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18-4-2 01:02:49

价格双轨制

延伸阅读价格双轨制价格双轨制指的是1985年到1994年期间中国所进行的价格体制改革所采取的体格制度。这一制度这一思路最初是在莫干山会议上由一帮青年经济学家提出来的,后来政府采纳,经过修改、补充与完善之后,推出的正式的改革计划。虽然公认价格双轨制是在1984年的莫干山会议上提出来的,但到底是谁提出的却是一桩公案,现在很多人认为是自己提出来的,但彼此又不互认同,吵了很长时间也没定论。在双轨制的发明人中,有两个人是比较有名的,一个是华生,再一个就是张维迎。莫干山是浙江的一座风景如画的名山,84年在此召开了一个全国青年经济学者的会议,参加会的有政府部门和高校的年轻学者,在会议上讨论价格改革的问题的时候,开始时提出了两种方案,一是政府部门的代表提出了一个调的方案,其实上还是由政府来管理价格,由政府对价格进行调整。另一个是由张维迎提出的,叫放的方案,也就是全面放开价格,当然这个放开并不是一步到位,而是逐步放开,比如先允许价格浮动20%,然后再浮动40%,然后再提高浮动比例走到完全放开。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最后,由华生等人提出了第三种方案,调放结合的方案。就是现在的计划价格先不动,然后另外建立一个完全放开的市场,价格自由变化,由供给决定,然后再不断调整计划价格,使这两种价格不断接近,最后达到并轨,实现价格的统一。这就是人们后来讲的价格双轨制的最初版本。其实,说起双轨制,虽然华生张维迎们为发明权争得不可开交,但在中国并不是新鲜事,而是我们一直在实行的价格制度。只不过原来是在消费品上实行,后来华生张维迎们把这一制度移植到了工业生产资料上而已。双轨制的方案提出之后,马上引起了大家的兴趣,这一方案集调和放两种方案的长处而又克服了两方面的不足。通过这种过渡形式最终可以实现价格的完全市场化。所以可以说,价格双轨制是当时人们所能找到的唯一一种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价格改革方案。最后这一方案上报到国家有关部门(计委),经过政府有关部门的研究、补充和完善,最后形成价格双轨制的改革方案,从85年开始实施。要说清价格双轨制,我们要先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模式说起。当时中国改革有两条道可以走,一个是激进式改革,一个是渐进式改革。激进式的就是后来苏联搞的那处休克疗法,把所有的经济制度推倒重来,我们没有选择这种方法,我们选的是渐进式改革的方法。什么叫渐进式改革呢?这又叫增量改革,即在不动原来的制度的情况下,先建立起新的制度来,然后不断的用新制度去代替旧制度,此消彼长,最后完全用新制度取代旧制度。这种方法是不断增加新制度的比重,所以叫增量改革。打个比方,我们改革旧制度就像要翻盖一座老房子。激进式呢,就是先把老房子完全拆掉,然后重打锣鼓另开张,在原来的地基上建一所全新的房子,苏联就是这么整的。渐进式呢,就是选不动老房子,先在旁边建一间新房,把一间老房子里的东西搬出来,然后把这间老房子拆掉,建成新的,然后再搬空一间老房子,再拆掉这间老房子建新的。这是两种不同的思路,中国选择的是后者。当时中国实行的还是计划经济,所有商品都是国家定价,商品价格都非常低,由于价格低,企业没有生产积极性,所以产量也很低,中国经济处于全面的短缺状态之中,什么东西都紧缺,什么东西都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所以当时课本上讲的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就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其实这种短缺并不是中国自己的问题,而是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面临的问题,当时匈牙利有个著名的经济学家叫科尔内,写了一本书叫《短缺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的本质是过剩,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短缺,这本书当年在中国特别流行。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就在改价格,价格是市场行动的重要指标,是配置资源的主要动力。而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价格是人为制定的,完全不能反映市场上供给需求的状况,不改价格其他所有的改革都没办法改下去。因此,经济改革一开始,如何改价格制度就成为了最重要、最关键的内容了。价格双轨制一经实行就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由于方案规定国营企业国家计划内的产品仍然按国家计划价格出售,只有超过计划的产品产量才能按市场价格出售,当时这种市场价格叫做议价,可以商议的价格。同时国营企业也进行了其他方面的改革,比如可以发奖金了,所以国营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产品产量开始增加。另外,更加受益的是大量的非国营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在计划经济体系下,乡镇企业是不可能列入国家计划的,其所需的原材料也不可能得到,现在可以通过议价购买了,虽然价格很高。由于国营企业增加产量,以及大量的非国营企业的发展,中国的市场活跃了起来,产品开始丰富,花色品种开始增加,改革开放的效果显现出来了。但是,价格双轨制也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同一个商品具有两个不同的价格,中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利益,如果能够平价(计划价格)买进再议价卖出则可以得到巨额利润,有利润必然就有人去追求这个利润,于是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平(价)转议(价)、议转平的不法行为,并因此产生了一个新的行业,叫“倒爷”,专门以获得计划内的平价物资,然后倒手以议价卖给乡镇企业等需求者的人。平价计划物资并不是谁都可以得到的,要经过有关部门的审批,那些审批的官员拥有非常大的权力,一个签字就可以批给你大量的平价物资,而这些平价物资就意味着巨额的财富。于是就有很多人来找这些审批的官员进行寻租,这种行为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官倒”。由于官倒现象比较严重,社会上存在着很大的意见,以至于在人大会议中也有人提出来了。在这种情况下,1988年,中央做出了一个决策,认为在价格改革问题上长痛不如短痛,想在较短的时间内放开价格,进行并轨,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完成价格体制的改革。当时叫做“价格闯关”,准备闯一把,闯过去就成功了,闯不过去再退回来。于是88年开始了价格闯关,但刚刚开始就出现了很大的问题,这就是抢购风。老百姓疯了似的闯进商场,见东西就买,把商场都搬空了。也难怪大家疯狂,当时价格一放开物价就开始飞涨,甚至有的商品一天一个价。当年公布的CPI是20%多,但大家都有感觉,公布的数字往往远远低于人们的感觉的,人们不知道手里的钱明天还值多少钱,所以不敢把钱留在手中,换成商品才踏实。89年春节的时候姜昆说了段相声讽刺这种抢购风,但真实的抢购风比相声说的要严重得多。结果是:价格闯关三个月就失败了。只好又退了回去,恢复了价格的双轨制。1992年,小平南巡讲话,中国又掀起了新一轮的改革浪潮。同年开始了第二次价格闯关,虽然又一次引发了物价大幅度上涨,但这次坚持下来了,到94年终于实现了价格并轨,价格双轨制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价格双轨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官倒等腐败现象,这实际上是改革过程中不得不付出的代价,这实际上是不可避免的,不仅是这个制度设计本身不可避免,更重要的是在价格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我们可以这样来看,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整个经济结构、包括价格结构已经完全背离了正常状态,经济发展受到极大影响,更由于十年浩劫,国民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从这样的状态改革到经济正常运行的状态必然会带来一定的损失。既然损失是不可避免的,那么问题就在于如何使损失更小。与其他类型的改革方案相比,双轨制无疑是最小的。如果直接放开价格,不仅是经济上会遭受巨大损失,比如当时的国营企业可能迅速崩溃,并且更加严重的是带来社会损失,也就是社会动荡,在这一点上1980年的波兰已经有了前车之鉴,中央是不可能会选择的,并且中国在1988年双轨制实行几年后进行了一次尝试结果以失败告终。如果采取政府调控价格,那么实际上还是由政府来定价,还是属于计划价格,这样做的结果是会使价格体系进一步扭曲,会使经济造成更大损失并且还必须继续面临价格市场化的问题。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价格双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