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12|回复: 0

[延伸阅读] GDP的历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5-25 23: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34年1月4日,美国商务部内外贸易局向国会的金融委员会呈递了一份《国民收入报告(1929—1932)》,这一天被视为GDP的生日。
1929年的大萧条在美国爆发之后,其经济受到沉重的打击,百业凋敝、失业如潮,严重冲击经济、政治和社会秩序,政府面临巨大压力。但是由于美国尚未建立起官方统计体系,仅能知道大量的工人失业、银行倒闭、铁路运输骤减、钢产量下降等不完整的信息,缺乏反映经济整体情况的关键指标,这就导致政府的经济决策没有切实的依据,犹如在黑暗里摸索。为了准确掌握美国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以便政府的决策更加明确和有效,美国参议院在1932年6月通过一项决议:要求商务部对1929至1931这三年美国的国民收入总额进行评估,并于1933年12月15日前提交相关信息。这项任务交给了商务部内外贸易局经济分析处同国民经济研究所(NBER)的西蒙·库兹涅茨(SimonSmith Kuznets,1901-1984),经过一年的努力,库兹涅茨和同事们开创性地编制了1929—1932年全国国民收入数据,如期提交给参议院,而库兹涅茨也因此贡献获得了197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并被称为GDP之父,但他们最初的统计指标是“国民收入”(NI),而不是GDP。
库兹涅茨编制的国民收入指标只统计了私人的收入,他拒绝把政府支出纳入其中。随着形势的发展,很多经济学家认为应该把政府涵盖进去,尤其是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及货币通论》的发表,政府支出起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尤其是美国参战发后,美国经济由消费模式转入战时模式,在原来国民收入统计的基础上,美国经济学家为了支持战时经济规划的需要,迅速估算出了年度的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数据,使宏观经济统计方法进一步完善。1947年英国经济学家斯通(John·Richard·Nicolas·Stone,1913-1991)撰写了报告《国民收入和相关总量的定义和测度》,使宏观经济的统计方法更加完善,在国民帐户体系的发展中做出了奠基性贡献,极大地改进了经济实证分析的基础,被称为国民经济统计之父并获得198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美国官方1951年和1958年分别开始估计年度和季度国民生产总值 (GNP)的真实值。
开始美英统计的都是统计GNP,真正的GDP诞生于1965年。美国统计部门这一年首次编制分产业的GDP数据,但是,直到1991年,美国才正式将GNP统计改为GDP统计,以同就业、生产率和工业产出等核心经济指标保持一致。
美英两国的统计实践成为GDP国际统计标准的基石。在美英两国上述实践的基础上,联合国以GDP统计为核心,于1953年、1968年、1993年和2008年分别推出“国民账户体系”(SNA)共4个版本,作为宏观经济统计的全球标准。自诞生以来,国民收入(NI)、国民生产总值(GNP)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统计的内涵、外延和测度方法一直在不断完善,以精准反映不断演进的经济实践。按照SNA—2008版本,GDP是对生产的总测度,等于从事生产的所有常住单位创造的总增加值之和,GNP是GDP加上该国参与国际要素流动而得到的流入净收入(即从国外获得的要素收入扣减本国支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发展中国家的GNP通常小于GDP,发达国家与此相反。
中国的国民经济核算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引进的苏联创立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system of material product balance,MPS),第二个阶段是由MPS向国民账户体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SNA)转换,第三个阶段是SNA体系的发展阶段。
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是由当年苏联创立的,只统计物质生产部门的产出,称为社会总产品,即物质生产领域生产的物质产品价值,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商业五大物质生产部门。其中,最重要的是和工业两大部门的总产出,合称工农业总产值。MPS形成以后在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联合国的承认,直到1971年联合国统计处出版了名为《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的基本原理》后才承认了这套体系,1993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决定不再使用这一核算体系。
1952年新中国成立不久就从苏联引进了MPS这套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当年即对工农业开展了总调查,不久去将调查范围推广到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商业五大物质生产部门。1956年正式在全国推行MPS,但其不久就就停止了。文革后国民经济核算工作才得到恢复,先是恢复了MPS国民收入核算,并通过重新收集资料补充计算了中断十年的国民收入数据,后又编制了MPS核算体系的投入产出表。
由于MPS只统计物质产品生产,把非物质生产性的服务活动排除在外,所以核算范围不能覆盖整个国民经济各部门,不能完整的反映全社会的经济活动。因此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各种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这种核算方法越来越不能够适应需要了。所以从1985年我国就开始建立起国民账户SNA体系的年度产出GDP核算,1989年建立了年度支出法GDP核算,1992年建立了季度支出法的GDP核算。1992年8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实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方案的通知》,正式开始在中国实行SNA体系,GDP成了中国最为重要的经济指标。到1993年我国正式取消MPS核算体系,完成了由MPS向SNA核算体系的过渡,正式进入运用SNA核算体系的阶段。
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方法转换的过程中,我国把原来运用MPS统计的数据通过技术手段进行了补充、调整,并转换成为SNA统计数据即GDP,其中1986-1988年调整了1978-1984年间的数据,1988-1991年调整了1952-1977年间的数据,使得我国各年的历史数据实现了标准统一,彼此具有了可比性。同时在1991、1992以及1993-1995年进行了三次全国产业普查,根据普查结果对历史数据进行了调整。
目前我国的GDP是按照《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CSNA)的要求进行测算的,该体系采纳了联合国1993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的基本核算原则、内容和方法。后来国家统计局又对照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修订的2008年SNA对我国GDP核算制度方法进行修订。我国GDP基本上是根据国际上通行的核算原则,对各种类型资料来源进行加工计算得来的。主要资料来源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统计资料,包括国家统计局系统的统计资料、国务院有关部门统计资料、国际收支统计资料等;第二部分是行政管理资料,包括财政决算资料、工商管理资料等;第三部分是各个部门的会计决算资料。我国GDP主要采用支出法和产出法进行统计,以产出法为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经济学原理-温州大学商学院

GMT+8, 2024-3-29 00:19 , Processed in 0.668321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