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标题: 《致命的均衡》第六章17国贸刘璐17210120115 [打印本页]

作者: 一只猪    时间: 2019-6-22 16:10
标题: 《致命的均衡》第六章17国贸刘璐17210120115
斯皮尔曼到了菲琳百货大厦地下商场。在他还没看见很多的购物者和商品前,就能感受到百货大厦这个区域的喧嚣声非常有特色。每年的这个时候,喧嚣声只增不减。
“是我的。我先要的! ”
“绝对不行,老兄。我都留意它两个星期了。”
两个小伙子各自拽着一件粗花呢运动夹克的一只袖子。现在,拔河代替了先前的言语争吵。突然,其中一个比较腼腆的松开了手,不想再争了。而获胜者赶紧跑到收银台,宣称那件夹克是他的战利品了。这种事要是发生在菲琳的其他楼层,一定会被嗤之以鼻,被认为是很无耻的丑陋行为可在这里却没人注意
每个有经验的顾客都会发现,在这30天中,商品的价格每周都会降低。但是你无法预知的是:是否会有其他购物者也对这件商品虎视眈眈,并在价格降到最低前把它买走。在一定限度内,等待是受到鼓励的。但是在等待过程中,许多失望的顾客发现等待的同时也要冒着失去这件商品的危险。另一方面,买得太早就不得不放弃将来以更低价钱买入这件商品的可能性。菲琳百货大厦地下商场的顾客总是处于买得太早和等得太久的分界线上。
这一情节在第六章,描写的是斯皮尔曼在商场中看到的经济学原理——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消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与这些商品的实际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
    我们在选购电视、电脑等大件商品时,总是会到处逛逛,了解各家价格,这就是因为我们在消费时,总想能够以更少的价格买到更好的电视。而各大商场也在利用我们的想法,搞促销、送礼品。事实是,我们很难买到“最低价”。往往我们以为参加了今天的节气折扣活动,得到了很大的消费者剩余;但也许明天他又以店庆为由打了更大的折扣。第六章这段关于菲琳地下商场的描写,也正是如此。那些人的消费欲望会随着商品价格的下降而增加,这样他们的消费者剩余就可以被榨取干净,商场的利润也达到了最大化。
《致命的均衡》这本经济学小说,将故事设定在哈佛大学,推理部分也引人入胜。破案的主人公是一位经济学教授,据说是根据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为原型塑造的。小说经常会通过日常生活的实例引出一番经济学概念的议论,讲得通俗易懂,而且和小说情节结合的恰到好处。比如说第十五章,主人公回忆自己曾经在法庭做证的情景,一位家庭主妇被违章司机撞倒,受伤必须休息一年,她的老公需要聘请一位保姆为家庭服务,支付工资5000美元,法庭在审理时听取经济学教授证词来判定赔偿多少钱合适。他认为,被撞伤的家庭主妇具有会计师资格证书,如果出门工作能够赚得10000万美元的年薪,因此她为家庭服务的价值为每年1万块,而不是5000元。
在故事里关于消费者剩余、价格弹性、社会效率等都有很多的讲述,结合书中生活场景,特别好理解。



作者: Sapling    时间: 2019-7-1 18:17
兄弟我来了经济学原理掌握透彻,举例形象生动

作者: ΗΞ.Μ    时间: 2019-7-2 16:49
Sapling 发表于 2019-7-1 18:17
兄弟我来了经济学原理掌握透彻,举例形象生动

兄弟别刷了哈哈哈哈





欢迎光临 经济学原理 (http://www.wdjjlt.org/yl/)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