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0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致命的均衡》读后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2 20:47: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Sayo 于 2018-1-31 19:02 编辑

                       蔡玛霖      17国贸专升本     17230121101
  《致命的均衡》读后感
《致命的均衡》,第一遍看得很仓促,过后的印象就是亨利·斯皮尔曼教授利用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侦破了案件。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意味着贵重物品的价格差异应该比廉价物品的价格差异小,因为在选购时间相同的情况下,贵重物品可以为消费者节省更多的钱。戈森和斯皮尔曼教授都发现了这一点,而凶手却没有认识到。只不过,当戈森发现的时候,凶手谋杀了戈森;而当斯皮尔曼教授发现时,凶手选择了自杀。在作者看来,杀人与自杀也算是一种均衡吧,《致命的均衡》由此得名。
   第二遍阅读加深了我对经济人假设的理解。经济学家通过假设构建理论,再通过检验来发展理论,而检验的标准则是实用性。“‘实用性’,当然是指这些理论能够很好地预测结果,或者是对实践有一定的暗示作用。”经济人无疑是经济学最基本的假设,在经济人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是单纯的计算者,他们时刻计算着成本与收益,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
   《致命的均衡》在故事情节发展的同时,也随着亨利·斯皮尔曼教授介绍了很多生活中的经济学。例如菲尔大厦地下商场竭力索取消费者剩余的方法,令人叫绝。在菲尔大厦的地下商场,商品都是打折出售的,价格的变化趋势和大小可以预测到。商品的价格每周下降25%,四周后没有卖出的商品就捐助给慈善机构。通过这种与众不同的价格体系,菲林大厦的管理者完全得到了消费者剩余。我怎么从没发现过身边有这么一家商店?如果有,我也同样会向这样一家商店投降的。还有,为什么小小的邮票价格会那么高?因为限量的邮票价值取决于收藏者的主观判断,跟成本无关。此外,斯皮尔曼教授还告诉我们,广告不会提高产品价格,相反会降低价格,因为广告扩大了消费者的选择范围,增加了竞争的激烈性。书中提到的生活经济学例子还有很多,特别是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解释饮料自动售货机与报纸自动售货机的区别,尤为引人入胜。
    不过,阅读完以后我觉得最大的收获在于本书的生活理念。斯皮尔曼教授宁愿买一把削皮刀给妻子而不是一对手镯,因为亚当·斯密给经济学家制定了浪漫的标准,他说:“我只爱我的书本。”锋利的削皮刀可以省下许多时间,这些时间可以做更多浪漫的事情,不过我猜对于经济学家来说,没有什么事比阅读更浪漫了。对我们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面对四个同事的离去,斯皮尔曼教授感受到生命的脆弱。生命的边际效用正快速地增加。因此他放下手头的工作,选择回家和家人团圆。我想这也是作者最想表达的主旨之一:珍惜亲友,热爱生活。
  同时经济学家假定人是高度有理性的,做事情时会追求实现效用最大化,这可以看成是经济学家的一种虚构,并不表明经济学家是在阐述一种他认为和实际相吻合的人性观点。但为经济学家们必须这么来假定和虚构,为什么呢?因为理性人或者说效用最大化的假设是最强有力的归纳和概括,其预测的实用性已经一而再、再而三地被证明了。张五常讲的最痛快,你将一张100元的人民币放在街上,1小时后你看看是不是还在那里,据此你就可以知道经济学的假设是否正确,社会制度是应该按经济学的假设来设计,还是相反。
不要以为基于不切实际的假定所构想的理论就不能预测未来、指导实践。事实上,物理学家设想了完全的真空以及无摩擦的飞机,结果却改进了飞机的性能。经济学家假定人是理性的,追求效用最大化,同样可以此为基础来构造理论,并用于指导实践。这应该是作者想要表达的第二种思想:人类社会的市场经济制度正是建立于这一基本假设之上,而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戏剧性竞赛的结果印证了市场制度是多么地重要。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收藏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经济学原理-温州大学商学院

GMT+8, 2024-6-11 13:07 , Processed in 0.148212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