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延伸阅读] 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4-1 20:2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延伸阅读】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
        看不见的手(Invisible hand)的命题是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其基本意思是参与经济活动的人只是考虑他自己的个人利益,但是会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他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也给其他人带来了利益,而通过市场和分工,所有参与经济活动的人都会获得利益。他《国富论》第4篇第2章中写到:“每个人都试图用应用他的资本,来使其生产品得到最大的价值。一般来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清楚增进的公共福利有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安乐,个人的利益,但当他这样做的时候,就会有一双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达到另一个目标,而这个目标绝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由于追逐他个人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效益时所得到的效果为大。”虽然整部《国富论》中“看不见的手”这个词只出现过三次,却被后人视为亚当·斯密所揭示的古典经济学思想的核心所在,因而十分有名,广为引用。
        看不见的手的概念是斯密提出来的,但这一思想却并非他一个人的原创,比如在《国富论》问世的半个世纪以前英国的一位心理医生伯纳德·孟德维尔就写了一本名为《蜜蜂的寓言》的小册子,他在书中描述了一个一群活跃的、“闹哄哄的蜂巢”的故事,当蜜蜂们变得“诚实”,建立了一个道德社会,但很快便陷入贫困,最后毁灭。在第二版中孟德维尔描述了一个繁荣社会,这个社会所有公民决定放弃他们的奢侈习惯,解散军队,结果是贸易和房地产的萧条和崩溃。他得出的结论是:私人的邪行—贪心、贪婪和奢侈产生了大量的公共财富,“邪恶停止之时,社会即使没有完全解体,也已经被破坏了。” 这样就得出了西方思想史上著名的曼德维尔悖论:“私人恶德即公共利益。”因此,曼德维尔主张,如果想以道德说教为手段并以“公共精神”为基础来建立一个充满美德的繁荣社会,那纯粹是一种“浪漫的奇想”。虽然斯密并不承认他的思想直接来源于当时臭名昭著的孟德维尔,但他们之间的观点确实具有相当程度的联系。并且,当时具有相同或相似观点的思想家其实很多,比如威廉·配弟(William Petty,1623-1687)、约翰·洛克、大卫·休谟等。
        斯密虽然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命题,但并没有具体说明看不见的手到底指的是什么。现在大家普遍认为看不见的手指的就是市场机制。市场中的参与者每个人都是在追求自身的利益,就像斯指出的那样:“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我们自己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好处。”这些生产者目的是赚钱,而要想赚钱就要把自己生产的产品卖出去,并且要以尽量高的价格卖出去,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生产出消费者喜欢的产品来,不断地提高质量、增加花色品种,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要,提高消费者的福利水平。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存在着竞争机制,在面对消费者的时候,生产者之间会展开激烈的竞争,用尽浑身解数来讨好消费者,让消费者青睐自己的产品,因为只有卖出了产品他们才能获得收益,实现自己的利益。而消费者则运用自己的货币进行投票,购买自己喜欢的产品以获得自己福利的最大化,这样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不断创新的生产者就可以得到这些货币选票,从而不断发展。因此,每一个参与市场的人都会从中得到好处,不农牧局是消费者还是生产者都能够通过交易来提高自己的福利水平。也就是每个人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促进了所有参与者的利益。
        在市场上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依据价格来进行决策的,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消费者会低价多买高价少买,而生产者则会高价多卖低价少卖。而价格则是由需求和供给共同决定的。当市场上供给大于需求的时候就会导致价格下降,这时需求量就会增加供给量就会减少直到需求和供给相等市场实现均衡,而当市场上供给小于需求的时候就会导致价格上升,这时需求量下降供给增加直到需求供给相等市场实现均衡。在市场均衡的时候所有想买的都买到了,所有想卖的都卖出去了,既没有短缺也没有过剩,资源处于最佳的配置状态。同时,在竞争市场实现均衡的时候,需求价格与供给相等,即消费者对商品的评价等于生产者的边际成本,这时的商品由对它评价最高的人来获得由生产它成本最低的人来生产,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及总剩余都达到最大值。所以在竞争市场均衡的时候资源配置和社会福利都已经达到了最理想的状态,不存在进一步改善的可能了,任何的变化都会使资源配置和社会福利恶化。这就是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从广义上来讲,看不见的手不仅仅是局限于在市场上发挥作用,哈耶克后来把这一思想发展成为自发秩序理论。哈耶克把秩序分为人造的秩序和自发的秩序,他认为以人有限的更改要创造复杂的秩序是很困难的,真正合理的秩序只能是自生自发形成的的社会秩序。哈耶克归入“自发秩序”之列的,包括语言、传统、工具、法律和市场等等,市场的自发秩序仅仅是其哲学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哈耶克看来,自发秩序原理建构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知识,但这些知识并不是集中在单个人脑之中的知识,而仅仅作为不计其数的不同个人的分立的知识存在。市场交易活动中知识的运用和信息的处理所形成的秩序化状态,是不可能由单个主体分立的知识和有限理性所能发明创造的。相反,这种秩序化状态是产生于诸多没有意识到其目的和作用的单个主体的行为,每个人都在“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自发地实现个人利益的极大化。因此哈耶克认为,社会秩序的产生不是来自个人和群体的理性设计,也不可能来自某种超验的力量,而更可能是一种适应性的、自我演化的结果。
        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是有条件的,那就是要存在竞争性的市场,但现实中真正达到竞争性市场条件的市场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因此看不见的手发挥的作用就会受到制约。通过市场机制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的情况,亦即看不见的手不能完全发挥作用的情况通常被称之为市场失灵,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包括垄断、外部性、公共产品以及信息不对称等情况。出现市场失灵后人们想到的办法就是发挥政府作用,由政府对市场进行干预,以期通过政府的措施一定要提高效率、达到资源配置的优化。这种由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就称为“看得见的手”。
        市场失灵其实是一个伪概念,并不是市场机制本身出了问题,而是由于各种外在因素的制约使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了,因此,政府这只看不见的手不应该是去替代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而是要尽量地去消除影响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那些因素,给看不见的手一个充分施展的空间。也就是说,看得见的手应该是为看不见的手提供服务的,政府制订各种政策应该是保证市场机制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不能并列对立,更不能企图取而代之。但是,即使政府想为看不见的手创造发挥作用的空间,也往往达不到理想的目的,因为既然是看不见的手,人们其实就很能知道她到底是如何发挥作用的,看得见的手的干预往往只会添乱,不仅不能让看不见的手更顺畅地发挥作用,反而有可能是进一步破坏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的空间。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收藏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经济学原理-温州大学商学院

GMT+8, 2024-4-19 21:07 , Processed in 0.125140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