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9市销个人作业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19-12-26 20:04:54 | 只看该作者
1. “我看到你妈妈今天早上很费劲地在切那些桔子。她用的那把削皮刀已经用了好多年了。我想给她买把锋利的新刀。”
  “一把新的削皮刀,好时髦! 好浪漫呀! ”帕特丽夏开着父亲的玩笑。“一定要用礼品包装纸包装一下,还要系上漂亮的蝴蝶结。妈妈说不定会误以为这般大小的盒子里装的是一只手镯呢。特别是当它包装得很漂亮时。想像一下当她发现这是一把削皮刀时的高兴劲吧。”
  “为了表示对亚当·斯密的敬重,我想不应该系蝴蝶结的。他为所有后来的经济学家制定了浪漫的标准。斯密说,‘我只爱我的书本。’从这个角度说,一把削皮刀要比一只手镯浪漫多了。“
  斯皮尔曼顽皮地看着女儿,注视着她的反应。“你很吃惊吗? 不应该呀,帕蒂。浪漫是要花费时间的;而锋利的削皮刀却可以节省时间。你有没有注意到,你妈妈今天早上切那些桔子花了多少时间? 一只手镯不会帮她切桔子切得快点。但是一把新的削皮刀却可以为她节省时间。平均每天得有5 分钟,一周可能就有半个小时。如果我送给她一只新手镯,而让她继续用旧的削皮刀,那么我们就不会有这半小时
的时间来浪漫了。”
  他果断地从营业员面前那各种各样的餐具中挑了一把削皮刀。“你能帮我用礼品包装纸包装一下吗? ”他把刀递给了营业员。斯皮尔曼瞥了一眼贴在刀上面的价格标签。“这把刀的价格是8 .32美元,含了税的,对吗? ”他一边问着一边把手伸进了他的口袋。
  “这把削皮刀的价格合理吗? 我想,你要是再逛逛,还可能会有更好的。”帕特丽夏·斯皮尔曼眉头一皱,询问道。
  “如果我把剩下的时间都用来选购削皮刀,我可能会找到比这把刀价格低得多的。这一点,我可以肯定。但是你也得考虑到时间的价值呀。买削皮刀可不是我理想中打发时间的最好方法。”
  “这和你今天早上在进城路上告诉我的可是矛盾的呀。”
  “我说……? ”
  “你说星期一那一整天都要用来选购一部新车。”
  “但是为什么你觉得它们二者矛盾了呢? ”
  “因为你说过时间是有价值的呀。我觉得,选购一部新车所花费的一天时间和选购一把削皮刀所花费的一天时间是一样多的呀。”
“帕蒂,这当然没错。但是,如果我用心地去找了,最终找到了一部价格便宜的车,这样,我花的这些时间比起为了找到一把便宜得多的削皮刀所花的时间要值多了呀。选购完了之后,你再想想节省了多少钱吧。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要花更多的时间去买一件高价商品——比如,一部汽车——而不是去买一件像削皮刀的低价商品。在选购过程中,这个人可能会认为没有必要再去另一家汽车商店了。就跟我刚才决定不再去其他家用器皿部或是家用器皿店的原因一样——即使我知道,如果我继续选购的话,最终可能会找到价格更低的刀。”
-----来源于小说第七章
2.第七章提到了经济学家亨利.斯皮尔曼经济学博士对时间成本的内心估算与计较 ( 尤其是对可测度的机会成本或经济代价的估算) , 对效用最大化原则、搜寻成本和消费者剩余等基本概念出神入化的运用等, 真令人叹为观止。同时,小说涉及到的经济学知识也相当丰富, 包括劳动经济学、信息经济学、交易成本理论、边际效用理论、需求供给和价格理论等诸多领域。这些理论巧妙的融合在一个故事中,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所谓“均衡”。
时间成本顾名思义,就是你为了做一件事,会花费的时间,这些时间,都可以换算成成本。对于每个人,生命是宝贵的,时间是无价的。所以当你面对抉择的时候,不仅要看到两条道路的终点,还要估计一下分别走完两条道路所用的时间。
机会成本就是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必须放弃的东西。
3.很多时候,我们会看到大妈大爷非常热衷于在超市门口排长队,1小时2小时地等待,就为了抢特价的商品,而最终可以省下来的钱,可能也就是几十块钱(甚至更少),这样的事情放在退休老年人身上尚可理解,至少他们花了这个时间,真切地省下了钱。而如果是年轻人做这样的事,就是极大的浪费了——年轻人的时间价值远比这“退休老人的时间价值”高得多得多。这就好比是斯皮尔曼买削皮刀和买汽车的故事,削皮刀相对于汽车来说,价值低得多,那么面对这么一个相对低值的东西就不必花费过多的时间全挑选更加便宜的,因为有可能在寻找更加便宜的削皮刀花费的时间成本很高,不值得这么去做。但是汽车不同。在你进行货比三家找到性价比最高的时,你所能省下一大笔钱。这个故事就是看这个时间成本花得有没有价值。
4. 综合时间成本、机会成本,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就是:要做最有价值的选择。有的人由于不知自己要什么,于是他们为了找到自己要的东西就开始不断尝试,拼命折腾。但是用排除法去一个一个的尝试,这并非是一件靠谱的事情,毕竟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时间成本;那么在时间成本上判断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去做呢,我读了小说已经学习了经济学原理的知识后有了这些启示:
尽量少做或者不做短收益半衰期的事情。收益的高低无关紧要,只要这个收益可以被累加,就可以去做。这在选择无能的时候有很好的选择;也不用去做那种宏伟高大的事情,即便是去做那种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只要去做那就行,在执行无能的时候提供了很好的选择。
17财管杨银环1721120024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19-12-26 20:53:04 | 只看该作者

老板们实行工资无差别制时,一个求职者得到更高薪水的几率是要比实行工资差别制时小的。而在两种情况下,寻找工作付出的各种努力和支出是一样的。因此,求职者更乐意多花点时间去找那些实行工资差别制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失业最容易在哪里出现呢? 戈森得出的结论是最可能出现在薪水全部公开出来的职业上。而他的统计数据表明他的推断是正确的。—出处:第一章
戈森去去找斯皮尔曼去说明任职的事,被斯皮尔曼太太接待,在斯皮尔曼家等了几个小时,最后从学校赶来不情不愿的斯皮尔曼以不合规矩拒绝—出处:第二章
这两个片段都体现出了两大经济学原理:人们总是面临着权衡取舍;机会成本是人们为了得到一种东西而放弃的东西。
通过权衡成本与效益,曾经有段时间,斯皮尔曼会很乐意被打扰。因为在他职业生涯的那段时间,即使他将注意力转到其他事情上,他也不会损失很多收入。因此,被打扰让他付出的代价是很小的。而现在,斯皮尔曼是哈佛大学经济系的明星人物之一了。但矛盾的是,随着收入的增加,他觉得自己不那么承受得起这种打扰和分心了。公开演讲、在报刊媒体上发表特约专栏评论以及著作的销售让他挣了大量的钱。对于个体高收入者,这些机会成本会变得很高。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种:我们总是面临着很多权衡取舍,例如是先玩手机还是先学习,是去杭州的大学还是温州的大学,找工作还是考研,先买房子还是先买车,早餐吃煎饼还是肉夹馍…等等;而无论你选择了哪一个,你都要放弃另外一个,这就是为了那一个东西所付出的机会成本。人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进行权衡取舍,却又不全是为了利益,很多时候情感对权衡取舍的作用更大:比如我现在在玩和学习之间面临权衡取舍,因为学习能使我自己得到提高,而玩手机除了一时的快感之外什么都没获得,单单从利益方面来考虑,我应该选择去学习,但大部分时候我还是选择了玩。因为此时此刻情感的满足—快感使我放弃了我能提高的机会。因此,这种情感的干扰使我的效率降低了,因为除了利益,我还需要满足我的情感。但有时,陪伴家人也十分重要,我认为真正痛苦的不是在两个同质的方面权衡取舍,而是在情感的满足与自身利益之间的权衡取舍。现在很多人为未及时到父母跟前尽孝而后悔莫及,这正是亲情与金钱之间的权衡取舍,而这才是最令人感到纠结的。权衡取舍也反映了一个人的特质,有人感性,那么情感大于利益,有人理性,则更多是出于利益、长远的考虑。他们在权衡取舍之间做了不同的选择,付出了不同的机会成本,当然最后导致的结果也会截然不同。
总结:经济学所能教我们的就是如何更好地作出权衡取舍,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尤其是对我这类感性的人可能更为重要。
当然也可以通过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这一经济学原理使人们更好地权衡取舍。当社会对学习的奖励越大,人们放弃玩而去学习的可能性就越大。例如当高学历者的薪酬更高时,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去学习而不是去玩。
汪奕羽  19市销 192101401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19-12-26 21:43:55 | 只看该作者



1.情节:
戈森所关注的是劳动力市场的信息。在这个领域,搜寻信息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去寻找报酬更多的工作。搜寻,理所当然地就要花费时间,付出努力,克服搜寻中遇到的各种麻烦。但是戈森却发现了一个不是十分明显的因果关系。正如戈森告诉学生们的那样,当他们出去找第一份工作时,就会发现老板们对同样的工作支付的薪水差别很大。这时候,如果再多花些时间和精力去找工作将对自己非常有利。为什么呢? 因为求职者知道下次面试的工作比起上次的薪水可能会更高点。老板们实行工资无差别制时,一个求职者得到更高薪水的几率是要比实行工资差别制时小的。而在两种情况下,寻找工作付出的各种努力和支出是一样的。因此,求职者更乐意多花点时间去找那些实行工资差别制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失业最容易在哪里出现呢? 戈森得出的结论是最可能出现在薪水全部公开出来的职业上。而他的统计数据表明他的推断是正确的。
——《致命的均衡》第一章
2.反映的经济学原理:“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原理的内容:激励是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例如惩罚或奖励的预期)。由于理性人通过比较成本与收益做出决策,所以,他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情节分析:文中的求职者为了获得更高的工资都选择继续找工作。不过,在继续找工作这条路上他们面临两种选择,一是找实行工资无差别制的公司,另一种是寻找实行工资差别制的公司。而求职者更乐意寻找后者的原因是,在实行工资差别制的公司中,员工在将来得到更高薪水的几率更大。求职者们对概率较大这一激励因素作出了反应,从而更愿意找实行工资差别制的工作。

3.现实例子一年一度的双十一、双十二已经落下帷幕,但其中蕴含的经济学原理依旧值得我们思考。从前几年开始,淘宝推出了津贴制度。以今年为例,订单总价达到300元就能减30元,满600元减60元,以此类推。消费者在面对几张甚至几十张30元的购物津贴时,因为其可以直接抵扣,所以都会有把津贴用完的冲动。就算不把所拥有的所有津贴用完,也会东拼西凑地凑满300元,好使用一张津贴来抵扣30元。这里的购物津贴便是消费者面临的激励,只要订单总价满一定数额,便能减去相应数量的价钱,而如果订单总价低于300元,便得不到任何优惠。这种不凑满就吃亏的心理,也是激励带来的一种作用。

4.感想与总结
激励可以帮助我们为得到某样东西而努力奋斗,斗志满满;但是,万事都有两面性,激励也可能给我们带来不好的影响。我们应该认清激励的本质,从而做出正确的抉择,而不应被激励造成的假象所蒙骗。
19市场营销 19210140103 曾怡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19-12-26 22:48: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wx_w1f2aII2 于 2019-12-30 23:42 编辑

1.小说情节:他快走近图书馆前门了。他应该偷本书走吗? 其实下意识里,他以前从来没有这样想过。偷书会付出什么代价呢? 门口的管理员可能会发现他偷书的行径,这会很尴尬的。但是也不用考虑得那么多。他如果跟管理员解释说他不是有意的,管理员会乐于接受的。毕竟吴教授从图书馆进进出出已经无数次了,被检查的几率不会超过50%。但是随后,他又担心自己会由于不良行为而受到良心的谴责。在他成长的家庭里,偷窃被认为是非常可耻的行为。他的价值观还是旧世界的。如果违反了如此严重的禁忌,他会很自责,很懊恼的。那么拿一本厚重的书回家的成本是什么呢? 他可不习惯干体力活啊。然后,他还估算了一下收藏这本书以及时不时给它掸去灰尘的成本。这个成本计算到哪儿终止呢? 他有些迷惑了。计算这成本的代价也太高了吧。
  继而,吴教授又开始计算他能得到的好处了。收获的似乎很少。当然,书中的知识是一大收获,可能还有阅读中的乐趣。
  但是,通过阅读图书馆里的藏书,他已经可以得到这些好处了啊。而且他是如此频繁地光临这个他最喜爱的避风港,所以对他而言,来这里也说不上麻烦。当然,他还可以把这本书卖了换点钱。但是盖有图书馆印章的书在市场上值不了几个钱呀。他想不出其他好处了。经过他的计算,偷书的成本明显超过了带来的好处。吴教授心想戈森也不会偷书的      《致命的均衡》第三章
2. 反映的经济学原理:理性人考虑边际量。经济学家通常假设,人是理性的。在可用的机会为既定的条件下,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去实现其目标。小说中吴教授在面临着是否偷书的选择时,考虑了偷书要付出的边际成本:会有50%的被检查几率不、会面临良心的不安、回家路上的劳累以及收藏书花费的精力,考虑了选择偷书会得到的边际收益:可以达到获得知识的乐趣。考虑到边际收益远小于边际成本,吴教授选择了不偷书。
3. 现实案例:就拿我们的日常生活来说。下午上课的时候同学们通常有一些疲惫,会选择喝点咖啡来给自己提提神。瑞幸咖啡和星巴克是我们通常面临的选择。我们在选择时会考虑两种咖啡能给我们带来的边际收益和要付出的边际成本。
我们先从边际收益开始分析。瑞幸咖啡和星巴克都能给我们带来提神醒脑的收益,星巴克的口感会比瑞幸咖啡好并且星巴克是国际驰名品牌,会带来更大的心理上的满足所以购买星巴克的边际收益会比瑞幸咖啡高不少。我们再来分析一下两者的边际成本。瑞幸咖啡在我们各个学区都有门店,而星巴克最近的门店是在商务中心,选择星巴克会付出更多的路费成本和时间成本。其次,瑞幸咖啡为了打开市场,发放了大量优惠券和进行很多促销活动;而星巴克由于有品牌溢价和原料成本较高加之处于商务中心需要支付更高的房租,所以售价约是瑞幸咖啡的两倍,无疑购买星巴克的边际成本要高得多。
我们再考虑自身的需求:买咖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下午上课更加精神,所以瑞幸咖啡能满足我们的最主要的需求,并且买星巴克要付出的边际成本明显比得到的边际收益要小。所以大部分同学都选择了喝瑞幸咖啡来提神。偶尔喝星巴克带来更好的享受。
感想感悟:期末复习备考时,短时间的突击复习对我们期末分数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而我们往往会被游戏所诱惑。所以我们要理性的考虑复习的边际收益和付出的边际成本。在期末好好复习备考,努力做出最优选择使自己的后悔值达到最低。当我们做决策的时候,我们应该理性的考虑边际量。在生活中积极实践经济学原理,到达事倍功半的效果,为我们未来的幸福生活助力。
19市场营销 19210140138 尹之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19-12-27 10:00:21 | 只看该作者



(1)选取情节:但是经济学所吸引斯皮尔曼的正是经济学家对个人日常经济生活的理解……比如自己的父亲,在自己的裁缝店里,父亲总是对顾客彬彬有礼,尽量满足他们的需要。但是当在家里时,他就像完全变了一个人似的,原本彬彬有礼的他变得脾气暴躁。用另外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父亲做生意要和其他的裁缝店竞争,且竞争是很激烈的。从事裁缝,你几乎不需要什么资金的投入或接受什么专门训练。而父亲的服务所创造的价值,要使他致富显得太少了,但是却足够服务到大部分的顾客。用书本上的话来说,就是供应量等于需求量。如果大家排队等候父亲做衣服,他可能会很粗鲁地或有差别地对待某些顾客。因为对父亲而言不存在经济成本。但是,市场决定了做一件衣服的价格。这时候,礼貌和良好的服务才能赢得顾客,招徕回头客。而另一方面,粗鲁的态度和糟糕的服务则会吓跑顾客。这样一来,斯皮尔曼先生付出的代价就将是收入的减少。
                                                                                                                  ——《致命的均衡》第三章
(2)反应的经济学原理及基本内容:
1)经济学研究的是生活中的个人;
2)人们面临权衡取舍。老斯皮尔曼面临的是粗鲁糟糕的服务态度与高收入之间的权衡取舍,很显然,老斯皮尔曼倾向于后者。
3)机会成本;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老斯皮尔曼得到了高收入同样须放弃他的粗鲁糟糕的服务态度
4)供给与需求;老斯皮尔曼服务所创造的价值,要使他致富显得太少了,但是却足够服务到大部分的顾客。
5)市场通常是一种组织经济活动的好方法,供给与需求共同决定了经济中许多不同物品与服务的价格,而价格又是引导资源配置的信号。同样市场决定了老斯皮尔曼做衣服的价格以及相应的“脾气成本”资源。
(3)现实事例:生活中我们到饭店吃饭,特别是请别人吃饭,差不多类型的菜肴在一些服务周到、环境优雅的饭店会比一般饭店的价格高很多,但你会发现这样的饭店门庭若市。比如一个最典型的案例“海底捞”的成功。这类店家成功的背后其实是对脾气粗鲁与高收入之间的权衡取舍。
(4)结论总结:在这段章节中,很显然一个机会成本的权衡取舍是“脾气”,而“脾气”作为一种机会成本会引发成本、收益问题,深入分析三者的关系有利于我们对于一些经济学现象的理解以及寻找更好的经济学方法。
(5)于敬如  17财管2班  1721043114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19-12-27 16:11:39 | 只看该作者
1、情节:兽医服务的需求正在增加吗? ”亨利•斯皮尔曼一边问一边用叉子切着一块煎饼。帕特丽夏•斯皮尔曼结束了在康奈尔大学的兽医学学习之后,一年多以前在费城开始了实习。  “我不知道需求是否在增加。但是我真的很忙。有时候我甚至在怀疑我能不能熬得下去。所以现在可以回家待几天真的是太棒了。不用面对那些生病的动物,动物园的人也不会打电话让我过去——真是一种奢侈呀。”  “如果你不想那么忙的话,”亨利•斯皮尔曼说,“这问题太好解决了。只要提高你的收费就行了。”斯皮尔曼一边大口大口地吃着东西,一边说。  “爸爸,如果我提高收费,我想会有更多的人来光顾的。在费城,有些人根据收费的高低来选择兽医的。他们乐意去找收费最高的兽医给他们的宠物看病。”。
——《致命的均衡》第五章
2、反应的经济学原理及基本内容:人们面临取舍
为了得到一件喜爱的东西,我们通常就不得不放弃另一件喜爱的东西。做出决策就是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进行权衡取舍。
3、现实例子
在现代社会里,同样重要的是在清洁的环境和高收入水平之间的权衡取舍。要求企业减少污染的法律增加了生产物品与服务的成本。由于成本高了,结果这些企业赚的利润少了,支付的工资低了,收取的价格高了,或者是这三种结果的某种结合。因此,尽管污染管制所带来的好处是更清洁的环境,以及由此带来的健康水平的提高,但其代价是企业所有者、工人和消费者的收入减少了。
4、感想与总结
一个学生不应该仅仅因为要增加用于学习经济学的时间而放弃心理学的学习。社会不应该仅仅因为环境管制降低了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而不再保护环境,也不应该仅仅因为帮助穷人扭曲了工作激励而弃之不顾。然而,人们只有了解他们面临的选择,才有可能做出良好的决策。因此,我们对经济学的学习要从认识生活中的权衡取舍开始。
5、17财管2 姚佳欢 1721012013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19-12-27 17:28:24 | 只看该作者
选取情节:(第四章)吴教授没理他。他的思绪又转向了边沁,转向了计算。一个功利主义者会辩解地说那辆蓝色轿车的司机做出加速的决定是通过权衡利弊了的。一方面是约会迟到带来的麻烦,另一方面是可能被警察逮住并被判定违反交通规则。司机可能会因此被罚款。如果超速驾驶撞伤了人甚至撞死人,那么处罚会严厉得多的。
权衡了一下,司机选择了超速而不是遵守法规。因为纯利润超过了成本。吴教授意识到,不计后果的鲁莽驾驶看上去好像是不理智的,但是通过分析,这恰恰是对成本一效益计算的理性反应。                        

原理:理性人考虑边际量。内容: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去实现其目标。理性人通常通过比较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来做决策。

举例:我们爬山,爬到半山腰口渴了,有卖矿泉水的但价格是五元,山下才一元。但是因为实在太渴所以还是高价买了。说明这时候一瓶水给我们带来的边际收益能值五元。当我们喝了一瓶,还是觉得有点渴,但比刚才好多了。考虑到价格高,决定忍一忍,不再买水了。这就是因为水解渴的边际收益递减到比五元的边际成本低了。
从这里看出,买水并不是主要因为价格的高低来买,而是根据每一瓶水带给我们的收益,当这个边际收益大于价格的时候,我们就会选择购买。

感想:运用边际量方面的知识,我可以解释期末为什么大家都开始抓紧学习了。期末学习的边际收益是可能在考试中获得更好的成绩,边际成本是投入的时间,放弃娱乐休息的时间。当期末学习的边际收益远高于平时学习时,即此时时间的机会成本高于平时,因此理性的人在期末都开始抓紧时间学习了。当且仅当一种行为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种行为。通过理性人考虑边际量我们可以解释许多身边的各种经济现象或行为现象,这为我们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放大镜和了解世界的工具,我们要像经济学家一样理性地思考,学习他们的思维方式,提高自己理性决策的能力。

                                                                                                                19市销洪浩杰1721151010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19-12-27 19:32:22 | 只看该作者
(1)        选取情节 第二章
……
另一方面,戈森所有的工作都以这样一个假说作为前提:人们做一切事情时,头脑中仅有一个目标。而丹泽认为这个目标就是一心一意地追求幸福。
……
丹泽想像不出来用戈森那如同电脑般机械的理性观点该如何解释这些天オ儿童的思想过程和他们日后将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
“学经济的人,”她哼到,“又来了。这个算得上是社会科学家的人在作品中又提到了托尔斯坦·凡勃伦的快速对欢乐与痛苦快速运算。”她在想经济学家做出的讽刺结论不足以结束种种嘲讽呢。毕竟凡勃伦自己还是学经济的呢。她吃三明治,也喝完了可乐。
……
因为那是你的选择呀。你为什么要选择它呢?因为它能让你开心嘛。对于一个像丹泽这样的心理学家来说,这是一个循环推理。它仅仅是一个不断重复的理论。经济学家仅仅指人们所做的是他们要的。

情节内容概括:丹泽教授,在审核候选人的名单时,看见了戈森,这个令她尴尬的名字。但是看完他介绍后,充满了对经济学家的各种偏见,最后投了戈森的反对票。

(2)        经济学原理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经济学家认识到在大多数政策决策中都涉及权衡取舍。一项提高效率的政策可能会以损害平等为代价。一项有利于子孙后代的政策可能会损害当前一代人的利益。

在小说中,丹泽是作为一个心理学家,其中有句话提到“经济学家做出的讽刺结论不足以结束种种嘲讽” 我们可知经济学可以分为Economics as Science和Economics as Policy,丹泽提到的经济学家(无论是解释世界还是改善世界),可能给决策者提供相互矛盾的建议。一个认为所有政策决策都轻而易举的经济学家是不值得信任的经济学家。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去实现其目标。

戈森认为人们做一切事情时,头脑中仅有一个目标。在这里经济学家通常假设人是理性的,理性人通过比较边际效益与边际成本来做决策。我注意到丹泽认为这个目标是幸福,这个问题接下来会着重讨论。
(3)        感想
其实作为读者来说,这段情节总结起来是一个心理学家对一个经济学家的种种偏见(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大众对经济学家的偏见)。在这里,重点并非是讨论一些经济学原理,更多的是讨论关于经济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问题。所以接下来我会从丹泽教授的几个“偏见”来表达我的看法。
一:丹泽认为这个目标就是一心一意地追求幸福
首先我认为丹泽这个观点是正确的,虽然在教科书中并没有明确指出这个所谓的目标是什么,它可能是在不同的条件下某个具体的目标。但是总的归结于幸福我觉得是合理的。经济学就是研究、解决资源配置的问题。宏观经济学是站在国家的角度,微观是站在个人的角度,但无论从那个方面,都是资源配置。
懂得经济学的基本内容,那就很好理解,为什么经济学和我们的幸福息息相关了。假如说,一个国家的经济不景气,资源配置不合理,出现债务危机等等,就会引起经济危机,比如最典型的1929~1933的经济大萧条,在这样的背景下,失业、资源大量闲置、生产力下降…人民怎么可能生活得好呢?这是从宏观方面来说。从微观方面,假如个人不具备分析经济形势的能力,不懂得合理进行生产和消费活动,那他绝对没办法好好地生活,更不要说获得利润之类的…
相反,假如经济形势不错,一个国家的GDP持续稳定上升,人均收入提高,那国民的对生活的满意度就会上升,幸福感也慢慢增强;对于个人,收入提高,生活水平上升,吃饱喝足,自然而然就产生精神方面的享乐…

二:丹泽认为经济学家无法解释思想过程和人发展的趋势,以及经济学家的经常性的错误判断。
丹泽的这个判断要从心理学家这个身份开始分析,丹泽专业研究的是天才儿童的心理行为,她的研究方式是不断观察,从而得出结论。在她看来,这是一个循环推理,是一个不断重复的理论,而经济学家认为人们行为的动机仅仅是因为他们“想要”。
从教材中我们可以得知,当经济学家作为科学家时,研究方法是和丹泽的研究方式类似,即观察、理论和进一步观察。我们也可以得知,经济学家也会善于利用假设,经济学家由于同样的原因而做出假设:假设可以使得复杂的世界简单化,从而使解释这个世界变得更为容易。
此外经济学家也经常因为做出错误的判断而饱受争议,也经常作出自相矛盾的结论。马云也发表过“不要轻易相信经济学家”之类的言论。世人总是崇拜成功者,可经济学家这个群体确实没有成功与失败的评判标准,因为他们似乎一直说的不对,又似乎一直都能自圆其说,所以大家对经济学家的态度其实是很矛盾的,可以说是嘴上的嘲笑,和内心的崇拜交织,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就如马云,一边经常嘲笑经济学家,一边又养了一大群经济学家帮忙做企业的重大决策。
就但从我的观点来分析这个问题。据前面分析得知,观察和进一步的观察对于经济学家是极其重要的。那么假设经济学家都是观察者,他们所要分析的对象是被观察物体。那么,在一般情况下,被观察的物体都是不断运动的,即使经济学家懂得并运用所有正确的原理,也会因为被观察物体的绝对运动,难以进行正确的预测。比如我拿股市作为一个例子,在交易的时段,股价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很多人可以进行买卖,在不同的价位上挂单等待买者和卖者。作为经济学家,你不可能知道下一秒,什么样的人会在什么样的价格,买入多少手,也有可能上面挂着超级买盘卖盘,在下一秒被撤单。所以这也是因为信息的不对称,造成经济学家也难以预测股价的运行。
19市场营销 杨晨1921014013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19-12-29 22:19: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wx_Ps1U1sN4 于 2019-12-29 22:21 编辑

1.小说情节
布里奇‘斯皮尔曼笑容可掬地穿梭在客人中间,手里端着一盘她早就准备好了的开胃小菜。她还向客人们提供了饮料。
  “布里奇,请你务必告诉我这道美味小吃的食谱。”福斯特·贝瑞特跟着布里奇回了厨房,“真是美妙绝伦啊! ”
  “福斯特,食谱很简单的。就是切碎的黄瓜、奶油干酪和欧芹。”
  “我知道是这些东西。但关键是怎样调配这些东西的比例啊。”
  “好的。我可以试着再做一次。但是我必须告诉你,作为一个厨师,我几乎不称量原材料的,”
  “巴黎的著名厨师都是这样的。”
  “巴黎! 你也在朝思暮想着巴黎呀。没能去成那儿,真是遗憾呀。你也肯定知道吧,当我们的船停靠在南安普敦的时候,我们离美丽的巴黎是多么近呀。”索非亚·乌斯提诺夫走进了厨房,她想找点冰块加到饮料中。
  布里奇摘下眼镜,从厨房灶台上的冰盒里取出了新鲜的冰块,加进了索非亚的饮料里。“你可以自己去巴黎呀! 不必和我们余下的人一起坐飞机回来的。”
  “但是亲爱的,我要是离开那么久,我的娜塔莎怎么办呀? 她总是那么想念我。就算我离开一两天,她也会生闷气,不吃东西的。不,不,为了我的娜塔莎,就算是去巴黎,我也愿意牺牲。”
                                                                                                                                                             ——《致命的均衡》第九章
2.反应的经济学原理: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当人们组成社会时,他们面临各种不同的权衡取舍。典型的是在“大炮与黄油”之间的选择,当一个社会的支出更多的运用在保卫海岸线上免受外国入侵的时候(大炮), 用于提高国内生活水平的消费品(黃油)就少了。在现代社会里,同样重要的是清洁的环境和高收入水平之间的权衡取舍。认识到人们面临权衡取舍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人们将会或应该做出什么决策。然而,认识到生活中的权衡取舍是重要的,因为人们只有了解了他们面临的选择,才能做出良好的决策。
3.例子:
日常生活经常会面临权衡取舍,就拿我们大学生来说,多数人的生活费是固定且难以满足我们全部欲望的。当我们把生活费投入到购物方面上时,相应的饮食、游戏充值、存款等方面的投入就会减少,如何分配生活费就是我们面临的权衡取舍。因此,如何合理分配生活费是大学生应该慎重思考的。
4.自我感想:
就如布里奇在将时间用于去巴黎还是陪伴娜塔莎中面临选择,生活中我们一样也离不开选择。理性的人权衡利弊谨慎做出选择,无畏的人随心做出选择,哪怕这个选择只能顺应一时的心理。学习“人们面临权衡取舍"不能教会我们如何去做出选择,但至少,告诉我们要了解我们面临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认识到自己更想拥有的是什么,从而做出良好的决策。

19市销伍梦娇1921014013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19-12-30 22:39:32 | 只看该作者
例子: 但是,来哈佛工作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其他一些想网罗戈森的研究机构许诺给他更多的薪水。而且他还得知,在哈佛大学,一个助教留任和升职的机会是相当渺茫的。当某个高级教员的位置空缺时,哈佛总是遍地撒网,在全国范围内网罗相关研究领域里最顶尖的学者。即使是哈佛大学的一个低级别教员也要长期处于巨大的竞争压力中。他要应对的不仅仅是自己在哈佛的同事,还有别处的享有世界声誉的著名学者。戈森很清楚,他自己也是著名学者中的一分子。他认为其他的助教,无论是哈佛的还是其他地方的,在学术方面都不如他。而他发表的文章更足以使他在经济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
  许多经济学家把他们的试验模型设置为零成本信息。但是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信息是很有用的商品,就像钻床或是一罐玉米。谁拥有它,谁就能够获得一些有价值的东西:知识。经济学家推断说,和任何有用的东西一样,只要信息的价值远远超过获取它们的成本,人们就会大量收集信息。
  戈森所关注的是劳动力市场的信息。在这个领域,搜寻信息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去寻找报酬更多的工作。搜寻,理所当然地就要花费时间,付出努力,克服搜寻中遇到的各种麻烦。但是戈森却发现了一个不是十分明显的因果关系。
  正如戈森告诉学生们的那样,当他们出去找第一份工作时,就会发现老板们对同样的工作支付的薪水差别很大。这时候,如果再多花些时间和精力去找工作将对自己非常有利。为什么呢? 因为求职者知道下次面试的工作比起上次的薪水可能会更高点。
老板们实行工资无差别制时,一个求职者得到更高薪水的几率是要比实行工资差别制时小的。而在两种情况下,寻找工作付出的各种努力和支出是一样的。因此,求职者更乐意多花点时间去找那些实行工资差别制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失业最容易在哪里出现呢? 戈森得出的结论是最可能出现在薪水全部公开出来的职业上。而他的统计数据表明他的推断是正确的。
                             ----<致命的均衡>第一章


原理:1.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2.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激励是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反应的某种东西,通常为奖惩。该章中提到了哈佛大学以留任和升职或者成为高级教员的激励,使理性人通过比较来做出决策,即更努力地工作,在一个巨大的竞争压力中脱引而出,因为他面对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同事,同时还有全世界的学者,同时,哈佛大学在全国范围内网罗顶尖的学者,对外部的学者同样也起到了激励的作用,要想进入哈佛大学,你就必须努力成为顶尖的学者,激励对这些人起着中心的作用。同时零成本信息也告诉我们,通过将人们想要的东西作为激励,可以激发人们的对这个激励的反应。
人们也面临权衡取舍。这也是为何戈森告诉他的学生们老板对同样的工作的待遇大有不同,如果再多花些时间和精力去找工作将对自己非常有利。寻找工作付出的各种努力和支出是一样的,但可以获得一份更好的工作,因此人们在这种情况下也就面临了权衡取舍,有的人为了快速就业而选择勉强就业,而有的人为了选择获得一份待遇更好的工作而等待,这个决策也是他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进行的权衡取舍。

      
例子:现实中采取激励制度的企业有很多,其中也有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的咖啡巨头星巴克,提起星巴克,人们一定会想起一个词语——“第三空间”,这由它的创始人兼CEO霍华德·舒尔茨提出的,“我们有一个憧憬:为咖啡馆创造迷人的气氛,吸引大家走进来,在繁忙生活中也能感受片刻浪漫和新奇。”销售的不仅是高质量的咖啡,优质的员工服务,销售的更是一种体验,独一无二的“星巴克体验”,一种星巴克的优质服务,为此,星巴克的员工激励机制是最好的例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优厚的薪酬及独特的额外福利。二、股票期权激励——“豆股票”三、鼓励员工的出谋划策,哪怕是小主意。通过这些激励制度,星巴克的员工会以一种更好的服务态度投入工作,这也是为什么星巴克垄断了全球的咖啡行业,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而星巴克通过一套好的激励制度促进了员工的积极性,促成了星巴克在商务上的成功。同时,星巴克也注重对消费者的激励,采取星级制度,消费50元加一颗星,一定的星星可以获得免费饮品券,促进了消费者的消费,这同样也促进了星巴克的成功。


自我感想: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因此企业要注重对员工的激励,市场要注重对消费者的激励。通过对一个人的行为进行激励,因为人们面临权衡取舍,会对激励做出反应,所以理性人通过比较成本与收益,从而做出决策,因为激励而促进他们的积极性,所以激励是至关重要的,企业,市场,政府都需要激励,通过激励也通常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生活,需要激励。


19市场营销 郑行  1921014014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经济学原理-温州大学商学院

GMT+8, 2024-4-25 08:15 , Processed in 0.196680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