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9市销个人作业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9-12-22 12:05: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wx_BA4x0V0W 于 2019-12-22 12:09 编辑

       而现在,他是哈佛大学经济系的明星人物之一了。但矛盾的是,随着收入的增加,他觉得自己不那么承受得起这种打扰和分心了。公开演讲、在报刊媒体上发表特约专栏评论以及著作的销售让他挣了大量的钱。现在回家意味着在职称和终身制评定委员会的工作上要损失4 小时的工作时间。而要补回这4 小时的工作,又意味着他将失去做演讲、出专栏或是写书的4 小时时间。
  这样,此次被打扰的成本将是新闻杂志上的一篇专栏。他本可以从中获得可观的收入的。用经济学的说法,这笔可观的收入就是丹尼斯·戈森到访的机会成本。
  对于个体高收入者,这些机会成本会变得很高。正如斯皮尔曼经常告诉学生们的那样:一个按小时收取高额费用的著名律师,你是不应该和他聊天谈论天气的,因为他的计时表在不停地计时收取费用。同理可得,比起那些机会成本低得多的公司法律秘书,这种律师可能很难舍得去享受假期。——《致命的均衡》第三章经济学原理: 某些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人们面临着权衡取舍。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当做出任何一项决策时,决策者应该认识到每一种可能的行动所带来的机会成本。像著名律师这样的高收入者的机会成本高,他们的时间都很昂贵,为了享受假期的代价是很大的,他们需要放弃大量的金钱。
例子:在现实生活中, 富人出行时选择开车,普通人选择公交地铁,放弃开车。解释:对于富人来说,时间就是金钱,开车是十分节省时间的。如果他们选择地铁或者是公交车的话,有可能在浪费的这段时间里,丢掉一份合约,所带来的损失即富人选择地铁的机会成本是很高的。而对于普通人来说,开车所花的钱远远高于省些时间赚来的钱,为了让机会成本最低,则应该选择地铁出行。上一年大学的机会成本是学费、书籍、住房和由于没有工作而损失的工资等等的总和,这是大学生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并且在将来获得更好的工作所要放弃的东西。
感想:人在很多时候都会面临权衡取舍,并且免不了会失去,为了选择A就得放弃B,我们需要充分的考虑A和B到底哪一个对我们更重要。
19市销赖凯怡192101401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9-12-22 13:58:20 | 只看该作者
   情节:当韦伯回答道用50美分买了圆珠笔,这个经济学家举起了食指,向上指向韦伯的脸。“对。但是当米尔顿·雷诺在二战后发明圆珠笔并拥有生产专利权时,他每支笔能卖到18美元。这你知道吗? 现在有很多人生产圆珠笔,所以不用花超过50美分你就可以买一支了。也许你不乐意用18美元来买一支圆珠笔,甚至就是16美元你也不愿意。但是我敢打赌,你为了书写方便,肯定乐意花比50美分更多的钱来买一支圆珠笔用来代替钢笔。而其中的区别就是你的消费者剩余。
  正如你所知道的那样,在通常的拍卖会中,你总是有最后一次机会去竞投你非常想要的任何商品。如果其他竞投者不想要这件商品,你还可以在他们放弃后用较低的价钱得到它。这样,你的消费者剩余可能很多。但是菲琳百货大厦的地下商场就像荷兰的拍卖会。如果这里的购买者太过努力去使消费者剩余最大化,他也将冒着彻底失去这件商品的危险。如果一个人被这件商品深深地吸引住了,那么他很可能就会努力成为第一个去竞投的人,从而放弃通过等待可能获得的消费者剩余。
                                                                                           ——《致命的均衡》第五章
   从这个小情节中我们可以较直观地看到经济学原理中的消费者剩余,又称为消费者的净收益,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消费者剩余衡量了买者自己感觉到所获得的额外利益。
   比如说大学生开学买笔记本电脑时,虽然都知道华硕这个牌子的电脑质量和性能不错,但是,愿意支付的价格是有差异的,如A富甲一方,愿意支付8000的价格买这台电脑,而B觉得A不会骗他,愿意出7500来买,C则愿意出7000,D愿意出6800。那么假如实体店里现在只有一台电脑可卖,由四位买者竞价,最后胜出者肯定是A,当他以7800买到这台电脑时,他的额外收益是多少呢?比起他愿意出的8000来,他还得到了200的“消费者剩余”。又比如说一个人看中一家店铺里的夹克,走进去询问价钱,此时商家报价会比他原来卖的价格稍高,因为这个客人此时已表现出有较多的消费者剩余,商家利用这一点让顾客消费。不同消费者对同一件商品的评价不同,各自的评价可以作为对该商品的支付上限,如果卖家叫价高于买家评价,则交易不能发生。由于买家的评价不同,卖家以一样的价格把商品卖给不同的消费者时,消费者的实际支付和最高评价之间存在差值,此差值对于消费者而言就是额外的赚到的剩余。
   消费者剩余的概念告诉我们,作为一个消费者,要在花钱中学会省钱,面对一口价可以试试一砍到底。虽说事实上付出是不会和收获对等的,但我们总是在交易当中获取额外的利益,我们的社会总福利会在交易中增长。
                                                                                     19市场营销 19210140107 陈晓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9-12-22 14:31:53 | 只看该作者
1、选取情节:(第七章)亨利 斯皮尔曼带着女儿去选购削皮刀出现的对话:
  “我看到你妈妈今天早上很费劲地在切那些桔子。她用的那把削皮刀已经用了好多年了。我想给她买把锋利的新刀。”
  “一把新的削皮刀,好时髦! 好浪漫呀! ”帕特丽夏开着父亲的玩笑。“一定要用礼品包装纸包装一下,还要系上漂亮的蝴蝶结。妈妈说不定会误以为这般大小的盒子里装的是一只手镯呢。特别是当它包装得很漂亮时。想像一下当她发现这是一把削皮刀时的高兴劲吧。”
  “为了表示对亚当·斯密的敬重,我想不应该系蝴蝶结的。他为所有后来的经济学家制定了浪漫的标准。斯密说,‘我只爱我的书本。’从这个角度说,一把削皮刀要比一只手镯浪漫多了。”
2、反应原理:需求原理,人们的需求收到爱好的影响,决定个人需求的最明显因素是个人的爱好。
3、现实例子:通常情况下,女孩子都是对化妆品感兴趣的,如果一个女孩子过生日,那么在送给她的生日礼物中有口红和足球,那个女孩肯定会更偏好自己所收到的礼物是口红,而并非足球。
4、感想总结:个人的爱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求,因此不同的物品对于每个人的价值也是不一样的,符合个人偏好的东西通常来说价值会高一些,反之,价值则会低一些。
   19市销   19210140101   班启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9-12-22 15:29:08 | 只看该作者
     情节(1):韦伯低头看了看别在衣袋里的那支绿白相间的圆珠笔。“50美分。”他试探性地回答道。这个经济学家举起食指,向上指向韦伯的脸。“对。但是当米尔顿·雷诺在二战后发眀圆珠笔并拥有生产专利权时,他每支笔能卖到18美元。这你知道吗?现在有很多人生产圆珠笔,所以不用花超过50美分你就可以买一支了。也许你不乐意用18美元来买一支圆珠笔,甚至就是16美元你也不愿意。但是我敢打赌,你为了书写方便,肯定乐意花比50美分更多的钱来买一支圆珠笔用来代替钢笔。而其中的区别就是你的消费者剩余。不要再犯消费者剩余的错误了,卡尔文。你到处都能得到消费者剩余。
情节(2):设计出菲琳百货大厦廉价商品部的人把这一概念很好地投入到了有利可图的实践中去,正如你所知道的那样,在通常的拍卖会中,你总是有最后一次机会去竞投你非常想要任何商品。如果其他竟投者不想要这件商品,你还可以在他们放弃后用较低的价钱得到它。这样,你的消费者剩余可能很多。但是菲琳百货大厦的地下商场就像荷兰的拍卖会。如果这里的购买者太过努力去使消费者剩余最大化,他也将冒着彻底失去这件商品的危险。如果一个人被这件商品深深地吸引住了,那么他很可能就会努力成为第一个去竟投的人,从而放弃通过等待可能获得的消费者余。”----《致命的均衡》第六章
     从这段情节中,主要的经济学原理就是消费者剩余,而作者也用了具体的例子来说明的何谓消费者剩余:在竟争的经济中,消费者愿意为某种商品所支付的最大数量与他实际支付的数量之差就是马歇尔所谓的消费者剩余。该情节中,经济学家指出了韦伯的消费者剩余,也就是原本买一支钢笔的钱减去买一支圆珠笔的钱,尽管圆珠笔比它的成本高很多倍,但还是宁愿花这个钱去买一支圆珠笔,而不是一支昂贵的钢笔,这是人们的普遍心理,而往往人们以为没有从中得到什么,可正是如经济学者所说,到处都能得到消费者剩余。而他举出的另外一个拍卖的例子,进一步说明的人们想要消费者剩余和权衡取舍有一定关系,当人们想要更多的消费者剩余时,有可能会面临失去拍卖品的机会。而如果拍卖者对这件拍卖品势在必得,那么他就愿意放弃消费者剩余,选择拍卖品。
    例子:当我们去市场想买一斤西红柿,当看见西红柿又红又大时,就会情不自禁的说:“这个西红柿很好,我今天特别想吃西红柿”,然而小贩看见就会心想:“这个人看中我的西红柿,我可以卖贵点给她”其实我们表现出对西红柿很满意时,这表明我们有很多的消费者剩余。所以当我们问西红柿多少钱时,小贩会说2元一斤,其实是1元一斤的,因为我们表现出的消费者剩余较多,所以小贩故意抬高价格,虽然价格提高了,但是我们还是觉得划算的。这就是利用了消费者心理和消费者剩余。
     感想:消费者剩余其实很贴近我们的生活,我们对商品是否划算,是否觉得自己赚到了,是根据我们自己主观意识上以及他人口中的价格,消费者剩余是一种主观感受,反映了一种商品的物超所值,物有所值,物所不值的不同价值判断,这可以为商品经营者根据消费者剩余对商品价格提供理论依据。
19市销金英宁 192101401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9-12-23 13:27:50 | 只看该作者
1.小说情节:第三章——对于斯皮尔曼这样的经济学家来说,选择处理事情的方法就跟选择商品一样——都是通过权衡成本与效益。曾经有段时间,他会很乐意被打扰。因为在他职业生涯的那段时间,即使他将注意力转到其他事情上,他也不会损失很多收入。因此,被打扰让他付出的代价是很小的。 而现在,他是哈佛大学经济系的明星人物之一了。但矛盾的是,随着收入的增加,他觉得自己不那么承受得起这种打扰和分心了。公开演讲、在报刊媒体上发表特约专栏评论以及著作的销售让他挣了大量的钱。现在回家意味着在职称和终身制评定委员会的工作上要损失4 小时的工作时间。而要补回这4 小时的工作,又意味着他将失去做演讲、出专栏或是写书的4 小时时间。 这样,此次被打扰的成本将是新闻杂志上的一篇专栏。他本可以从中获得可观的收入的。用经济学的说法,这笔可观的收入就是丹尼斯·戈森到访的机会成本。
2. 体现原理:机会成本原理——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也可以理解为在面临多方案择一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是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还指厂商把相同的生产要素投入到其他行业当中去可以获得的最高收益。机会成本又称为择一成本、替代性成本。机会成本对商业公司来说,可以是利用一定的时间或资源生产一种商品时,而失去的利用这些资源生产其他最佳替代品的机会就是机会成本。
3.现实世界中的例子:我们知道,人类无论是在动物性上还是社会性上,都有很多的欲望。但不幸的是,相对于人们的欲望,在任何时间点上,用来满足欲望的资源却总是稀缺的。比如,我们常说的钱不够花,就是指拥有的钱不足以支撑花费,因此相对于花费而言,我们拥有的钱就是稀缺的。也许有人会说,大富翁们总该不受稀缺的困扰了吧?其实不然。尽管他们并不缺钱,但他们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也受稀缺性的约束。
4.自我感想:因为稀缺性的存在,人们在行动时就必须有选择,为了得到一样东西就得放弃另一样东西。所谓机会成本,就是你为了达成某项目的所要放弃的最大的价值。但在现实中情况可能会比较复杂,人们在选择时还必须要考虑很多不能用货币衡量的因素,例如亲情、友情、自由、尊严等。从这个意义上讲,机会成本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主观的判断。
                                                             ——19市销班   林佳敏   1921014011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9-12-24 17:14:22 | 只看该作者
1.小说情节摘录
……并不常来,不过每次到这里我都觉得获益良多。比方说,今天我就想到,菲林地下楼层的特卖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体系,以便从马歇尔所谓的『消费者剩余』中最大限度地获利。」「消费者剩余?我怀疑英文系教授的薪水会有多少消费者剩余。」韦伯装作对老友的经济学专题演讲很感兴趣。
……那好,如果你还要在这里买点东西,记住,卡奈尔,不要让菲林百货大厦索取你过多的消费者剩余。你所要做的就是要有益点勇气,一点耐心,并且乐意冒着等会会失去某件商品的危险。说完这些,斯皮尔曼转过身,抓住移动的扶手,上到一楼去了。
(第6章,十二月二十二日,星期六)

2.结合所学
情节所反映的正是我们经济学原理第七章所讲的: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消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与这些商品的实际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
简单直观来讲如果价格上升,则消费者剩余下降,反之,如果价格下降,则消费者剩余上升,如果需求曲线是平的,则消费者剩余为0。即:消费者剩余=买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一买者的实际支付价格。
产生原因我认为一是边际效用递减律,二是消费者根据对具体产品或服务边际效用的评价而愿意支付的价格,经常高于他们 实际支付的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市场价格。

3.现实案例
因为本人学市场营销专业出身,所以也就列举营销学中的一个经典案例以消费者剩余的角度进行分析中的消费者剩余。
我们可以参考麦当劳和肯德基的一些营销方案,在挖掘消费者剩余方面,它们两家店可谓是行家。
麦当劳和肯德基店内的商品定价十分昂贵,一个汉堡18元左右,一杯大可乐也要8元左右,大薯条10元左右,也就是说买一杯大可乐+一份大薯条+一个汉堡大约要36元左右。这时候,有支付能力的客户可能会直接点他们不在乎价格,但是精明一点的客户,会选择25元的中薯小可套餐,其实大可小可区别不大,大薯小薯成本也几乎可以忽略。但是他们都觉得自己没有吃亏。
而还有一些支付能力只有15元左右的客户怎么办,他们就吃不到了吗?其实这样一份汉堡加薯条加可乐的成本只要10元,商家卖出后还是能有盈利,因此他们不会放弃这部分客户。肯德基和麦当劳发放了很多优惠券,这些廉价的优惠券可以让一份36元的食品仅需15元就可以购买,前提是他们需要收集到这些优惠券。
这些优惠券很简单,甚至复印店自己都可以复印,而且即便是复印了,肯德基麦当劳也会让你使用。那么肯德基和麦当劳为什么大费周章,不直接降价?因为,它们明白人需要的不是便宜,而是占便宜的感觉,利润的最大化也不是销量最大,而是消费者的剩余价值越少。
在肯德基和麦当劳的定价体系里,36元,25元,15元吃到的东西是相似的,但是,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其中,25元套餐里的可乐和薯条名义上要更小,吃得更少且没有更多搭配可以选择,套餐里是什么就吃什么。而15元这个级别的消费者除此之外,还要付出一些时间成本去收集优惠券,并在相应的时间里使用优惠券。
所以一个简简单单的优惠券,仔细思考看来不仅是消费者剩余还蕴含了很多很多我们本学期所学的经济学原理。

4.心得体会
在我看来消费者剩余其实是一种心理上的满足,而不是消费者真正获得了一笔额外的财富。消费者心理价格与市场价格之差,就是体现消费者满足感的“消费者剩余”。因此,当消费者以低于消费者价格购买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时,心里会很舒服,有一种划算的感觉,甚至有一种占了便宜的窃喜。当这种便宜感很大、很强烈时,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完全可能再继续下去,直至购买到这种便宜感减弱、消失为止。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会对价格变得便宜的商品自然多买的原因所在。
反之,当一个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的结果是其感到吃亏时, 也就是失去了“消费者剩余”,从而失去了那种满足感。

5.个人信息
19级市场营销班
马旭尧
1921014011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9-12-24 18:08: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mbition 于 2019-12-30 18:01 编辑

一.情节选取------《致命的均衡》第五章
(1)每个有经验的顾客都会发现,在这30天中,商品的价格每周都会降低。但是你无法预知的是:是否会有其他购物者也对这件商品虎视眈眈,并在价格降到最低前把它买走。在一定限度内,等待是受到鼓励的。但是在等待过程中,许多失望的顾客发现等待的同时也要冒着失去这件商品的危险。另一方面,买得太早就不得不放弃将来以更低价钱买入这件商品的可能性。菲琳百货大厦地下商场的顾客总是处于买得太早和等得太久的分界线上。
(2)这个经济学家举起食指,向上指向韦伯的脸。“对。但是当米尔顿·雷诺在二战后发明圆珠笔并拥有生产专利权时,他每支笔能卖到18美元。这你知道吗? 现在有很多人生产圆珠笔,所以不用花超过50美分你就可以买一支了。也许你不乐意用18美元来买一支圆珠笔,甚至就是16美元你也不愿意。但是我敢打赌,你为了书写方便,肯定乐意花比50美分更多的钱来买一支圆珠笔用来代替钢笔。而其中的区别就是你的消费者剩余。不要再犯消费者剩余的错误了,卡尔文。你到处都能得到消费者剩余。
  在竞争的经济中,消费者愿意为某种商品所支付的最大数量与他实际支付的数量之差就是马歇尔所谓的消费者剩余。设计出菲琳百货大厦廉价商品部的人把这一概念很好地投入到了有利可图的实践中去。“

二.其中反映的经济学原理
情节(1)反映的经济学原理:
a.供给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供给量增加;一种物品价格下降,该物品供给量也减少。面对降价的商品,其供给量将会减少,而其需求量会大大增加,需求曲线随之向右移动,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因此,需求量增加有可能要面临价格上升的风险,商场的顾客一直处于买得太早和等得太久的分界线上。
b.某些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买的太早的顾客就不得不放弃将来以更低价钱买入这件商品的可能性,买的太晚的顾客也有可能要面临失去这种商品的风险。做出不同决定的两类顾客都有有得有失,印证了这一经济学原理
情节(2)反映的经济学原理
消费者剩余:买者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量减去其为此实际支付的量
支付意愿:每一个买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
论述:在二战后,由于生产者的数量不多和圆珠笔的稀缺性,其价格较高,在那时人们的支付意愿也对应比较高。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商的增加,圆珠笔的价格降到50美分。为了书写方便,人们的支付意愿大于圆珠笔现在的实际价格,而小于二战后的圆珠笔价格。当人们的支付意愿小于商品的实际价格,人们将不会对其进行购买。所以,人们不愿意花18美元去购买圆珠笔,愿意花大于50美分去购买圆珠笔,人们将根据自身的支付意愿去购买圆珠笔。当人们的支付意愿大于商品价格时,人们将会得到消费者剩余,即愿意为某种商品所支付的最大数量与他实际支付的数量之差。人们愿意花比50美分更多的钱购买圆珠笔,将会得到消费者剩余。
三.现实例子
1.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当在人们平时的购物过程中,心中会大致有一个其要购买商品的支付意愿来进行挑选商品。而当人们购买了商品后,就会得到消费者剩余,而这只是一个主观感受。
2.某些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我们上大学的机会成本包括学费、书籍、住房和伙食费等,也包括由于没有工作而损失的工资。而我们有接受高等教育,获得更多的知识。所以我们得到了学习知识的机会,而放弃了需要工作的机会。
四.感想
我们大学生,我们要做好权衡取舍,选择了做一件事就要心无旁骛,沉下心去钻研。在做任何一个决定时,都要最大可能地去分析其机会成本,将我们的决定做到利益最大化。任何事情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我们要根据自身的需求去选择,去做决定。经济学贯穿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们要将经济学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让自己的生活充满无限可能。
19市销吴佳伟 192101401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9-12-26 19:29:58 | 只看该作者

1.小说情节:《致命的均衡》第二章
亨利.斯皮尔曼只好不大情愿地同意回家去。这个个头不高,秃头的教授摘下角质架眼镜,用手帕擦去上面的雾水。他总是不能温文尔雅地应付这种干扰。但是这次是他自己选择回家去的。对于斯皮尔曼这样的经济学家来说,选择处理事情的方法就跟选择商品一样——都是通过权衡成本与效益。曾经有段时间,他会很乐意被打扰。因为在他职业生涯的那段时间,即使他将注意力转到其他事情上,他也不会损失很多收入。因此,被打扰让他付出的代价是很小的。
而现在,他是哈佛大学经济系的明星人物之一了。但矛盾的是,随着收入的增加,他觉得自己不那么承受得起这种打扰和分心了。公开演讲、在报刊媒体上发表特约专栏评论以及著作的销售让他挣了大量的钱。现在回家意味着在职称和终身制评定委员会的工作上要损失4 小时的工作时间。而要补回这4 小时的工作,又意味着他将失去做演讲、出专栏或是写书的4 小时时间。
这样,此次被打扰的成本将是新闻杂志上的一篇专栏。他本可以从中获得可观的收入的。用经济学的说法,这笔可观的收入就是丹尼斯·戈森到访的机会成本。
对于个体高收入者,这些机会成本会变得很高。正如斯皮尔曼经常告诉学生们的那样:一个按小时收取高额费用的著名律师,你是不应该和他聊天谈论天气的,因为他的计时表在不停地计时收取费用。同理可得,比起那些机会成本低得多的公司法律秘书,这种律师可能很难舍得去享受假期。
2.反映的经济学原理: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当做出任何一项决策时,决策者应该认识到每一种可能的行为所带来的机会成本。
3.现实例子:上大学的成本计算。需要考虑上大学的住宿和饮食是否比其他地方花费高,若高的话,则这一部分高的时上大学的成本之一;还要考虑上大学你的时间成本,意味着放弃了上大学这几年时间去获得的收入。
4.认识和感想:我们在面对一件事情作决策时,要考虑到每一种可能的行为所带来的成本,重视机会成本。
   19市场营销班 刘紫莹 192101401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9-12-26 19:39: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wx_U3fCFfpZ 于 2020-1-2 18:10 编辑

    1.在第13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莫里森·贝尔感到很宽慰,因为这周不用他来开合用车。经验告诉他,塞吉威克太太也明白一路上会有类似的耽搁。他的妻子现在在地下室的洗衣房吧,他想。为了黛比的体操课,她会在最后关头找出一条干净的毛巾或是体操服。琼会带黛比去高中上体操课的,然后她会去教堂上她自己的健身课。家庭人员的这种分布会在上午十点改变。到那个时候,琼会带艾米莉去艺术学院上美术课,而黛比则会去上电脑课;至少,这个冬天就是这样的了。去年冬天,孩子们上的课是铃木小提琴、游泳和芭蕾。就贝尔来说,他的爸爸每个周六的早晨都要开着一辆牛奶车离家出去工作。在爸爸离开后,妈妈的整个上午都要用来烫衣服,清洗烤箱,为冰箱除霜,晾衣服,把水果和蔬菜装入罐中——而这些工作在科技的帮助下,已经提前为琼做好了:免烫的衣服,自动清洁的烤箱,无霜冰箱,电子干燥机和冷冻食品。在富裕的美国家庭中,仍然是家庭妇女的女人们现在已经开始承担社会指挥家的角色了,以确保每个人都有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充实自己。      这一情节展现贝尔一家的日常生活。平淡之中见真趣,家庭成员的生活在科技的进步中得到了极大的便利。汽车、洗衣机、免烫的衣服,自动清洁的烤箱,无霜冰箱,电子干燥机和冷冻食品都是生活水平提高的见证。
    2.这其中蕴藏着经济学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服务的能力。
       这一原理的主要内容是:世界各国生活水平的差别是惊人的,各国不同时期的生活水平也有巨大差别。而生产率是生活水平的主要决定因素,其他因素是次要的。而这一情节中展现了随着美国经济水平发展,生产率得到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家庭妇女也因此获益。
    3.现实中能说明这一经济学原理的例子有很多:
      例如,工业革命后,英国凭借机器优势,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成为了日不落帝国。其人民生活水平也远远超过了同一时期的其他国家。又如,由于生产率的进步,我国如今的生活水平较建国初期的生活水平增长了近千倍,在短短70年中创造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奇迹。这两个例子可以分别解释经济学原理八的两块主要内容。
    4.感想与总结:
      在我看来,这一经济学原理概括的是整体的经济学运行情况。我们都很清楚,在一个国家中,贫富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情况,更不要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随着国家整体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也许会有极少部分群体生活水平停滞不前甚至下滑。这种情况的可能性是无法被彻底摒除的。也就是说,如果着眼于局部,那么这一经济学原理不能称之为正确。但是就整体而言,这一原理又无疑是正确的。所以,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决策者需要通过让工人受到良好的教育,拥有生产物品与服务需要的工具,以及获取最好的技术来提高生产率。

19市场营销班 毛宇杰192101401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9-12-26 19:52: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akai 于 2019-12-26 19:53 编辑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即价值的创造、转化、实现的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论。“经济学有时候十分直白,比如经济学的十大基本原理,虽然非常好理解,但背后的经济学知识体系却十分庞大,如果不进行深入学习,那么这些原理就会仅仅停留在字面层面。在我看来,人与其他物种的根本区别就是人的经济属性。这种属性在其他物种上几乎是找不到的。每个经济学的个体组成了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对这些个体的集体行为进行研究便形成了宏观经济学。但是经济学并不是完美的,它处在不停完善自己理论的过程中,并且根据具体情况不断修正。有时候现有的经济学体系无法对一些经济之谜进行解释,就需要更新的理论来完善,甚至推翻之前的理论体系,就像对一个案件不断抽丝剥茧发现真相的侦探过程。
第二章中,丹尼斯戈森所研究的经济信息学在当时是一门新兴学科,但现在这门学科在这个大数据的时代已经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经济信息作为一种有特殊经济内涵的社会信息,其在社会的经济活动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经济信息学是研究经济活动过程中有关的信息的科学,换句话讲,经济信息学研究的对象就是信息,它研究与经济活动有关的信息的特征及其反映出来的种种规律。经济信息运动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最基本的实践运动,经济信息是信息在经济运动和经济活动中的具体反映。由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经济运动和经济活动的差异性,其产生和涉及的信息的具体特征和规律可能是不同的,只有认真地分析研究经济活动过程中信息的特殊规律和一般规律,人类才能在其经济运动和经济活动的实践中立于不败之地。可以说,现在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参与其中,或提供信息给商家作为分析样本,或利用信息进行选择优化,获取最大利益,自愿失业即是这门学科的运用实例。
斯皮尔曼在本书第八章中对于机会成本的理解使我印象最为深刻。这段内容通过以一个大学教授的心理矛盾分析让我更清晰地理解了人的多面性和这些表面现象的深层次原因,甚至能解释很多让人感觉匪夷所思的事例。在得到一些东西的同时我们一定会失去一些东西,这也是经济学十大原理的的第二条,而且这个机会成本就是我们有可能会忽略的成本,比如我们目前在上大学,我们的成本并不仅限于现在我们的花销和时间的消耗,还有如果我们通过这段时间的工作可以获得的报酬,但是我们权衡利弊之后依然选择在读大学,即因为我们明白大学的学习可以提升我们的眼界和职业知识的学习,让我们通过未来更高的收入来弥补我们目前读大学的成本(损失),这是大概率事件,因为高中毕业就去工作的人的平均工资是要小于读过大学的人。
将心理学和经济学联系起来也是我从本书中学到的一种思维方法。因为经济学因人而生,每一个个体即是经济学的基础,虽然我们需要从中概括出大体上适用的理论,但我们对个体的研究才是经济学的基础,而对个体的研究最适宜的方法并不是经济学,而是心理学,用心理学可以解释一些不符合经济学所预测的情况。如果按照平常的逻辑,在这本书中我们是无法找到凶手的。如果忽略人的社会属性仅仅关注到人的经济属性,这桩案子将成为一桩悬案,因为没有人可以解释凶手的目的。嫁祸于人的手法比较高明,但是也留下了破绽,因为凶手只考虑到这个行为对他自己的的经济学意义,而且未婚妻替未婚夫报仇的心理合情合理,但却完全违背了对于未婚妻的经济学意义,也忽略了自己的心理问题。
17财管2班 张亚楠1621041113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经济学原理-温州大学商学院

GMT+8, 2024-4-25 11:41 , Processed in 0.355105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