25%,每件商品在商场里仅停留4 周,最后,商品的价格就会降到最低。菲琳百货大厦地下商场的顾客总是处于买得太早和等得太久的分界线上。
  斯皮尔曼想到这种困境跟他在荷兰参加的郁金香鳞茎拍卖会时所经历的一样。荷兰郁金香鳞茎拍卖会程序与价高者得的拍卖会程序相反,拍卖会上,最初的价格被标在一个表盘上,表盘上面的数字代表的是价格,只有一根指针。这根指针有规律地向较低的价格移动,直到会有一个购买者按下按钮,停止了大钟。第一个这样做的人就竞投到了这件商品。
2.所涉及到的经济学原理: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指的是消费者在消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与这些商品的实际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菲林地下商城商品的价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呈阶梯式下降,在某一个时刻,有消费者认为目前这件商品的价格已经低于他心中预期的最高价格就会选择购买,在等待价格下降的过程中,由于商品数量有限,消费者会考虑自己是否会失去这件商品,卖家利用这种心理促使消费者以较高的价格购买,从而使消费者剩余处于低水平。荷兰郁金香鳞茎拍卖会原理也是一样,第一个按下按钮的购买者拥有同样的心理,最终成交价格与消费者预期可接受的最高价格产生了差额,这个差额即消费者剩余,消费者也能够从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这样浮动折扣的方法也是卖方在不断试探买方的最高支付价格的过程,以确保卖家能够以尽可能高的价格将商品销售出去。打折也是一个卖方让利给买方的方法,他们失去的只是一部分消费者剩余,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当商品价格不断下降,消费者剩余不断上升;若需求曲线是平的,则消费者剩余为0;价格上升,消费者剩余下降。
计算公式:消费者剩余=买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买者的实际支付价格
3.生活中的例子:我和朋友今天出门逛街,突然渴了想买点东西喝,一杯奶茶的价格在15元,觉得太贵了,如果是10元的话我还可以接受,决定不买奶茶了。但是路过一家店铺,说奶茶买一送一,算下来一杯奶茶只要7.5元,我觉得很划算,于是我就去购买了。这时获得的消费者剩余就是10-7.5=2.5元,我在这其中就获得了满足感。
4.感悟:消费者剩余并没有让消费者获得实际价值,只是带来了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和福利感,消费剩余的多少,会让消费者的内心产生不同的情绪,消费者剩余越多,满足感和愉悦感越强烈,反之,当消费者剩余为负值,消费者就会感到懊恼和后悔。还记得在一家饰品店里购买物品,看到圆珠笔10元3支搞活动,这家店铺的商品普遍便宜,所以我的潜意识里就认为这个圆珠笔的价格并不贵,但实际上,外面市面上一般只要1-2元就可以买到比较好用的圆珠笔,相反,这几支圆珠笔很快就断油不能写字了,因此我们在消费过程中要理性思考商品的实际价值,可能购买商品时只是获得了较多的心理满足感。
     20国贸专升本2班  20230121216  毛孙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经济学原理-温州大学商学院

GMT+8, 2024-4-26 21:52 , Processed in 0.178325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