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399|回复: 66

19国贸(专升本)个人作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1-27 14:38: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业直接在此贴回贴提交。每人占一楼,不要重复发贴和回复。
个人作业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1、选取小说中的某一个情节,叙述该情节内容并注明来自于第几章。
2、说明选取的情节所反映的经济学原理,论述该原理的基本内容。
3、从现实世界寻找出相应的例子来说明这个原理。
4、自己的感想、或对原理的认识、或自己得出的结论总结。
5、注明个人班级学号姓名。
并不要求每个人都要写这四个方面,但应该尽量从这四个方面来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2-11 21:50: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良月暨贰ヤ 于 2019-12-11 21:56 编辑

一、选取段落----《致命的均衡》第十二章
       院长说的“毫无意义”和“不合常理”令他无法忘却。自杀并不合乎斯皮尔曼关于人类行为的模型。在学术方面,他坚持这样一种观点:个人在做出选择前是要做出边际判断的。他们要么买得多点,要么买得少点。他们搬到这里来住,而不搬到那里。他们选择了这份工作而不是另一份工作。他们多花了一小时在工作中,这样,他们牺牲了一个小时的休闲时间。自从研究生开始,斯皮尔曼的信仰的就是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其伟大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的卷首语——自然是没有飞跃的。在斯皮尔曼看来,自杀就是一种飞跃。从概念上,他意识到:当不被重视的人生效用对一个人来说是消极意义时,他就会选择自杀。但是,对于一个活下去在生活中就可以享受更多满足的年轻人,这样的举动实在是很不理性的。

二、经济学原理
1、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致命的均衡》的第十二章中“个人在做出选择前是要做出边际判断的”,反映了经济学原理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其他投入固定不变时,连续地增加某一种投入,所新增的产出最终会减少的规律;该规律另一种等价的说法是:超过某一水平之后边际投入的边际产出下降。
2、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致命的均衡》的第十二章中“个人在做出选择前是要做出边际判断的”,反映了经济学原理中的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在可用的机会成本为既定的条件下,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去实现其目标;理性人通常通过比较成本与收益的边际变动来做出决策。
3、机会成本
     《致命的均衡》的第十二章中“他们要么买得多点,要么买得少点。他们搬到这里来住,而不搬到那里。他们选择了这份工作而不是另一份工作。他们多花了一小时在工作中,这样,他们牺牲了一个小时的休闲时间”,反映了经济学原理中的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它是人们做决策时的相关成本;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考虑生产成本,将有利于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
4、效用
     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三、生活例子
1、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eg1:当你极度口渴的时候十分需要喝水,你喝下的第一杯水是最解燃眉之急、最畅快的,但随着口渴程度降低,你对下一杯水的渴望值也不断减少,当你喝到完全不渴的时候即是边际,这时候再喝下去甚至会感到不适,再继续喝下去会越来越感到不适(负效用)。
      eg2:你开了个小作坊,每天可以产出5件商品,那么效率是5件/天。你的生意越做越大,需要找来帮手,于是现在变成了2个员工。人多了,工作时聊天误工、两个人相互推托依赖,都希望自己偷偷懒、省省力,于是效率变成了4.5件/天,在工资等激励制度不变的情况下,产出效率会越来越小。
2、机会成本
      有些机会成本可用货币来衡量。例如,农民在获得更多土地时,如果选择养猪就不能选择养鸡,养猪的机会成本就是放弃养鸡的收益。
      有些机会成本往往无法用货币衡量。例如,在图书馆看书学习还是享受电视剧带来的快乐之间进行选择。再例如,专科毕业后是选择专升本还是选择工作以及本科毕业后是选择读研还是选择工作。
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生活中反映理性人考虑边际量的例子很多,理性人通常通过比较成本与收益的边际变动来做出决策,也就是说我们在做任何决策时都会以一个理性人的角度考虑边际量,分析做出该决策会带来怎样的一个收益。

四、感想
      《致命的均衡》这本小说,蕴藏了许多经济学的知识,例如机会成本、效用、边际效用理论、消费者剩余等。选择自杀,是一个人对自身人生效用的不满意;做出选择涉及机会成本的相关知识……经济学是一门学以致用的科学,它总结了人类成功的经验,也是帮助人认识世界和指导个人决策的工具。俗话说:“自助,然后天助。”人生的成功取决于自己,自己努力才有天助。自己的努力要能成功必须有正确思想的指导,我们需要正确的认识世界,做出理性决策,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成功,而这一些都需要后天的学习。我想每个人都需要自助,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一点儿经济学。虽然完成了这次作业,今后还是要需要多看点书来充实自己,我相信通过自助,我也能得到天助,我的人生将会过得更有意义。
       19国贸专升本1班--鲍伟威--19230121101






回复 支持 2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2-18 19:3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eivai_qeLue 于 2019-12-18 19:39 编辑

一:小说情节
在第14章中,斯皮尔曼讲述了一个案子,一位母亲被喝醉酒的司机撞到了,要修养一年的时间,不能做家务,于是她的丈夫不得不花钱雇人来家里帮忙,因此多支付了五千多美元的工资,而司机投保的保险公司提出只支付这五千美元。但是这位母亲是位注册会计师,像她这样受过培训并且有经验的注册会计师一年可以挣一万美元,对于这个家庭来说,一万美元才是这个妇女作为家庭主妇提供的价值,而不是五千美元。但是最后法官声称无法理解斯皮尔曼的证词,这家人仅仅分得五千美元。



二:经济学原理

在这个案件中,法庭是像会计师那样来看待成本的,只关注到了显性成本,在他们看来,这个妇女带来的经济收益就只有五千美元,所以赔偿五千美元就够了;而斯皮尔曼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待,既关注了显性成本也包括了隐性成本,在他看来,对于这个家庭来说一万美元才是这个妇女作为家庭主妇提供的服务的价值,这位妇女和她的家人放弃了作为注册会计师的一万美金,这就是她的机会成本,也是她留在家里的价值,而一旦她失去了提供服务的机会,这就是她应该获得的赔偿。
机会成本的原理:是指为了得到某一种东西而势必要放弃的另一种东西的价值。当我们做出任何一项决策时,都应该考虑这个行动所带来的机会成本。


三:现实案例

我们在现实中一样也有很多关于机会成本的例子。就比如说一对夫妻怀孕生了小孩,丈夫希望妻子能在接下来的三四年做一个家庭主妇以方便照顾孩子,直至孩子上幼儿园。这时候我们就要分析一下让妻子当家庭主妇所带来的机会成本了。首先假设妻子的年收入为6万,支付给保姆的年工资总额为10万,那么妻子出去工作,保姆来照顾孩子这样的做法反而会增加4万元的支出。妻子做家庭主妇的机会成本是6万,小于保姆的工资10万,如果不考虑其他妻子因工作所产生的的成就感等因素,那么这时候让妻子照顾小孩就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另一个假设,妻子的年收入为10万元,保姆的年工资总额为6万元,不考虑丈夫的工资收入等其他情况,那么妻子选择出去上班就能给家庭增加4万元的正经济利润,相反,如果妻子选择留在家里,不仅没有4万的正经济利润,反而要增加10万的机会成本,因为妻子舍弃了自己的10万元年收入,这10万就是她的机会成本。所以这个时候让妻子出去工作是一个更好的选择。但是很多人的选择不仅仅是以金钱作为主导,对孩子的陪伴以及和孩子之间的相处也是一个重要考虑因素,虽然妻子能再给家庭带来4万元的收入,但是与此同时产生的机会成本就是和孩子之间的亲子时光,这两者之间又是一个选择。



四:感想总结
      

关于机会成本,我觉得不仅时间线要考虑的更长远一些,范围也要考虑的更广泛一些。在长远方面,像我们专升本,如果就按接下来的两年来说,那在经济方面的收入肯定是比不上之前已经在工作了的同学,而且我们不仅没有工资,还要向父母要生活费。但是如果把时间线拉长的话,我们在大学新的两年里学到的知识肯定在未来工作上更能帮助到我们,而且在未来的工资也会有更大的概率得到提高。
其次,在范围广泛方面,就拿上面的例子来说,如果只考虑金钱,那么当妻子的工资大于保姆的工资时妻子出去工作会带来更大的利益,但是如果考虑到孩子的成长经历只有一次且弥足珍贵,出去工作所产生的机会成本更让人不可接受,那么相信心中的天平也会重新衡量。


班级:国贸一班(专升本)
姓名:李丽桧
学号:19230121121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2-22 20: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DEVIL 于 2019-12-28 21:51 编辑

一、选取章节
亨利·斯皮尔曼陪他的女儿(帕特丽夏·斯皮尔)去百货商场购买圣诞礼物,在帕特丽夏选购完后,亨利又让她带着自己去购买削皮刀。削皮刀将作为亨利送给太太的一个礼物,因为他早上看到他太太在切橘子时很费力,花费了较多的时间,而亨利认为一把新的削皮刀可以节省时间,而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以让他和他的太太拥有更多浪漫的时间。亨利果断地从营业员面前那各种各样的餐具中挑了一把削皮刀,并表示要直接买下来。而他的女儿则认为如果再逛一逛,可能可以找到更好、价格更低的刀,但是亨利·斯皮尔曼拒绝了,因为他认为花费时间在找削皮刀上是不值得的,花费的时间价值大于可能找到的价格更低的削皮刀与已购买的刀的差价(寻找价格更低的刀的时间价值>>已挑好的刀与便宜刀的价格差)。这时,帕特丽夏·斯皮尔提出了一个问题,她问亨利:你说你要用星期一一整天来选购一部新车,既然你说过时间有价值,那你用一整天来选购一把削皮刀和选购一部新车,用的时间不是一样吗?亨利表示其女儿说的没错,但是花时间买到一部便宜的车比花时间买一把便宜的削皮刀,明显是买便宜的车节省更多的钱,所以花费一天的时间是值得的。
                                                                                                                     -----选自《致命的均衡》第七章
二、反应的经济学原理
1、效用最大化:消费者最为满足的时候效用达到最大,所以消费者要最大限度地实现他们的效用。
2、机会成本:得到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三、相应的例子解释原理
1、效用最大化:对于这个理论,我想在我毫不犹豫地买下30块的唇膏和再三考虑从哪里买980块的精华这两个事件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在买30块的唇膏的时候,我想我再考虑从哪家店买都没什么区别,买过么多次唇膏,这一款差价大概就在5块以内,没必要在浪费时间去买最便宜的。而当我在买980块的精华的时候,有时候该品牌的天猫旗舰店会有优惠券和赠品,而实体店我可以用会员打折、积分、拿赠品,所以这个时候我就要花时间去考虑,我到底要在哪里购买这一款精华。特别是在一些购物节,不管是实体店还是网上旗舰店,活动力度都很大,所以我要花时间去计算,怎样才可以以最优惠的方式拿下这一精华。用我认为最优惠的方式买下精华比寻找更便宜的同款唇膏带给我的效用更大,毕竟购买精华省下的钱比唇膏多多了。
2、机会成本:今年的淘宝“双十一”活动,我为了可以拿到购物红包,参加了天猫推出的活动。每天都要花费时间做任务,然后还要拉好友盖楼(活动之一),为了盖更高的楼赢得挑战,要花时间和网友聊天,了解其楼层高度。每天都会和好友聊天了解最新情况,花费了很多时间,然后最后拿到的红包其实也不多,我的时间价值远远大于红包金额,然而这些时间本来可以拿来运动、看书,但我却花费在了做任务拿红包上面,而得到和付出还并没有成正比。


四、感想及结论
  这本小说可以说是来到这个学校后我看完的第一本书。说来惭愧,的确是一直沉迷于手机零散的信息中,一直没有去看几本完整的书。老师一开始布置这个作业后,我就打开了手机去看小说,但我就看了推送的第一篇的一半就结束了,觉得有些枯燥。后来老师布置了这个作业,我仍然没有去看,直到有一天老师上课问我们,还有什么可以充当货币,全班都没有人答上来,老师又提到他推荐我们的小说里提到的、可作为货币的某一物品,我们仍然没有给予回答,这一刻我感到十分羞愧,虽然我现在已经知道了书中提到的是用羽毛充当货币。这本小说,我想说读着读着,还是很有趣的,一点也不枯燥。在我看完推送的六篇大章后,我对此越发有兴趣了,十分想知道幕后黑手,而且这本小说几乎每一章都包含了许多经济学的理论知识,每个知识点或多或少都伴随着几个例子,这让我更好的理解原理。
  我选取章节中的知识点,效用最大化这一点也是本文破案的重要线索。但其实一开始读到关于用羽毛换取山药和独木舟的时候,我并没有意识到问题所在,后来在读了几遍完结章后才意识到其中的隐藏着的违背经济学原理的物物交换。读完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生活中处处有知识,看似平淡的生活,细细回味,实则充满着惊喜。


                                                        19国贸专升本1班   傅冰儿   19230121114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2-21 18:55: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恰好 于 2019-12-21 19:06 编辑

1.节选自《致命的均衡》第3章
  亨利.斯皮尔曼只好不大情愿地同意回家去。这个个头不高,秃头的教授摘下角质架眼镜,用手帕擦去上面的雾水。他总是不能温文尔雅地应付这种干扰。但是这次是他自己选择回家去的。对于斯皮尔曼这样的经济学家来说,选择处理事情的方法就跟选择商品一样——都是通过权衡成本与效益。曾经有段时间,他会很乐意被打扰。因为在他职业生涯的那段时间,即使他将注意力转到其他事情上,他也不会损失很多收入。因此,被打扰让他付出的代价是很小的。
    而现在,他是哈佛大学经济系的明星人物之一了。但矛盾的是,随着收入的增加,他觉得自己不那么承受得起这种打扰和分心了。公开演讲、在报刊媒体上发表特约专栏评论以及著作的销售让他挣了大量的钱。现在回家意味着在职称和终身制评定委员会的工作上要损失4 小时的工作时间。而要补回这4 小时的工作,又意味着他将失去做演讲、出专栏或是写书的4 小时时间。
  这样,此次被打扰的成本将是新闻杂志上的一篇专栏。他本可以从中获得可观的收入的。用经济学的说法,这笔可观的收入就是丹尼斯·戈森到访的机会成本。
  对于个体高收入者,这些机会成本会变得很高。正如斯皮尔曼经常告诉学生们的那样:一个按小时收取高额费用的著名律师,你是不应该和他聊天谈论天气的,因为他的计时表在不停地计时收取费用。同理可得,比起那些机会成本低得多的公司法律秘书,这种律师可能很难舍得去享受假期。
2.经济学原理
        小说中“现在回家意味着在职称和终身制评定委员会的工作上要损失4 小时的工作时间。而要补回这4 小时的工作,又意味着他将失去做演讲、出专栏或是写书的4 小时时间。”体现了经济学原理中的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由于人们面临着权衡取舍,所以做决策就需要比较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的成本与收益。
3. 生活中的例子
        当初在选择考专升本还是工作时我就进行了一个取舍,这就是机会成本。我考进温大再读两年书,我收获了知识提升了自己的学历,但是我放弃了工作的机会,放弃了这两年的所能得到的工资。
4. 感想
      《致命的均衡》这本书包含了许多经济学的知识,值得一读。学习经济学有助于我们了解所生活的世界,有许多经济问题会激起我们的好奇心;学经济学可以让我们更精明地参与经济,经济学将使你从一个新角度去思考如何最好地做出这些决策;学习经济学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政策的潜力与局限性。因此,经济学原理可以运用到当今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无论以后我们阅读报纸、管理企业还是坐在白宫椭圆形的办公室中,我们都将会为学习过经济学而感到欣慰。

                                                            19国贸专升本1  周晶丹 19230121162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2-21 18:59: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Eileen 于 2019-12-21 19:03 编辑

一、选取情节——《致命的均衡》第七章
      “我太走运了,”波可哈德回应道,“一位来自荷兰的中间人告诉我,他代表的一位新加坡收藏家指示他出的价格是75万美元。这位中间人相当自信地说这价格够高的了。而我要价80万美元。不会再多了。这样一来,交易几乎失败了。在这种高价面前,人们都讨厌因为区区几千元而导致交易的失败。但那对于我却意味着拿不到一点儿佣金了。”波可哈德笑了笑,看着斯皮尔曼。“这样一张小小的纸片竟然能卖那么多钱。作为一名经济学家,你对此一定很不解。还是我错了,教授?”
二、经济学原理
      该情节主要讲了斯皮尔曼去购买邮票,店家与他谈论竞购一美分邮票的成功案例。这个案例中所包含的经济学原理有: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作出决策就是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进行权衡取舍,就像该情节中,店家购买邮票时在要价80万美元不拿佣金和要价低一点拿一些佣金中权衡取舍,最终决定要价80万美元,不拿佣金。
      原理二:机会成本。某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该情节中,店家决定要价80万美元,不拿佣金,而那些佣金就成了购买邮票的机会成本。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去实现其目标,情节中那位来自荷兰的中间人在购买邮票上,思考是否再多花一些钱来购买邮票,那么也许他就能成功买到邮票了。
      原理四:消费者剩余。买者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量减去其为此实际支付的量,情节中店家愿意为这张邮票所付出的价格为80万美元,实际支付也是80万美元,因此他的消费者剩余为0。
三、实际案例
       就拿平时去商场买衣服为例,你看中了两件卫衣,一件黄色的,一件绿色的,都特别好看,它们的售价均为120元,然而你只打算购买其中一件,这时你就要在这两件卫衣中权衡取舍。权衡完后,你选择了购买黄色的卫衣,那么那件绿色的卫衣就成了你的机会成本。选择完后,你觉得120元一件卫衣太贵了,你愿意为它最多花100元钱,就跟店家讨价还价,最终店家愿意你用80元钱购买这件衣服,那么你就产生了消费者剩余20元。再假如,突然来了另一个人,也对这件衣服特别感兴趣,店家又刚好只有一件了,而他愿意用更高的价格来购买这件卫衣,这时你就要考虑是否愿意多花一些钱来购买它,这就是边际量。
四、感想与总结
      《致命的均衡》这本小说在情节曲折生动的凶杀奇案中将一些枯燥泛味的经济学原理结合日常生活穿插在里面,对于我一个学经济学的人来说,这本小说不仅能有阅读侦探小说乐趣,还能学习到经济学知识,并产生对经济学的兴趣。像权衡取舍、机会成本、边际量以及消费者剩余等这些知识在课堂上也会讲到,但是像故事那样的讲述并且串联起来,能让人更深刻的了解到生活中处处都蕴含着经济学小知识,是一本非常好的课外读物。

19国贸专升本1班   钟秋萍   19230121161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2-10 20:06: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PIKE 于 2019-12-11 20:35 编辑

      第一章中提到老板们实行工资无差别制时,一个求职者得到更高薪水的几率是要比实行工资差别制时小的。而在两种情况下,寻找工作付出的各种努力和支出时一样的。因此求职者更乐意多花点时间去找那些实行工资差别制的工作。这个情节反应了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一: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激励是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例如惩罚或奖励的预期)。由于理性人通过比较成本与收益做出决策,所以,他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现实世界中也有很多例子反应这个经济学原理。比如开学时,温州大学旁边的餐馆、奶茶店、超市都会推出打折、送优惠券等活动,学生们就会更频繁的去这些场所,他们的盈利就会增多,这说明了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低价的商品会吸引人们更多的消费。
      经济学是一门非常有用、贴近现实的学科,学习了经济学,我们能解释社会上发生的各种现象,例如失业、税收、通货膨胀。但各种现象都能用经济学十大原理来解释,今天我提到的“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的经济学原理,我认为是最重要的经济学原理,因为人们无时无刻都会对激励做出反应,比如水电费上涨会使人们节约用水、用电,汽油价格的上涨会使人们少开车、买车。
国贸(专升本)1班19230121130马宇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2-10 22:56: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x_XHy1nb11 于 2019-12-11 21:20 编辑

1、第三章中提到斯皮尔曼的父亲是一个裁缝店老板,他对他的顾客总是彬彬有礼,而对家人却十分粗鲁。           2、经济学原理: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如果大家争着排队等候裁缝店老板给自己做衣服,他可能会很粗鲁地或有差别地对待某些顾客。但当市场决定了做一件衣服的价格,这时候,礼貌和良好的服务才能赢得顾客,招来回头客。而另一方面,粗鲁的态度和糟糕的服务则会吓跑顾客,这样一来,裁缝店老板付出的代价就将是收入的减少。
3、例子:(1)当政府规定了租金上限,房租价格比原来的市场价格还要低,在长期的租金控制下,使得人们对租房的需求增加而房屋供给短缺,租客们排队租房时,房东将不愿意花钱维持和改善房屋状况并且对顾客态度变得粗鲁,因为即使不改善房屋质量,也有人争着租房。 人们对租房需求的增加和房东的态度都是在租金上限这种激励下做出的反应;(2)双十一大促时,在各种淘宝优惠政策的驱使下,人们的购物欲会比平时更大,很多人还会为了凑单买一些平时不太用得上的商品,这在平时看来是非常不理智的行为,但人们在这一天却乐此不彼。这也是人们在价格优惠这种激励下做出的反应。
4、感想:通过学习经济学我发现生活中的许多事都能通过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解释,因为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对各种激励做出各种反应。
5、19国贸专升本1班
      19230121138
       孙苏颖








点评

你的就比我多点怎么我的不行  发表于 2019-12-11 20:0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2-12 16:45: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x_M6eAyJE0 于 2019-12-12 18:25 编辑

一、原文情节
       在《致命的均衡》第三章中,斯皮尔曼接到妻子的电话得知戈森在家中等他,好像不等到他不罢休,他只好不太情愿地同意回家去。而原先他本打算先处理职称和终身制委员的工作,现在回家意味着要损失4小时的工作时间,要补回这4小时的工作,又意味着他将失去做演讲、出专栏或是写书的4小时时间。这对于已经是哈佛大学经济系的明星人物之一的斯皮尔曼是很可观的一笔收入。但是曾经有段时间,即使他将注意力转到其他事情上,他也不会损失很多收入,因为被打扰让他付出的代价是很小的。

二、经济学原理            
       这个情节反映了经济学十大原理中的两大原理。第一条是人们面对权衡取舍,斯皮尔曼对要不要回家见戈森很犹豫不决,因为这个决定涉及了他的利益。第二条是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在这里斯皮尔曼的目的是回家见戈森,放弃的是他4小时的工作时间以及这个时间可能会带来的收入。

三、生活中的例子
       之前,我们在选择专升本还是直接专科毕业这两者中进行了权衡取舍,最终选择专升本的我们现在在温大学习的机会成本就是放弃去工作的工资和现在读书产生的费用。


四、感想
      我们在面临权衡取舍是最终选择的总是我们觉得更有利的一项,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它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人们将会或应该做出什么决策,也不能给我们带来直接收益,但是当我们意识到在权衡取舍过程中分析的重要性时,我们才能冷静地做出更好的选择,更好地生活、发展和进步。

      19国贸专升本1班 李颖 192301211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2-12 16:59: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SHOWING~ 于 2019-12-12 18:46 编辑

      在《致命的均衡》第六章中斯皮尔曼发现在菲琳百货大厦的地下商场,那里的商品标价有点与众不同,在这个地下商场有着与其他楼层完全不同的价格体系,商品在这的价格都是打折出售的但是降价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浮动的。地下商场的所有商品都有最初售价,但是这些价格每周会降低25%,每件商品在商场里仅仅停留4周,到了最后商品的价格会降到最低,但是地下商场的这些商品往往是之前陈列在楼上最时髦的货架上。有经验的顾客都会发现商品价格每周都在降低,但是无法预知是否有其他顾客也在虎视眈眈这件商品,顾客在等待的过程中要承担失去商品的风险,也会遇到因为买的太早而失去以更低价格买入这件商品的机会。
     本章体现了理性人考虑边际量以及消费者剩余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经济学家通常假设人是理性的,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去实现其目标。文中人们因为每周地下商场商品价格的变动而虎视眈眈,是为了能够以最优惠的价格获取他们想要购买的商品,当价格变低时消费者会更想购买,但考虑到接下去的一周如果商品没有售出价格会更加便宜,那么消费者会有再迟些购买的想法。当且仅当一种行为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种行为。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是买者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量减去其为此实际支付的量,也就是人们的支付意愿与市场价格的差额,每一个买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就是支付意愿。当价格上升时,消费者剩余下降;当价格下降时,消费者剩余上升。文中所体现的是菲琳百货地下商场中的商品通过不断的降价来吸引消费者消费,每周降低25%使得消费者剩余不断上升,在支付者消费意愿不变的情况下市场价格不断下降使得消费者剩余不断上升。人们只会为低于自己支付意愿的商品买单,然而市场价格越是低于他们的支付意愿他们得到的满足感就越多,然而当商品高于人们支付意愿时,则无人为商品买单。在大多数市场上消费者剩余确实反映了经济福利,经济学家假设买者在做决策时是理性的,理性人会最大程度的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经济学家假设人们的偏好应该得到尊重,消费者是衡量自己从购买的物品当中获得多少利益最好的裁判。
    Eg1.在临近期末考试的时候学生准备考试,期末学习的边际收益是在考试中能够获得更好的成绩,期末学习的边际成本是放弃原可以有的娱乐时间。  
    Eg2.近年来阿里巴巴创建的电商平台淘宝上的双十一活动异常火爆,更是每年创造了新高,人们选择在双十一这一天大量购买商品而不是在平常的日子购买是因为这一天淘宝上商品的价格比起平时的价格更加低于消费者们的支付意愿,消费者在这一天消费能够获得比平时更多的购物乐趣,所以消费者才会在双十一这一天花费更少的金钱购买更多的商品。
     在《致命的均衡》这本书中包含了很多经济学原理,书中也用了比较日常的方式将经济学理论体现出来,让我明白经济学理论不仅仅只是书本上的知识也可以应用进我们日常的生活当中,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应用所学的经济学原理,带着经济的头脑思考问题。


19国贸专升本1班 19230121128 吕晓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2-12 17:47: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averder 于 2019-12-12 18:53 编辑

《致命的均衡》
(一)选取段落
      在《致命的均衡》第四章小说情节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波士顿地区,到处都是充满挑衅的驾驶方式,当奥利弗·吴在路上行驶时,一辆蓝色的轿车超过了他,作为一个功利主义者他认为这辆蓝色的轿车司机是通过权衡了利弊来决定是否加速的。一方面,约会迟到会带来麻烦,另一方面,被警察逮住有可能要接受罚款并判定违反交通规则。如果超速驾驶撞伤了人甚至撞死会面临更加严重的惩罚。权衡了一下,司机选择了超速而不是遵守法规,因为纯利润超过了成本。他意识到不计后果的超速看样子是不理智的行为,但恰恰通过是成本—效益计算的理性反应,整个刑法的内容对于戈森来说就如同针对不同行为的价目表,如果你想乱停车,首先要现看看价目表再决定,如果你把车开到别处所带来的不便超过了罚款,并且只有被抓到才会罚款,几率有多大,都是要通过计算的。
(二)经济学原理
      这一章节中涉及小情节体现了经济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他所放弃的东西。由于人民面临着权衡取舍,所以决策就需要比较可供选择的成本与收益。这是人们做决策的相关成本,正如司机选择了超速而不是遵守法规,这是成本与效益直接的权衡取舍。也就是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发放弃的东西。当作出一项决策时,决策者应该认识到每一种可能的行动所带来的机会成本。也可以理解为在面临多方案择一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是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还指厂商把相同的生产要素投入到其他行业当中去可以获得的最高收益。
(三)现实中的例子
     华为企业文化可以用“高工资、高压力、高效率”这九个字作为概括,有人曾说“华为是一个不错的公司”、“里边的人想出来,外边的人想进去。这个文化特征是和华为的行业特点及它企业自身的资源劣势所决定的。华为员工的高薪酬是因为他们愿意牺牲个人生活而换取得到的,他们用自己的机会成本换取了高薪酬。在华为的狼性众所周知,其特殊之处恰恰在于,单纯和封闭。当然,加上占据一个人绝大多数醒着的时间,让这一体验丰富生活的环节缺失了。为了得到高的报酬而牺牲一个生活娱乐的时间,这就是机会成本在个人抉择时的表现。
(四)感想
     机会成本是为得到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他所放弃的东西。就我而言,其实生活就是一门经济学,不同选择得到的机会成本就不一样。我比较喜欢看纸质版的书。很多人会说都什么时候了还花不该花的钱去买纸质书看,而我却真的非常喜欢指尖滑过书页的清脆声,喜欢闻着带着树的生命的书香。你说书用生命给我们带来的又怎么可能仅仅是它身体上的外衣,很多时候我们得到一样东西的机会成本不一样,那是我们的选择不一样。

19国贸专升本1班 19230121125 卢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2-12 18: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安娜 于 2019-12-18 23:52 编辑

原文情节:(来自第五章)1、斯皮尔曼和女儿在餐桌上讨论她最近的工作,对于女儿接到动物园的电话上门帮动物治病时,斯皮尔曼不理解女儿为什么要上门服务,人类医生很早就不上门服务了,都是顾客自己上门来找他们。他问女儿什么经济学原理使得兽医的行为与人类医生的行为不同,女儿提出需求法则反驳时,他意识到女儿将需求和需求量搞混了,他虽然对解释二者的区别很感兴趣,但是妻子夹过来的第二块煎饼更吸引了他的注意力,而且他也认为这一失误对于兽医来说并不算什么,便没有再细究了。2、亨利·斯皮尔曼和女儿来到菲琳百货商场,尽管斯皮尔曼认为他的时间很宝贵,但是他并不认为“到处看看”是一种浪费或是无目的的行为,因为他深深相信,当经济分析运用到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它会在商业世界的分析和调查中发出最夺目的光彩。3、斯皮尔曼来到地下商场的折扣区,看到两个年轻人为了一件夹克外套而争执不休,他发现地下商场的的价格体系与其他楼层使用的体系是完全不同的,在地下商场,商品都是打折出售,而且它的折扣都是浮动的,最初商品都是有标售价的,每周都会降低25%并且每件商品在商场里仅仅停留4周,到了最后,商品的价格就会降到最低,如果这时,商品还没有售出的话,将会被捐献给慈善机构。
经济学原理:1、需求: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需求量:消费者在"某一价格下"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的数量。需求量是需求曲线的某一点,需求是指商品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在不同价格下对商品的需求量。需求量的变动只是在需求曲线上点的变动,斜率不变,而需求的变动则会带动需求曲线本身的移动,即斜率发生了变化。

2、当斯皮尔曼在知道他的时间很宝贵时,却选择在百货商场到处看看时这个情节体现了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人们只有了解他们面临的选择,才有可能做出良好的决策,这就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进行权衡取舍,个人进行权衡取舍的原则在于效用最大化。
3、地下商场的特殊价格体系这个情节其实反映了消费者剩余的经济学原理,消费者剩余指买者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量减去其为此实际支付的量。
例子:1、当冰淇淋蛋卷的价格在1美元时,市场需求量有13个,但当冰淇淋蛋卷的价格为3美元时,市场需求量就只剩下1个了,需求量随着价格的上升而减少,人们会根据价格来决定之后是否继续购买冰淇淋,之后是否还会需要冰淇淋。这就体现了需求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
2、面临选择的例子有许多,比如在早晨你为了能够多睡一会觉而放弃了吃早餐的时间,再或者是作为学生的你,在毕业后你又选择了继续升学而不是直接就业这也体现了一种权衡取舍。
3、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的例子,比如双11的时候,顾客在平时看好的商品放在购物车里,商品的价格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因为双11的活动力度大,所以会搁置在购物车里,等到双11的时候,凭着各种各样的优惠券、现金红包和返现等福利开始下手,最后以比平时低不少的价钱获得。
感想:1、其实除了价格之外,决定消费者想购买多少物品的其他因素还包括收入、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价格、爱好、预期和买者的数量。如果这些因素中的一种改变了,需求曲线就会移动,生活中的许多购物也是如此,需求是包含许多外在因素而改变的。2、在生活中我们时刻都在做选择,就连中午午饭吃什么也是一种选择,所以我们应该要学会如何做选择并且使这个选择能够效用最大化,确定这是一件值得做的事情,我们不应该花费太多的时间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而应该将有限的时间投入到具有无限价值的事物上。正确的选择也是人生路上的关键步骤。
3、关于消费者剩余,我的感想是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在反映着这一现象,并且在许多事上,我们都能获得消费者剩余,只是能否最大化的差别,我们要学会利用这一原理使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此外,生活中处处存在着经济学原理,我们要善于发现并且多加思考,利用经济学来解释身边的事物,来理解我们所在生活中的世界,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思考如何最好的做出决策,经济学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好工具,我们要学会去发现并好好的利用它。

19国贸专升本1班 19230121102 蔡文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2-13 19:23: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叮叮当 于 2019-12-13 19:31 编辑


1、节选自《致命的均衡》第十四章
主要内容:斯皮尔曼为在被酒驾的司机撞倒而导致一年不能工作,反而要用五千多美元雇工来照护的一位母亲作证,这位母亲的职业是为年收入可挣一万美元的注册会计师,斯皮尔曼评估司机投保的保险公司提出支付五千美元这个数目是否合理。
具体节选内容:“我完全被困住了,因为别人完全不理解我的证词。一位律师让我在一起个人伤害案中出庭作证。案情是这样的:一位母亲被一个喝醉酒的司机撞倒了,因为这个,她将近一年不能做家务活。她的丈夫不得不雇人来家里帮忙,他因此支付了五千多美元的工资——在那个时候,这是相当多的一笔钱了。司机投保的保险公司提出只支付这五千美元,他们争辩说这是一位家庭妇女一年所做服务的金钱价值。我受邀以专家的身份前来作证,评估这个数目。”
“那么,那些钱不够公平吗? ”韦伯一边问着,一边眼镜向下瞥了瞥他的朋友。“我的意思是说,如果那就是那个家伙要付的钱……”
“这是否公平我说不上,但是,这些钱肯定抵不上这位家庭妇女所做的服务的价值。有一件事我还没有告诉你们,但是当然,我在审判过程中说清楚了的。那就是,这位妇女是位注册会计师,尽管出车祸的时候,她并没有在做会计工作。我估算了一下,像她那种受过培训并且有经验的注册会计师一年可以挣一万美元。
对于这个家庭来说,一万美元才是这个妇女作为家庭主妇提供的服务的价值,而不是五千美元。这不过是基础经济学的知识。但是恐怕,这些与法庭的理解是大相径庭的。“
斯皮尔曼看着他的两位朋友。他们脸上神秘的表情让他不得不继续往下说。“法庭是像会计师那样来看待成本的。它只会问丈夫要支付的工资是多少。而经济学家——提醒你们一下,甚至是刚开始学经济的学生——把成本看作是放弃了的最高成本。
任何事情的成本都是你所放弃的最可取的选择。而对于这位妇女来说,则是一万美元。作为家庭妇女,她和她的家人自愿放弃一万美元——这是她作为注册会计师能获得的收入。这就是她留在家里的价值。而一旦她失去了提供服务的机会,这就是她应该获得的赔偿。但是法官声称他无法理解我的证词。尽管我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但是我还是说服不了法庭。这家人仅仅得到了五千美元。
2、经济学原理:
机会成本:某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所放弃的另一些东西。
原文:任何事情的成本都是你所放弃的最可取的选择。而对于这位妇女来说,则是一万美元。作为家庭妇女,她和她的家人自愿放弃一万美元——这是她作为注册会计师能获得的收入。这就是她留在家里的价值。
显性成本:企业由于一些机会成本要求企业支付一些货币的。
隐性成本:企业的一些机会成本不需要有现金支付的。
原文:1、案情是这样的:一位母亲被一个喝醉酒的司机撞倒了,因为这个,她将近一年不能做家务活。她的丈夫不得不雇人来家里帮忙,他因此支付了五千多美元的工资——在那个时候,这是相当多的一笔钱了。
         2、我估算了一下,像她那种受过培训并且有经验的注册会计师一年可以挣一万美元。
对于这个家庭来说,一万美元才是这个妇女作为家庭主妇提供的服务的价值,而不是五千美元。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做出决策就是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进行权衡取舍。
如:受伤后这位妇女选择在家中而不是继续去工作。
3、例子
机会成本、显性成本、隐性成本、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如:我在大专的第三年面临专升本继续读书和就业的两种选择(人们面临权衡取舍),而选择专升本的我就意味着失去了就业赚钱的机会(机会成本)。现在上了温大的我不仅要支付学费(显性成本),还失去了如果我选择就业会得到的工资(隐性成本)
4、感悟
      在《致命的均衡》这本里蕴含了很多的经济学原理,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也是导致克莱格杀死戈森的就是在第十七章中所叙述到的岛上独木舟和山药的商品价格数据问题。在院长克莱格的书中所描述的独木舟与山药的价格差异与经济学中效用最大化原理相反。起初我也是不理解,很迷糊,不知道这些数据有什么问题,觉得独木舟的价格差比山药大不是正确的吗,毕竟独木舟比山药贵很多。但是我后来再想才明白这是指价格变化的百分比。如:一个商品在甲地A元,在乙地B元,那么这个商品价格变化就是(A➖B)/A*100%。
      那么以下运用效用最大化原理。因为岛上人们购买独木舟要花家庭收入很大一部分,所以在岛上人们要买独木舟会询问很多家,如果卖家想卖出独木舟就不能比其他卖家贵很多,因为贵很多人们就会寻找另一家,直到寻找到一个价格所省下来钱和寻找所花费的成本等同。因为在此之前寻找所花费的成本是值得的。但是如果人们要买一篮的山药就不会这样大费周章,因为去寻找山药的成本会大于最后寻找到价格所省下来的钱。即使其它地方的山药要便宜。比如我能在学校超市买到笔,不会花费一两个小时乘车去市中心买。又如斯皮尔曼所说的他会花费时间去选购车但是不会花那样多的时间去购买一件小小的厨具。所以岛上独木舟的价格变化不会非常大,人们购买独木舟的价格变化百分比就要小于山药的价格变化百分比。可是在书中独木舟的价格差异是41%,而山药是25%,这与效用最大化原理相反,所以由此导致了悲剧。
      在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经济学知识,也感受到了它的魅力和趣味,其实在生活中经济学无处不在,如果一些事和行为用经济学的方式去解释那会变得很有意思。经济学它帮助我们更好的做出决策和生活。

19国贸专升本1班  19230121151  叶翎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2-13 19:4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糖醋里叽 于 2019-12-14 19:31 编辑

一、小说情节(选自第六章)
  多年来管理这个百货大厦的林肯·菲琳是个管理天才。他在很久以前就为他的这个坐落于波士顿市区的商厦里的地下商场制定了一个价格体系。这个价格体系与其他楼层使用的体系完全不同。在地下商场,商品都是打折出售的。但是降价并不是简单地对价目表上的价格实行一成不变的折扣。折扣是浮动的。它的变化趋势和大小都是系统化的、可以预测的。地下商场的所有商品最初都标有售价,但是这些价格每周都会降低25%。每件商品在商场里仅仅停留4 周,到了最后,商品的价格就会降到最低。
  这时候,如果还有商品没有售出的话,根据菲琳百货大厦的政策,它们将被捐献给慈善机构。
  除了浮动的折扣外,菲琳百货大厦和传统的廉价商品部不一样。他们廉价出售商品不是因为商品的质量差。恰恰相反,菲琳百货大厦地下商场的商品原先都是摆放在上面楼层一些最时髦的商品部的货架上的。除此以外,你还经常可以发现其他的商品贴有美国一些最著名的百货大厦的标签。
  每个有经验的顾客都会发现,在这30天中,商品的价格每周都会降低。但是你无法预知的是:是否会有其他购物者也对这件商品虎视眈眈,并在价格降到最低前把它买走。在一定限度内,等待是受到鼓励的。但是在等待过程中,许多失望的顾客发现等待的同时也要冒着失去这件商品的危险。另一方面,买得太早就不得不放弃将来以更低价钱买入这件商品的可能性。菲琳百货大厦地下商场的顾客总是处于买得太早和等得太久的分界线上。
二、经济学原理

  这个情节反映了消费者剩余的理论。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消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与这些商品的实际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消费者剩余的存在是因为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取决于边际效用,而实际支付的价格取决于市场上的供求情况。一般认为消费者剩余达到最大的条件时边际效用等于边际支出。消费者剩余只是一种主观感受,是买者从一种物品中得到的自己感觉到的利益,并不是消费者真正的得到了。
三、例子
  (一)比如,一份糖醋里脊的价格是18元,yoll可以接受的最高价格是20元,那么他从买糖醋里脊中所获得的消费者剩余为2元,但是这只是他的主观感受。当店家对糖醋里脊的价格进行了调整之后,糖醋里脊的价格为15元,此时消费者剩余增加了。由于yoll购买一份糖醋里脊支付的更少了,他的消费者剩余增加了3元。此外,由于降价引来了新的消费者伽卢,他可以接受的最高价格是17元,那么他的消费者剩余是2元。因此,糖醋里脊的降价使得消费者剩余增加了5元,从2元变为了7元。
  (二)在生活中,类似的例子有淘宝双十一活动时店家的各类打折促销活动。例如,在双十一的时候,那些支付意愿较高的人,即使是没有活动,也会愿意以原价或者略低于原价的价格去购买某件商品。而那些支付意愿较低的人,可能在活动之前没有购买的意愿,但由于使用优惠券后的商品价格降低至他们的支付意愿以下,他们也同样会愿意购买这件商品。
  (三)现实中有很多品牌都会利用这一理论对商品进行各种打折,挖掘出消费者最大的消费能力,使消费者剩余无限接近于零,从而获得利润最大化。例如优衣库、ZARA等等品牌,往往初上的时候会比较贵,过一段时间就会降价,在经历好几轮轮降价后,有的价格甚至会降到原来的一半或以下。因此消费者在购买这些牌子的商品是可以不必那么心急,等到降价之后购买可以获得更大的效用。
四、感悟    这本书从经济学家的思维角度出发,用经济学的理论解释分析了很多生活现象和故事。书中涉及到了很多经济学知识,包括信息经济学,犯罪经济学,机会成本,效用递减以及消费者剩余等等。里面有很多故事都很有趣,比如在权衡机会成本后,得出了把书从图书馆偷走比所要付出的机会成本大于偷书得到的收益,因此偷书更不合算这个结论。读完这本书,我有以下几点收获:一是更深刻的理解了相关的经济学理论;二是感受到了用经济学理论去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和人们的动机行为的趣味;三是在行动前会想着去权衡利弊,衡量机会成本,而不是仅仅凭借直觉和冲动行事。

19国贸专升本1班  19230121149 徐丽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经济学原理-温州大学商学院

GMT+8, 2024-4-17 07:11 , Processed in 0.227623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