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的均衡》第六章——18金融工程2班张嘉诚 18210180244
小说情节:在菲琳百货大厦的地下商场,商品都是打折出售的。但是降价并不是简单地对价目表上的价格实行一成不变的折扣。折扣是浮动的。它的变化趋势和大小都是系统化的、可以预测的。地下商场的所有商品最初都标有售价,但是这些价格每周都会降低25%。每件商品在商场里仅仅停留4 周,到了最后,商品的价格就会降到最低。在这30天中,商品的价格每周都会降低。但是你无法预知的是:是否会有其他购物者也对这件商品虎视眈眈,并在价格降到最低前把它买走。在一定限度内,等待是受到鼓励的。但是在等待过程中,许多失望的顾客发现等待的同时也要冒着失去这件商品的危险。另一方面,买得太早就不得不放弃将来以更低价钱买入这件商品的可能性。菲琳百货大厦地下商场的顾客总是处于买得太早和等得太久的分界线上。
在荷兰的拍卖会上也有这种情况。通常,在我们的印象中,在传统的拍卖会上,拍卖人会从很低的价开始叫价——许多竞拍人总是迫不及待地喊价——但是价格会不断上涨,直到最后只有一个人出价了。但是在荷兰,整个程序恰恰是相反的。拍卖会上,最初的价格被标在宛如大钟的一个表盘上。但这表盘上面的数字并不表示时间——它们代表的是价格。人在有节奏地叫喊着价格。这根指针有规律地向较低的价格移动——直到会有一个购买者按下按钮,停止了大钟。第一个这样做的人就竞投到了这件商品。
经济学原理:
1.消费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
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消费者剩余衡量了买者自己感觉到所获得的额外利益。
2.一级价格歧视
一级价格歧视,又称完全价格歧视,就是每一单位产品都有不同的价格,即假定商家知道每一个消费者对任何数量的产品所要支付的最大货币量,并以此决定其价格,所确定的价正好等于对产品的需求价格,因而获得每个消费者的全部消费者剩余。
(菲琳百货大厦与荷兰拍卖会的运行模式类似一级价格歧视,但也有缺陷。一级价格歧视在日常生活中很难实现,但也有商家实行类似的销售模式——例如菲琳百货大厦销售商品时,并不可能知道每一个消费者对某数量商品的最高出价,但其售卖方式与一级价格歧视一样——有侵吞消费者剩余的趋势。而荷兰拍卖会虽然与一级价格歧视一样得到了某商品的最高出价,但其销售的仅为稀有的个别商品,并不是量产品。)
现实例子:一级价格歧视在日常生活中很难实现,因为商家不可能知道每一个消费者对某数量产品所要支付的最大货币量。但我们可以从一些商家的行为中找到类似的销售模式——先调查,后定价。(类似一级价格歧视,也有些类似三级价格歧视)
我曾在新闻中听到过这样一家保健品公司的销售模式。老板将其销售目标定位为有一定存款数量的空巢老人。其推销业务员不会直接向老人兜售商品,而是先伪装成关爱老人协会等慈善组织的有关人员与老人聊天攀谈,甚至派业务员定期携带鸡蛋、酱油等“礼品”看望老人,博取其信任。博取其信任后,业务员会在聊天过程中了解老人的家庭背景与其收入、存款、消费习惯等个人信息,最终通过其个人消费能力对自己的“万能保健品”定价,并通过其独特的推销模式售出商品。这种根据不同老人消费能力对同一商品定价的方式就类似一级价格歧视(倾吞消费者剩余)。
感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其实有很多有趣的经济现象等着我们去探寻。我们学习的许多概念(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一级、二级、三级价格歧视),其实都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体现,毕竟经济学假设都是要基于一定的事实依据的。但是,我们身边却少有人对某个经济类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这又是为什么呢?我想,有以下几个原因可以解释。
第一,经济学原理在我国的普及面不是很广,非经济专业的学生也很少会对经济学的有关书籍展开自己的研究阅读。
第二,大多数人面对市场上的一些经济性问题,习惯用自己的直觉、常识去解决,很少有人有兴趣花时间去深入挖掘问题背后的经济学原理。
第三,有很多经济学模型条件要求过高,很难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一致的现实依据,需要进行类比推理。(如一级价格歧视,现实生活中商家无法知道每一个消费者对某数量的产品所要支付的最高价格)
第四,现实生活中影响经济学理论模型的现实因素有太多。所以,即使是学习了经济学原理的我们,也很难将模型与实际经济问题结合起来。例如我在上文中所讲的“先调查,后定价”的销售模式,除了类似于一级价格歧视外,也有些类似三级价格歧视(对不同的消费群体收取不同的价格)。虽然以我们现在的知识水平去分析现实的经济学问题还有很多不足。但是,我相信在这个不断尝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真正活学活用,找到自己学习经济学的最佳方法!
18金融工程2班 张嘉诚 18210180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