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延伸阅读] 中国的GDP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8-14 09:53: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延伸阅读】中国的GDP
中国的国民经济核算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引进的苏联创立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system of material product balance,MPS),第二个阶段是由MPS向国民账户体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SNA)转换,第三个阶段是SNA体系的发展阶段。
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是由当年苏联创立的,是以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为基础适应计划经济要求的一套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按照马克思关于劳动性质分类,这套核算体系将国民经济划分为物质生产领域和非物质生产领域,而在非物质生产领域投入的社会劳动,不增加供社会支配使用的物质产品总量,所以不创造国民收入。因此MPS只统计物质生产部门的产出,称为社会总产品,即物质生产领域生产的物质产品价值,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商业五大物质生产部门。其中,最重要的是和工业两大部门的总产出,合称工农业总产值。MPS形成以后在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联合国的承认,直到1971年联合国统计处出版了名为《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的基本原理》后才承认了这套体系,1993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决定不再使用这一核算体系。
1952年新中国成立不久就从苏联引进了MPS这套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当年即对工农业开展了总调查,不久去将调查范围推广到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商业五大物质生产部门。1956年正式在全国推行MPS。但不久就赶上了“大跃进”和“反教条主义”运动,国民经济核算工作受到沉重打击,而再后来的文化大革命则给予了毁灭性的打击,统计机构被撤销、统计工作人员被下放,国民经济核算工作彻底瘫痪。文革后国民经济核算工作才得到恢复,先是恢复了MPS国民收入核算,并通过重新收集资料补充计算了中断十年的国民收入数据,后又编制了MPS核算体系的投入产出表。
由于MPS只统计物质产品生产,把非物质生产性的服务活动排除在外,所以核算范围不能覆盖整个国民经济各部门,不能完整的反映全社会的经济活动。因此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各种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这种核算方法越来越不能够适应需要了。所以从1985年我国就开始建立起国民账户SNA体系的年度产出GDP核算,1989年建立了年度支出法GDP核算,1992年建立了季度支出法的GDP核算。1992年8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实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方案的通知》,正式开始在中国实行SNA体系,GDP成了中国最为重要的经济指标。到1993年我国正式取消MPS核算体系,完成了由MPS向SNA核算体系的过渡,正式进入运用SNA核算体系的阶段。
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方法转换的过程中,我国把原来运用MPS统计的数据通过技术手段进行了补充、调整,并转换成为SNA统计数据即GDP,其中1986-1988年调整了1978-1984年间的数据,1988-1991年调整了1952-1977年间的数据,使得我国各年的历史数据实现了标准统一,彼此具有了可比性。同时在1991、1992以及1993-1995年进行了三次全国产业普查,根据普查结果对历史数据进行了调整。
目前我国的GDP是按照《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CSNA)的要求进行测算的,该体系采纳了联合国1993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的基本核算原则、内容和方法。后来国家统计局又对照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修订的2008年SNA对我国GDP核算制度方法进行修订。我国GDP基本上是根据国际上通行的核算原则,对各种类型资料来源进行加工计算得来的。主要资料来源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统计资料,包括国家统计局系统的统计资料、国务院有关部门统计资料、国际收支统计资料等;第二部分是行政管理资料,包括财政决算资料、工商管理资料等;第三部分是各个部门的会计决算资料。我国GDP主要采用支出法和产出法进行统计,以产出法为准。
多年来,我国的GDP核算方法经过了多次调整和改进,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依然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统计误差过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误差,一是产出法与支出法统计的误差,从理论上讲这两个应该是相等的,但由于统计上的原因总会有些误差,一般误差应该在1%左右,但中国的误差偏大,比如2003年曾达到3.7%;二是各省GDP汇总数字大于全国GDP统计数字,如2012年达到3.6万亿。
第二,服务业统计问题较大。由于我国长期使用MPS体系,注重对物质生产部门的统计,忽视服务业,所以服务业GDP的统计一直是薄弱环节,很多服务活动被遗漏。另外我国没有建立服务业的价格指数,而是用消费物价指数来替代,但服务业中很多不属于消费领域,如计算机服务、会计服务、广告服务等,因此准确性就大打折扣。
第三,未被观测经济的统计严重不足。根据联合国经合组织的定义,未被观测经济包括非法生产、地下生产、非正规部门生产活动等。我国在这些方面缺乏统计数据,很多依靠估计,准确性较差。
第四,统计工作容易受到干扰。我国的统计工作独立性不强,地方政府为了各种原因可能会对本地统计部门的工作进行干扰,甚至要求统计部门帮其弄虚作假,使得统计数据失真,不能准确反应出实际的经济成果。
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我国的GDP数据的真实性长期以来饱受争议,国内、国际都经常出现质疑的声音。对我国GDP数据真实性的看法主要包括这样三种:一是认为我国GDP数据存在高估的现象,不能够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的真实状况;二是认为我国GDP数据总量上存在着低估,但在增长速度上却存在着高估;三是认为我国GDP数据虽然总体上存在着很多问题,但基本上还是能够反映我国经济发展的真实现状的。
GDP本来只是衡量一个社会产出量的统计指标,但在我国却皇家马德里到了异乎寻常的重视,甚至出现了“GDP崇拜”。究其原因就在我国的官员考核制度,西方国家的官员是由选民选举的,所以选民喜欢什么官员就会朝什么方向努力,不可能形成单一的目标。而我国官员是由上级任命的,上级在选拔官员的过程中需要对官员进行考察,而这种考察需要制订可量化的指标,而GDP指标就是一个最理想的选择,容易量化并且对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就业等有重要的意义。就像高考考什么学生就会学什么一样,把GDP作为评价官员的最重要的指标,官员自然就会尽最大的努力来发展GDP,并把GDP当成自己展示政绩、求得升迁的重要手手段,“数字出干部,干部出数字”,GDP数字成了能够左右自己前途的东西,GDP崇拜就是必然的了。
GDP崇拜给我国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忽略了其他因素,比如经济结构的平衡,环境成本,社会福利等等,同时还可能会导致地方GDP注水、造假,不仅损害地方党委政府的公信力,还会直接导致对当地经济走势的盲目乐观,从而影响到决策层的政策制定和把握,比如辽宁省在人大会议上政府公开承认此前数年经济数据连续造假。
当前破除GDP崇拜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但如果官员的考核制度不改这个问题就难以根除,即使不用GDP的指标考核官员了,那也会用其他的指标来进行考核,那个考核的指标就会取代之前的GDP成为左右官员升迁的标准,同样就会形成对其他指标的崇拜。并且,其他指标可能还不如GDP,因为毕竟GDP是衡量社会福利最好的指标。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收藏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经济学原理-温州大学商学院

GMT+8, 2024-4-20 15:20 , Processed in 0.109413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