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2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致命的均衡》读后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2 21:37: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致命的均衡》读后感

             17市场营销吴嘉伟





  花了几个小时的时间浅浅地读了一下这本经济悬疑小说,在我看来,书中的主线故事讲述的无非是经济学中“效益最大化”这一个知识点。故事源于院长在一份研究中编造了不符合效益最大化原理的数据,而戈森却通过效益最大化分析出了这些数据漏洞,最后被杀,而斯皮尔曼也通过效益最大化找出了真凶。故事的主干就是这么简单。中间穿插的经济学小故事十分有趣,那些知识点也十分实用。然而,当我从这个“效益最大化”出发来看这个故事时,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觉得无论是戈森的交易,还是院长的谋杀,都未做到效益最大化。首先,戈森作为一个卓越的年轻经济学家,无论是在竞争中选择通过与审评者进行交流来获取支持,还是失败后用威胁手段来获得任聘,这些方式都风险极大。这份任聘对于一个优秀的年轻学者来说并不是过分重要,而发现数据漏洞而又不发布的行为无疑是对学术研究的不负责任。二者权衡相加,不难发现,在处理这件事情的方法上,戈森未能很好的做到效益最大化。同样的,院长的一连串谋杀也未能很好的做到效益最大化。如果说有一天,我们不得不通过杀人的方式来解决某件事情,那么我们所获取到的利益必须是远远高于我们被抓的风险的。然而,院长在担心暴露以后,丧心病狂地连杀三人,却又未能很好地保护自己,最后仍旧暴露自杀。从结局来看,他的谋杀很蠢,当然,他的数据错误本就是因为未能注意到效益最大化导致的,我们也不能苛求他在之后的事件中能在权衡后再做出判断。

  效益最大化往往伴随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即使没有学过经济学,我们也会进行一些效益比较,做某件事的收益与其风险是否对等,这是最简单的理解。如果从理性人角度出发,效益最大化会让我们做的每件事都正确。然而,我们不是理性人,我们都会被很多其他因素牵制,就像是书中戈森与院长为了荣誉而做出了不太好的决定一样,我们很难做到每一件事都通过效益最大化来做出决定。不过,如果我们在做出每一个决定之前,都能考虑一下收益与风险的关系,那些决定或许不会偏离标准答案太多。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收藏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经济学原理-温州大学商学院

GMT+8, 2024-6-11 19:55 , Processed in 0.187721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