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温州大学精品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819|回复: 137

293个有趣的经济学效应和经济学现象

[复制链接]

807

主题

1201

帖子

403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035
发表于 2016-11-10 11:45: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hasengeour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074619/answer/11051330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经济现象之一:赶上邻居琼斯(keeping up with Joneses):一个人的快乐与自己拥有财富并不大,但与自己比别人拥有多少财富关系很大。
经济现象之二:寒蝉效应(chilling effect):当一个决议某些人反对时,而大多数人觉得无所谓或碍于某些人的权威时或此决议于己无关轻重,那么社会将无效率。如刘少奇的被打倒。
经济现象之三:庞兹骗局(Ponzi scheme):意大利人庞兹到新大陆美国“淘金”,他通过不断集资并许诺投资者高回报。其实是通过后加入者的资金来付给先加入者回报。这种高回报加上庞兹的抽成减去集得资金的收益必定无法维持,如同空中玄梯一般。现代版的是前纽约证交所主席鲁道夫
经济现象之四:赢者的诅咒(the curse of winner):中标者以高于标的真实价格而中标,而这中间的差价无任何生产或服务活动,这是西方经济学所掩盖的!
经济现象之五:民主困境(democratic delimma):当大多数人同意而少数人轻微反对,则方案通过;而这少数人强烈反对时,则方案重审。然而美国政府从俄国人手中购买阿拉斯加却驳斥了这一切。因此政府的权力范围应该有多大成为争论焦点,对有无普遍适用的民主制度也成为经济学的热衷话题。
经济现象之六:马赫卢普夫人衣橱理论(Mrs.Machlup's wardrobe):马赫卢普注意到一些货币当局热衷于增加其所管理的货币储备以应对资本外流和用于进口从而维持金融稳定。他把货币当局这种追求货币储备最大化的行为,比喻为他太太对衣橱中更多新衣服的追求。
经济现象之七:荷兰病(the Dutch disease):荷兰[北欧小国]因发现石油和天然气导致贸易顺差,荷兰盾升值,制造业出口受损;劳动力资源流向能源部门进一步使制造业劳动成本推高。能源部门的收入增加使服务业等不可国际贸易产品受益,而对制造业的需求却因本币升值转而购买国外制造产品。
经济现象之八:中等收入陷阱(the middle income trap):当一国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后,经济进入停滞或衰退。其表现为: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民主乱象、贫富分化、腐败多发、过度城市化、社会公共服务短 缺、就业困难、社会动荡、信仰缺失、金融体系脆弱。这也是中国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原因。
经济现象之九:斯蒂格利茨怪圈(Stiglitz cycle):像金砖四国这样的新兴国家依靠制造业、自然资源等获得巨额的国际贸易顺差或者吸引了巨额外资,从而获得了巨额外汇储备。但是这时候这些新兴国家不得不通过购买发达国家国债等将资金回流给发达国家以维持自身国家币值的“低估”。
经济现象之十:价格剪刀差(price scissors):在经济体系中,工业产品价格高于价值,农业产品价格低于价值,由此出现通过牺牲农业的利益来支持一个国家的工业化的现象。此概念最初由斯大林提出。新中国工业化的实现也得益于此。国贸中,发达国家也利用剪刀差压低初级原料价格,提高工业制成品的价格。
经济现象之十一:人口红利(demographic dividend):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红利”在很多情况下和“债务”是相对应的,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经济将进入老龄化阶段。
经济现象之十二:产官学结合(the combination of industry, official and university) :“产”是指产业界、企业,“官”是指政府,“学”是指学术界,包括大学与科研机构等。日本政府及学者专家与企业通力合作,实行产官学三结合的体制,是日本战后经济起飞的重要经验。
经济现象之十三:文牍主义(red tape):原本作为管理手段的文牍案卷掩饰、遮蔽工作目的本身,惟烦琐、因循的程式化、形式文书、表格为上,不务实际、不求实效的管理作风。像本可一步传达到位的文件却经层层传递亦属文牍主义。
经济现象之十四:特里芬难题(Triffin delimma):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美元作为唯一国际货币要保持贸易顺差以维持各国信心;但是美元同时作为世界流通货币必须保持贸易逆差以输出美元。于是就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经济现象之十五:华盛顿共识(Washington consensus):世界银行、IMF和美国政府制定的一系列关于利率、外贸、汇率和外资等的全面自由化,解除政府对产业、工资和金融方面的管制,实行全面的国企私有化和市场化。在这套政策运用到俄罗斯、东欧和南美等国家的转型和改革时确失败了。

经济现象之十六:后华盛顿共识(post Washington consensus):强调制度因素,认为发展不仅是经济增长,而且是社会的全面改造,包括关注贫困、收入分配、环境可持续性等问题, 它还从信息不对称出发,指出市场力量不能完全自动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承认政府的积极作用。
经济现象之十七:欧洲价值观(European values):基于欧洲传统的社会民主主义价值理念,在强调经济增长的同时,倡导人权、环保、社会保障和公平分配。欧洲价值观在北欧如挪威、瑞典和芬兰得到了成功贯彻。
经济现象之十八:亚洲价值观(Asian values):这种具有威权主义色彩的官方意识形态以家庭伦理和集体伦理为基础,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以个人纪律与社会稳定为辅助,以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为中心,并在实践中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东亚奇迹因为官商勾结、法治缺失、金融脆弱而最终破灭。
经济现象之十九:北京共识(Beijing consensus):中国正在发生的事情的核心概念 ——创新、不对称性、注重平等、 探索有关公民地位的新思想。北京共识具有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实验,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利益以及循序渐进 、积聚能量和具有不对称力量的工具等特点。它对发达国家的华盛顿共识构成了挑战。
经济现象之二十:苏联模式(Soviet model):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它的要害关键则在于树立个人崇拜。它无情践踏了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以长官意志取代民主集中制,形成了自下而上的金字塔式的个人崇拜网,高踞塔顶的则是斯大林、赫鲁晓夫及其后任们。
经济现象之二十一:中国模式(China model):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在中共领导下把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与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走出的一条后发国家的现代化之路。这是一条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实践基础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现代化道路。但中国模式不被中国所承认。
经济现象之二十二:巴黎俱乐部(Pairs club):也称“十国集团” (Group-10) ,成立于1961年11月, 是一个非正式的官方机构,由于其经常在巴黎克莱贝尔大街的马热斯蒂克旅馆聚会,故称巴黎俱乐部。 现由全球最富裕的19个国家组成,专门为负债国和债权国提供债务安排,如债务重组和宽免、甚至债务撤销。
经济现象之二十三:金融恐怖平衡(balance of financial terror):由美国前财政部长萨默斯提出。即若欧洲、亚洲和其他地区的政府为报复和打击美元的国际地位,纷纷抛售美元资产,如美国国债,导致其价格下跌,美元贬值。一旦它们刚抛售,它们手中剩余的资产也会遭受巨大损失。这样形成一损俱损的局面。
经济现象之二十四:圈地运动(enclosure movement):英国在海外殖民扩张时,对本国羊毛的需求扩张致使资产阶级新贵族对公共地和农民的土地进行无偿占领,以开发出来用作农场和牧场,使得农民不得不进城成为雇佣工人,为英国经济发展提供廉价劳动力。不过,从另一角度看,以一种野蛮方式促进了城乡一体化。
经济现象之二十五:蓝色圈地运动(blue enclosure mvement):进入21世纪,因资源紧张,各国纷纷对公海—北冰洋为典型—宣示主权,以获得其深海中的油气资源和矿产资源。中国也要赶快行动啊!
经济现象之二十六:翘尾因素(carryover effects):用于股市或物价上。指上年后期价格的涨跌会影响下年。若上年后半期价格一直上升,下年价格继续保持,则称为正翘尾因素;另则为负翘尾因素。上年调高价格的时间早,则对下年指数的翘尾影响小;而上年调高价格的时间晚,则对下年指数的翘尾影响大。
经济现象之二十七:巴菲特规则(Buffett rule):对超过100万美元的家庭年收入征收至少30%的联邦所得税。年收入达到这一水平的家庭将不能享受抵押贷款利息、或医疗费用和育托费用的税项减免。这项建议由“股神”巴菲特提出,由美国总统奥巴马命名,但至今未实施。
经济现象之二十八:量化宽松(quantitative easing):是一个比较年轻的经济学词汇。最早于2001年用于日本。在2001~2006年间,日本央行在经济衰退和利率本已很低情况下,推出量化宽松,即定期购买日本政府长期债券使名义利率接近于零。近期美国量化宽松很出名。量化宽松是对衰退经济的猛药,也可能是毒药。
经济现象之二十九:卢浮宫协议(Louvre accord):广场协议后美国贸赤字并没有得到逆转,反而美元的贬值重挫投资者的信心,为此在法国卢浮宫达成协议:日本和西德等实施刺激内需计划,美国进一步削减财政赤字;G7国家加强外汇市场“干预协调”,秘密保持美元对日元和马克汇率的5%非正式浮动区。

经济现象之三十:广场协议(Plaza accord):里根政府时期,为应对滞胀[两次石油价格飞涨],采用供给学派的政策,即减税的松财政和紧货币,但却分别造成了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为此,G5在纽约广场饭店达成协议:五国在外汇市场上联合抛售美元使美元贬值,促进美出口,消除双赤字。日德的目的是本币国际化。
经济现象之三十一:微笑曲线(smiling curve):是宏基集团创办人施振荣先生,在1992年为了“再造宏基”提出了有名的“微笑曲线”理论,以作为宏基的策略方向。微笑曲线上游是技术和专利,中游是组装和制造,下游是品牌和服务。上游和下游为获利高位,中游为获利低位。
经济现象之三十二:浮士德式交易(Faustian bargain):它是一种心理瘴碍。主要内容是,一个人对一种看似最有价值的物质的盲目崇拜太大 ,从而使他失去了理解人生中其他有价值东西或精神的理由和机会。这种症状,会使他永远沉浸在理念与结果的落差中,从而使他进行着贬低他人的行为。
经济现象之三十三:协同效应(synergy effect):就是“1+1>2”的效应。协同效应可分外部和内部协同,外部协同是指企业间由于相互协作共享业务行为和特定资源,因而将比作为一个单独运作的企业取得更高的赢利;内部协同则指企业生产,营销,管理的不同环节,不同方面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产生的整体效应。
经济现象之三十四:巴山轮会议(Bashan wheel meeting):1985年中外经济学者(如托宾、科尔奈、林重庚、小林实、薛暮桥、吴敬链等)在从重庆出发到武汉的巴山轮上召开一次关于中国应该怎么认识和管理正在经历着通货膨胀的宏观经济的失衡现象。这次会议是中国宏观经济认识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经济现象之三十五:韩国折价(South Korea discount):这个词为专业投资者所用,他们认为由于朝鲜对韩国构成风险,因此韩国的资产价值要相应地打一个折扣。
经济现象之三十六:肯定列表制度(positive list system) 是日本为加强食品中农业化学品(包括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 残留管理而制定的一项新制度。即食品中农业化学品含量不得超过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对于未制订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的农业化学品,其在食品中的含量不得超过“一律标准”,即0.01mg/公斤。
经济现象之三十七:第三意大利模式(the third Italian mode):20世纪70年代末,意大利的东北部到中部一带的地区在欧洲国家经济衰退的情况下获得快速的产业增长。其典型特征就是存在专业化的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企业集群,大量的中小企业发展了高效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典型行业有纺织、制鞋、家具制造等。
经济现象之三十八:城市首位律(law of primate city):1939年,杰斐逊提出了城市首位律,作为对国家城市规模分布规律的概括,即一个国家的“首位城市”总要比这个国家的第二位城市大得异乎寻常。不仅如此,首位城市还体现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智能和情感,在国家中发挥异常突出的影响。
经济现象之三十九:丁伯根原则(Tinbergen rule):196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在《经济政策:原理与设计》(1962)一书中提出:实现N个独立的政策目标,至少需要N个有效的政策工具。这一观点被称为“丁伯根原则”。
经济现象之四十:特尔斐法(Delphi method):用书面形式广泛征询专家意见以预测某项专题或项目未来发展的方法,又称专家调查法。特尔斐是希腊阿波罗神殿所在地,太阳神阿波罗常在此宣布神谕,因此特尔斐有聪慧之意。20世纪60年代,兰德公司的赫尔默和达尔基在意见表决和汇总评述中首先提出这个方法。
经济现象之四十一:SWOT分析(SWOT analysis):也称态势分析法。来自于麦肯锡咨询公司的SWOT分析法就是确认企业所面临的优势(Strength)与劣势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与威胁(Threats),并据此确定企业的战略定位,最大程度地利用内部优势和机会,使企业劣势与威胁降低到最低程度。
经济现象之四十二:清迈协议(Chiang Mai initiative):亚洲金融危机后,东亚国家认识到,任何国家很难独自防止危机的蔓延。2000年5月,“10+3”财长在泰国清迈共同签署了建立区域性货币互换网络的协议,即《清迈协议》:首先,扩大东盟互换协议的数量与金额;其次,建立中日韩与东盟国家的双边互换协议。

经济现象之四十三:技术外溢(technology spillover):指一种产品线上发生的技术革新能够被其他产品线利用。这种外溢效果可以发生在企业内部、行业内部,也可以发生在国家内部或国家之间。企业越是能够抑制这种外溢并使其独家利用,则这项技术革新越具有专用性,企业从中获得的经济收益越大。
经济现象之四十四:霸权安定论(hegemonic stability theory):由美国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首创,吉尔平等人发展。它认为:一国在国际政治经济地位决定对外经济政策。当国际体系中具有超群的军事、政治和经济力量的某一突出国家出现时,它必然要求并试图建立开放的国际贸易体制,并通过制裁等手段来执行规则。
经济现象之四十五:普雷维什—辛格命题(Prebisch Singer hypothesis):普雷维什一辛格命题分析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贸易条件长期恶化的原因及后果的理论。原因:技术进步对各国效应不同,制成品的市场结构较初级产品更具垄断性和需求增长幅度不同。由此他们主张发展中国家实行贸易保护政策和进口替代政策。
经济现象之四十六:新加坡议题(Singapore issues):其主要内容包括投资、竞争政策、政府采购透明度和贸易便利化,最早在1996年世贸组织于新加坡召开的第一次部长级会议上提出。但新加坡议题最终遭放逐。
经济现象之四十七:金融脱媒(financial disintermediation):指资金供给绕开商业银行这个媒介体系,直接输送到需求方和融资者手里,造成资金的体外循环。此概念始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也称非中介化。金融脱媒迫使中国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和更多地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同时国家对货币政策管理也更难。
经济现象之四十八:螃蟹效应(crab bucket syndrome):当把螃蟹放到不高的水池里时,单个螃蟹可能凭着自己的本事爬出来,但是如果好几个螃蟹,它们就会叠罗汉,这时底下的那个就不干了,拼命爬出来,并且开始拉上面螃蟹的腿,结果谁也爬不高。螃蟹文化的存在对企业的激励机制构成了挑战。
经济现象之四十九:钓鱼投资(fished investment):指地方政府、国营企业通过夸大经济投资,低报投资额,千方百计向上级政府申请项目。一旦批准,国家就会从贷款、实物各方面予以保证。但由于低报投资额,致使实际投资额不足,项目无法完成,上级不得不追加投资,否则损失将会更大。
经济现象之五十:格雷欣法则(Gresham's law):400年前,英国经济学家格雷欣发现一个有趣现象,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名义价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较高的货币,即良币必然退出流通—它们被收藏、熔化或被输出国外;实际价值较低的货币,即劣币充斥市场。该法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劣币驱逐良币规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07

主题

1201

帖子

403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035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0 11:45:56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济现象之五十一:李约瑟之谜(the Needham puzzle):首次提出在二战时贵州湄潭的浙大分校,后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其内容是:中国为什么在公元14世纪前能够在实用科学和技术方面走在世界前列,而这之后却远远落后于西方。
经济现象之五十二:马尔萨斯陷阱( the Malthusian trap):战争、饥荒都是促使人口下降到与生存资料生产水平相适应的道路。他在《人口论》中提出:食物增加速度呈算术级数(2,4,6,8,10),人口增加速度呈几何级数(2,4,8,16,32)。如果人口的成长率高于食物的成长率,则称之为马尔萨斯陷阱。
经济现象之五十三:蘑菇定律(mushroom law):指初入世者常常会被置于阴暗的角落,不受重视或打杂跑腿,就象蘑菇培育一样还要被浇上大粪,接受各种无端的批评、指责、代人受过,得不到必要的指导和提携,处于自生自灭过程中。但也只有这样,人才能发展。此概念最初是由国外一批年轻程序员总结出来的。
经济现象之五十四:洛美协定(Lome convention):全称是《欧洲经济共同的体——非洲、加勒比和
http://link.zhihu.com/?target=ht ... 0979901/qzonesoso:-|^|-:isfromic=1&businesstype=7&finger=-1&entry=23&search=%E5%A4%AA%E5%B9%B3%E6%B4%8B&sid=JetELrHoYEZq9QYNOwOf3z7ub4sVWNVv381636bd0201%3D%3D[/url]
(国家)洛美协定》。它在当前的南北关系中,是最大的经济贸易集团。该协议规定欧共体对来自这些发展中国家的全部工业品和94%的农产品免征进口关税,而欧共体向这些国家出口的产品则不享受这些待遇。
经济现象之五十五:干中学效应(learning by doing):顾名思义,就是一边干一边学, 即在工作或生产的过程中,通过对经验的积累总结,乃至创新,达到更高的效率。 此概念由阿罗1962年在著名的《干中学的经济含义》中提出。
经济现象之五十六: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心理、教育、金融以及科学等领域。其名字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马太效应与平衡之道相悖,与二八定律有类似之处。
经济现象之五十七:地毯标志基金会(rugmark foundation):成立于1994年,类似于公平劳动协会的企业社会责任组织。工作职责主要是保护南亚(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的童工。基金会和上述三国达成协议:凡是同意以下三个条件(不雇用童工、每台织布机登记、任何时候未经通知的检查),就可获得基金的认证。
经济现象之五十八:沃尔克规则(Volcker rule):由奥巴马在2010年1月公布,经经济复苏顾问委员会主席沃尔克(美联储前主席)提出,内容以禁止银行业自营交易为主,将自营交易与商业银行业务分离,即禁止银行利用参加联邦存款保险的存款,进行自营交易、投资对冲基金或私募基金。
经济效应之五十九:保龄球效应(bowling effect):两名保龄球教练分别训练各自的队员。他们的队员都是一球打倒了7只瓶。教练甲对自己的队员说:"很好!打倒了7只。"他的队员听了教练的赞扬很受鼓舞,心里想,下次一定再加把劲,把剩下的3只也打倒。教练乙则对他的队员说:"怎么搞的!还有3只没打倒。"
经济现象之六十:小公司效应(small firm effect):指小盘股比大盘股收益率高。Banz、Reimganum和Siegl等(1981)发现公司规模最小的普通股票平均收益率要比根据CAPM模型预测的理论收益率高,且小公司效应大部分集中在1月份。由于公司规模和1月份的到来是市场已知信息,这一现象明显地违反了有效市场假设。
经济现象之六十一:虹吸效应(siphonic effect):指奥运主办城市强大的吸引力会将别的地方的投资吸引过来,从而减缓这些地区的发展。目前,我国正在积极致力于西部大开发,投资刚开始向西部倾斜,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国家一下投巨资2800亿元,等于又来了一个东部大开发。
经济现象之六十二:马歇尔两难(Marshall dilemma):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提出:大型机器设备的运用必然带来规模扩大,进而带来单位产品的成本降低;但规模经济造就的生产集中又极易造成垄断,垄断会使经济丧失竞争活力。他认为,规模经济和垄断是难以分割的,社会只能在规模经济和垄断中选择其一。
经济现象之六十三:口红指数(lipstick index):由雅诗兰黛前总裁兰黛提出。他发现口红的销量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衰退期和911恐怖袭击事件中,逆势热销。这说明:越是经济不好,人们越需要购买廉价的消费物让自己活得开心。其意指在经济萧条的时候,女人无钱买其他昂贵的护肤品,但口红总还买得起。但此指数尚经考验。
经济现象之六十四:日全食经济圈(the visible economic circle of total solar eclipse):国际天文学界有个颇为有趣的现象,称为“日全食经济圈”,其大致的含义是每次有幸被日全食光顾的地方,在发生的前半年甚至一年里,旅游收入都会有持续而惊人的增长。
经济现象之六十五:床垫指数(mattress index):当经济繁荣时,人们心情愉悦,房事频繁,床垫消耗大,导致人们更换床垫的速度加快,床垫销售旺盛。当经济萧条时,人们诸事不顺,贫贱夫妻百事哀,牛衣对泣,心思不在床上,床垫销量直线下滑。因此床垫能很好地反映经济景气程度。
经济现象之六十六:行走速度指数(walking speed index):市民步行速度可以作为一个经济指标,这可能是认同度最高的一个非学院派经济指标了。在没有机械和畜力的原始时代,人的行走速度指标几乎和现在社会的国民经济景气指数一样重要。而现在市民步行速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现象之六十七:高山战略(mountain strategy):任何一个行业充分竞争后,都会形成高山、平地、洼地的市场格局。就像体育比赛的荣耀集中在冠军身上,市场的荣耀也会集中在占据高山位置的第一名身上。一个品牌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占据市场的高山位置,做品牌的高山,不做品牌的洼地,这是成功的法则。
经济现象之六十八:裙摆指数(hemline index):又叫做“牛市与裸露的大腿”,由美国人考伯雷提出。长期内,女性裙摆越长,股市就越低迷;相反,女性的裙子越短,股市就越高涨。 这个理论把股市描述得有点像个流氓, 不过说真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对应关系还真似乎存在。
经济现象之六十九:七七定律(the seven seven law):70%的并购没有实现期望的商业价值,而其中70%失败于并购后的文化整合。跨国并购,看上去很美,但文化的差异,却是最大的阻隔。文化差异越大,失败的可能性越高。
经济现象之七十:凡勃伦效应( Veblen effect):指商品价格定得越高,越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最初由美国制度经济学家凡勃伦提出。由于消费者可能是想要通过使用价格高昂、优质的产品来引人注目,具有一定的炫耀性,因而这种现象又被称为“炫耀性消费”。它与吉芬商品一道组成反需求曲线阵营。
经济现象之七十一:弼马温效应(bimawen effect):两千多年前,我国一些养马人在马厩中养猴,可以使马站立而不卧倒,这样可以提高马对吸血虫病的抵抗能力。养在马厩中的猴子就是“弼马瘟”。实际上一个经济组织中,也应该配备“弼马瘟”式的人物,以增强员工活力,避免懈怠,进而增进整个组织的活力。
经济现象之七十二:布利丹效应(Blee Dan effect):14世纪,法国经院哲学家布利丹提出一个寓言故事:一头饥饿的驴站在两捆相同的草料中间,可是它却始终犹豫不决,不知道先吃哪一捆才好,结果活活被饿死了。后来,人们把决策中犹豫不决、难作决定的现象称为布利丹效应,又称布里丹之驴、布里丹选择。
经济现象之七十三:总理房价(prime minister house prices):2012年全国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3月14日回答记者关于房地产市场提问时表示,“合理的房价, 应该是使房价与居民的收入相适应, 房价与投入和合理的利润相匹配。”各地媒体普遍称之为“总理房价”。
经济现象之七十四:库兹涅茨法则(Kuznets law):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的比重逐渐降低,第二、三产业的比重逐渐提升,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增加尤为显著。
经济现象之七十五:飞镖效应(boomerang effect):又称飞去来器效应。指向其他公司转让技术可能会将接受方培养成对手,接受方可能利用受让技术反过来对转让方造成冲击。最初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纳季控什维提出。飞去来器为澳洲土著使用的一种抛出去又会重新回来的武器。
经济现象之七十六:黑天鹅事件(black swan event):指非常难以预测,且不寻常的事件,通常会引起市场连锁负面反应甚至颠覆,黑天鹅事件具有意外性、 产生重大影响、但人的本性促使我们在事后为它的发生编造理由,并且或多或少认为它是可解释和可预测的。最著名的黑天鹅事件是美国长期资本公司的倒闭。
经济现象之七十七:卡尔沃主义(Calvo doctrine):属于国际投资争端解决的一种方法。卡尔沃是一名国际法学家,曾担任阿根廷外长。1868年,他在自己的《国际法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提出:属于一国领域内的外国人同该国国民有同等受到保护的权力,不应要求更大的保护。当受到侵害时,应依赖所在国政府解决。
经济现象之七十八:博傻理论(greater fool theory):简单来说是傻瓜之间的博弈。指市场参与者在明知股票或其它投资/投机产品价格已被高估的情况下还在买入,寄希望于接下来还会有更傻的人以更高的价格接手的市场心理和行为。
经济现象之七十九:比索问题(peso problem):诺贝尔奖得主弗里德曼对墨西哥外汇市场从1954~1976年这段时间中对比索的观察中发现的规律:汇率不仅仅由目前构成外汇市场基础的经济基本面决定,而且取决于人们对于这些基本面未来变动的预期。因而即使使用的汇率模型正确,若预期错误,也会导致错误的汇率。
经济现象之八十:菲波纳奇数列(Fibonacci series):13世纪,菲波纳奇发现一组数:1、1、2、3、5、8…… 菲波纳奇数列与黄金分割率不谋而合: 相邻两个数的比值接近于 0.618;间割两个数的比值接近 0.382;并且任意两个数的比值都是黄金分割率的关联数据。此数列常用于股票价格预测。

经济现象之八十一:盎格鲁—萨克逊模式(Anglo—Saxon model):又称新美国模式,是指80年代里根和撒切尔夫人发动新保守主义革命后发展起来的经济模式。该模式税赋水平较低,企业投资主要通过金融市场,企业领导为股东,体现了新保守主义所倡导放弃管制、削弱国家作用的“国家最小化,市场最大化”原则。
经济现象之八十二:莱茵模式(Rhine model):指莱茵河流经的国家,即瑞士、德国、荷兰,也包括斯堪的纳维亚国家所奉行的经济模式。欧元区的国家属于这个模式。该模式税赋较高,企业投资主要通过银行贷款,企业领导为合作管理制。莱茵模式是社会民主主义思潮的产物,德国奉行的社会市场经济是其典型。
经济现象之八十三:格林斯潘期权(Greenspan's put):在格林斯潘担任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的主席时,一旦资本市场出现危机,美国联邦储备银行通常会下调联邦基金利率以救市。这种预期被资本市场形象地称为格林斯潘期权。
经济现象之八十四:谢林定理(Schellimg theory):1960年,谢林(因研究博弈论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指出,主动地约束自我的随意性和自主性,会改变别人的预期和行为,反而能够增加自我的主动性。这和中国古代“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想法是一样的。
经济现象之八十五:丁蟹效应(Ting Hai effect):又称秋官效应。指凡当郑少秋主演的电视剧播出后,股票市场便会突然急剧下跌。在《大时代》中,由郑少秋饰的丁蟹,经常在熊市中借抛空恒指期货而获取暴利,正好当时香港股市暴跌, 股民损失惨重,因此有了该词。法国里昂信贷曾对此作过专门研究。
经济现象之八十六:睡衣经济(pajamas economy):本世纪经济学的一项重大发现就是,睡衣指数和经济景气的关联性。睡衣是人的内装修,经济高歌猛进,人们内外兼修,睡衣销量一路上 升;睡衣销量下降,则意味着经济也在萎缩。所以,以睡衣指数预示经济兴衰甚至比房地产指数更为灵验。
经济现象之八十七:比基尼效应(bikini effect):市场学博士生Bram Van den Bergh认为,男人在看到比基尼女郎等之后,由于对性的渴求充塞脑袋,会降低耐性,产生一种需要实时被满足的消费欲望—这欲望不一定有关于性,而可能只是有冲动去喝一大杯汽水,或买一些东西之类,借此得到补偿性的满足和安慰。
经济现象之八十八:圣地亚哥共识(Santiago consensus):指必须减少经济改革的社会成本,使每一个人都能从改革中受益;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和卫生事业;不应该降低国家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健全法制,实现社会稳定; 提高妇女和少数民族群体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 完善和巩固民主制度。
经济现象之八十九:露华浓规则(Revlon rule):当公司董事会同意被并购且接到收购要约时,并不是立即商议收购价, 而是给潜在收购方合理时间,为公司等待更高收购价,董事会此时由公司捍卫者变为拍卖者。此规则是特拉华州最高法院于1986 年审理露华浓公司与麦克安德鲁斯—福布斯控股公司一案中确立的。
经济现象之九十:59岁现象(59 phenomenon):由于某种权力或者利 益的丧失,引起心里不平衡,产生不安、恐惧等症状,为了摆脱这些症状而采取一些极端的,以损坏他人利益为前提的,为自己牟利的、甚至不合法的行为。 一些国有企业企业家在退休前一反几十年守法努力工作的常态,为自己谋私利,侵吞国有资产。
经济现象之九十一:梁启超问题(Liang qichao problem):梁在《饮冰室文集·祖国航海大家郑和传》中提出,为何哥伦布以后有无数哥伦布,而郑和以后,竟无第二郑和?其原因大概有:一,中国常受西域骚扰,拓疆点往西非东,即为大陆国家非海上民族;二,明清倭寇袭扰,故禁海;三,郑和为宣威而非国民利益。
经济现象之九十二: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指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 (无论是“好”还是“坏”)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道格拉斯·诺思由于用路径依赖理论成功地阐释了经济制度的演进而获得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经济现象之九十三:巴菲特午餐(Buffett lunch):是和股神巴菲特在纽约知名的牛排馆共进午餐的活动。与巴菲特共进午餐的慈善拍卖活动自2000年开始,至今已有十一个年,此项拍卖所得悉数捐给位于旧金山的慈善机构葛莱德基金会,用于帮助当地穷人和无家可归者。巴菲特的第一任妻子苏珊曾在此基金工作。

经济现象之九十四:子长模式(Zi chang code):由财政出资创建平价医院,以政府主导来破解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将医务人员的工资纳入全额财政预算,医院原有的债务被剥离。把所有公立医院的用药进行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医务人员工资比当地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工资高出33%。此模式发生在陕西。
经济现象之九十五:神木模式(Shen mu code):在陕西神木县推出,开创了中国医疗保障制度先河。在神木模式中,政府部分承担了绝大部分的改革成本,医疗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保障性和公益性。其核心实质是用神木县发达的煤炭工业来支撑免费医疗。模式虽难在全国推广,但这种还原医疗的作法却可期。
经济现象之九十六:宝鸡模式(Bao ji code):在陕西宝鸡推出,针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誉为宝鸡模式。其特点为: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财政补助相结合的方式;年满60周岁的老人,只参保不缴费,直接享受政府60元的养老补贴;与城市居民公平对待;实现年龄段全覆盖。
经济现象之九十七:权利穷竭原则(right principle of exhaustion):指知识产权所有人或经其授权的人制造的知识产权产品,在首次投放市场后,权利人即丧失了对它的进一步控制权,权利人的权利被认为用尽了。凡合法取得该知识产权产品的人,均可对该知识产品自由处分,只要不侵犯知识产权人的独占权。
经济现象之九十八:不可避免披露原则(inevitable disclosure doctorine):一种事前救济方式。由于离职雇员掌握了原雇主的商业秘密,若到竞争对手那里工作,将不可避免地使用原雇主的商业秘密。从而,原雇主可以请求法院发布禁令,禁止雇员在一定期限内为对手工作。其起源于1919年柯达与保尔胶卷案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07

主题

1201

帖子

403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035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0 11:46:20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济现象101:劳伦斯魔咒(the Lawrence curse):1999年,德意志银行分析师劳伦斯首度提出摩天大楼指数概念,他发现经济衰退或股市萧条往往都发生在新高楼落成的前后。宽松的政策及对经济乐观的态度,经常会鼓励大型工程的兴建。帝国大厦、双子楼、101大厦及上海环球中心等的落成均与经济危机挂钩。
经济现象102:周末效应(weekend effect):一般指大家会在周五的时候预测周末两天政策面会出现什么变化而做出的买入或卖出股票的举动,这个时候,在周五收盘之前可能会出现比较大的上涨(预期好)或下跌(预期不好)。
经济现象103:阿莱悖论(Allais paradox):1952年,法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莱做了一实验:对100人设一赌局:赌局A:100%的机会得到100万。赌局B:10%得到500万,89%得到100万,1%什么也得不到。结果:绝大多数选择A而非B。即A的期望值(100万)虽小于B的值(139万),但是A的结果确定。
经济现象104: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指一个问题两种在逻辑意义上相似的说法却导致了不同的决策判断。也就是说,当消费者感觉某一价格带来的是“损失”而非“收益”时,他们对价格就越敏感。典型例子:一人掉沟里,你说“我把手给你,你快抓住我!”比“快把手给我,我把你拉上来!”更有效。
经济现象105:龙舌兰效应(tequila effect):龙舌兰是墨西哥的一种酒。指1994年发生在墨西哥的金融危机:墨西哥本身经常项目逆差通过资本流入来弥补,在金融自由化过程中缺乏监管,总统遇刺而导致政治危机。墨西哥作为拉丁美洲地区大国,由此造成传染效应,各国竞相采取本币贬值办法来维持竞争力。
经济现象106:灵猫六国(CIVETS):指哥伦比亚、印尼、越南、埃及、土耳其和南非等新兴潜力市场。灵猫六国概念的提出和热炒,政治上反映了美国等想借以来冲抵金砖四国的影响,美国与金砖四国是政治博弈关系,而与灵猫六国是控制与被控制关系;经济上则表明了美国下一步经济扩张的方向。
经济现象107:贝勃定律(BeiBo law):当人经历强烈的刺激后,之后施予的刺激对他来说也就变得微不足道。贝勃定律在生活中到处可见,比如5毛钱 一分的晚报突然涨了50块钱,那么你会觉得不可思议,无法接受。但是,如果原 本500万的房产也涨了50块,甚至500块,你都会觉得价钱根本没有变化。
经济现象108:一度效应(A degrees Celsius effect):指气温只要有1℃的变化,商品的销量就会随之发生很大改变。比如德国曾统计,夏季气温每上升一度,就会增加230万瓶啤酒的销售量。一度效应为避免商品脱销或滞销提供了决策依据,为商家“趋利避害”节约大量成本。
经济现象109:普利斯效应(Pulis effect):世界银行经济学家普利斯在20年前指出,政府部门的收入与支出均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而增长,但后者增长率高于前者增长率,因而政府预算储蓄会相对减少。对于发展中国家,政府新增税收的边际消费倾向很高,以至于产生了政府税收虽增加,国内储蓄却减少。
经济现象110:卡尔多定律(Kaldor's law):由英国剑桥学派经济学家尼古拉斯·卡尔多1966年在皮尔斯纪念讲座中所表述的三个增长规律:一是GDP增长与制造业产出增长高度正相关;二是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与制造业产出增长高度正相关;三是劳动生产率增长与非制造业部门的就业增长率之间是负相关关系。
经济现象111:坎蒂隆效应(Cantillon effect):指货币量增加导致不同商品价格涨幅不一致,进而货币量的变化对实体经济的不同影响取决于货币介入方式, 以及谁是新增货币持有者。先获得货币的人会推动价格上涨,产生通账,而对后持有者来说,通胀是对他们的掠夺。这样,就完成了收入的一次再分配。
经济现象112:古德哈特效应(Goodhart effect):一项社会指标或经济指标,一旦成为一个用以指引宏观政策制定的既定目标,那么该指标就会丧失其原本具有的信息价值。如我们衡量经济发展这一抽象概念时,我们选择GDP这一具体概念,但地方政府盲目追求GDP而忽略了环境资源等,致使GDP的效用越来越小。
经济现象113:财政悬崖(fisacl cliff):因美国在2012年底、2013年初的一系列法律调整将使美国政府面临财政支出大幅减少、税收收入大幅增加的现象,其后果十分严重,或将导致经济增速放缓,甚至陷入二次衰退,因此被称为财政悬崖。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2012年2月底的国会证词中首先提及该词。
经济现象114:跨栏效应(hurdle effect)
:指某些地区率先获得加速增长超越了经济起飞阶段后,在技术水平、企业规模、产业结构和企业文化等方面取得绝对优势,从而使非发达地区进入市场的难度增大,区域经济发展所受的约束条件硬化,犹如在非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道路上设置了许多小跨栏的现象。
经济现象115:塔西佗陷阱(Tacitus trap):西方政治学的经典理论。普布里乌斯·克奈里乌斯·塔西佗是古 代罗马最伟大的历史学家。塔西佗在谈论执政感受时表示,当政府不受欢迎的时候,好的政策与坏的政策都会同样地得罪人民。这一定律在近年来的社会群体突发事件中有着充分的体现。如躲猫猫事件。
经济现象116:蛙跳模型(leapfrogging model):于1993年由伯利兹、克鲁格曼和齐东提出。其认为领先国在旧技术上有学习效应,旧技术的生产率比新技术初始时高,因此选择沿用旧技术,而后起国因苈动力成本低,会选择新技术,从而在未来取得技术优势。后起国家因此像青蛙跳跃一样超过领先国。
经济现象117:配第-克拉克命题(Petty-Clark hypothesis):配第在17世纪提一个论断: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绝对水平都在不断地提高,但相对水平的变化呈现出工业部门比重小于服务业,农业部门最小。这一论断后来得到克拉克统计经验数据的证实,因此得名。
经济现象118:波士顿矩阵(Boston matrix):由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首创的一种规划企业产品组合的方法。它用市场增长率和市场份额的高低将企业产品分为明星产品(双高)、问题产品(高增长率、低份额)、奶牛产品(低增长率、高份额)和瘦狗产品(双低),并以此确定发展战略。
经济现象119:中国墙(Chinese wall):指投资银行部与销售部或交易人员之间的隔离,以防范敏感消息外泄,从而构成内幕交易。 如一金融机构可能为某一特定证券造市而同时为其客户提供购买该证券的投资建议,此建议可能是不公正的。中国墙采用了长城这一说法,意喻这一隔离要如中国的长城一样坚固。
经济现象120:生鱼片理论(Sashimi theory):一开始就将产品定位一个较高的层次,适用于全新产品、受专利保护的产品、流行产品等。三星电子公司CEO尹钟龙把产品比作日本人爱吃的生鱼片,愈新鲜愈能得好价钱,否则产品就要打折出售了。
经济现象121:凯恩斯集团(Cairns group):由14个农业生产和出口国于1986年在澳大利亚凯恩斯成立,又称碑石组织。长期以来,欧共体与美国对农产品出口实行补贴政策,这种贸易保护主义的做法造成供过于求的混乱状况,使其它没有能力给予补贴的农产品出口国失去竞争能力。
经济现象122:引致退休效应(induced retirement effect):由哈佛大学教授费尔德斯坦提出。指相对于没有受保障的人,受到制度保障的人具有更早退休的激励(更倾向于提前退休),而提前退休会导致预期退休时间的延长,这就需要在退休之前积累更多的储蓄。
经济现象123:瓦格纳法则(Wagner rule):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瓦格纳在总结欧美日的经验数据时提出,国民收入增加时,政府的财政支出将会以更大速度增长。其原归结于政治因素(国家职能的扩展和国家活动范围的扩大)和经济因素(解决外部性的需要、维护市场秩序的需要和收入弹性)。
经济现象124:粘蝇纸效应(fly catching paper effect):通俗地讲就是中央对地方的补助(拨款),常常被地方政府截留,改变其本来的用途。其原因有:地方政府有追求预算最大化的冲动;社会公众不知道中央的拨款数量和用途;老百姓缺乏话语权;财政透明度不高。如中央对陕西三峡库区移民的拨款。
经济现象125:泰勒规则(Taylor rule):由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泰勒于1993年根据美国货币政策的实际经验提出。其描述了短期利率如何针对通胀率和产出变化调整的一个简单准则,即联邦基金利率=通胀率+均衡实际联邦基金利率+1/2通胀缺口+1/2产出缺口。只有在利率完全市场化的国家才有条件采用泰勒规则。
经济现象126:俘虏理论(capture theory):由斯蒂格勒提出的一种管制理论。指一个受到管制的产业部门可通过俘获管制机构而从中受益。这是因为政治上的因素、技术知识迫使管制机构依靠该部门,任命的官员也是从被管制的行业中挑选出来的,以及管制机构需要获得承认并从该行业得到正式的协作。
经济现象127:斯托夫斯基悖论(Scitovsky parodox):如果由分配A转向分配B是一种优化改进,但在改进中利益损失者由于返回A能赢得个人利益(非集体利益)而使他们有可能去阻止优化改进的施行。其原因是改进依赖于其分配方法。
经济现象128:联系效应(linkage effect)
:指某一部门或投资项目与其他部门或项目的联系,分前向和后向联系两种。如钢铁工业部门的前向是汽车工业,后向是煤炭工业。一般来说,初级产品联系效应小,制造业联系效应很大,发展中国家应从制造业部门中联系效应最强的行业发展。
经济现象129:英国病(British disease):始于20世纪20年代,在1967年英镑危机之后趋于激化。其症状有:经济发展缓慢,危机频繁,产业结构陈旧,地方分权主义严重。其原因是英国金融业过于发达,思想保守,固定投资缓慢,劳资关系紧张。撒切尔夫人曾实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以缓和之,但不理想。
经济现象130:汤浅现象(phenomenon of Yuosa):由日本科学史学者汤浅光朝于1962年提出。主要内容:若定义一个国家的科学成果数占全世界比例超过25%就称为科学活动中心,那么现代科学活动中心按以下顺序转移: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各国科学兴盛时间大约为80年。
经济现象131:债务陷阱(debt trap):发展中国家以美元向发达国家借款并以美元还款,一旦发展中国家创汇能力下降或美元利率上升(即美元升值),发展中国家将不足以还本付息,于是不得不继续借款。发展中国家因此陷入债务陷阱,成为发达国家摆布对象。
经济现象132:博尔达计数(Bolda counting):又称偏好次序表决法。指按投票者的偏好顺序, 给数个方案中的每一个打分,分值从1到 M,分数最高为M,最少为1,然后把每 一个方案的所有得分加总,最高得分的方案通过。
经济现象133:神武景气(Kamitake boom):指战后日本在恢复经济基础上,从1955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957年6月,长达30个月的日本经济繁荣时期。神武是日本传说中的第一代天皇,日本报到用他形象描述战后日本出现的第一次经济高潮。在此期间,各经济数据呈两位数增长。
经济现象134:岩户景气(Iwato boom):指日本从1958年6月至1961年12月的又一次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用日本皇室袒神劈开岩户山的典故形象描述之。其特点是日本企业竞相引进欧美发达国家技术。著名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1960)也是这个时期颁布的。
经济现象135:尤里卡计划(EURECA plan):由法国前总统密特朗于1985年提出。它的目标主要是应对美日的激烈竞争,提高欧洲企业的科技竞争能力。尤里卡是欧洲研究协调机构的英文缩写,古希腊语意思为“好啊,有办法啦!”
经济现象136:第三者理论(third party theory):一种马尔萨斯为资产阶级辫护的庸俗经济理论。他认为利润是由商品的出卖价格超过所耗费劳动产生的,是买者让渡给卖者的,依此循环,最后的让渡方为君主、官吏、地主、牧师等这些经济中的第三者们。这种理论抹杀了资产阶级收入的剥削性质。
经济现象137:帕金森定律(Parkinson law):英国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帕金森认为,即使在工作量并未增加甚至减少时,行政机构的规模和人数也有一种自然增长的趋势。这是由于:每个官员都希望增加自己领导的下属,而不希望增加对手;官员们彼此为对方制定工作,即文牍主义,如制造公文轮流传阅等。
经济现象138:噪声交易(noise trade):由Black于1986年就任美金融学会主席全面阐述。指短线投资者为了追求利润,会忽视与基本面,把注意力集中到那些与股票价值无关、但能影响股价使之非理性波动的“噪音”(错误信息)上,此行为会在短期内造成价格扭曲,使理性投资者在短期市场上无作为。
经济现象139:处置效应(disposition effect):指投资者在处置股票时,倾向卖出赚钱的股票、继续持有赔钱的股票,也就是所谓的“出赢保亏”效应。这意味着当投资者处于盈利状态时是风险回避者,锁定收益,而处于亏损状态时是风险偏好者,留住亏损股票还有翻盘可能性。
经济现象140:过度效应(excessive effect):指投资者对于利好消息和利空消息的过度反应会导致选择性认知偏差。当市场持续上涨时,投资者对利好消息过手敏感,而对利空消息麻木;当市场持续下跌时,情况刚好相反,投资者会越来越悲观。
经济现象141:政治无知(political ignorance):在西方民主制度中,每个选民只是无数公民中的一员,他对集体选择结果无足轻重,获得的利益也很少。这造成选民仅通过电视、报纸等手段去投票或者不关心政治;选出来的代理人或政策并不一定代表选民利益;政治资源掌握在一小撮人手中。
经济现象142:弗里德曼-萨维奇假说(Friedman-Savage hypothesis):由两人于1948
年在《含有风险选择的效用分析》中提出。认为人们货币收入在一定水平之下,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在既定水平和更高水平之间是递增的;在更高水平之上,又是递减的。这解释了为什么人们既要避免风险又要追逐风险。
经济现象143:撒切尔主义(Thatcherism):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采取的一系列诸如私有化、去监管化、减税、取消汇率管制、打击工会力量以及颂扬财富创造而非财富分配的旨在医治英国病的经济政策,但效果不佳。撒切尔主义具有新经济自由主义和新保守主义的双重特征,它现在已普遍被世界各国抛弃。
经济现象144:石油七姊妹(oil seven sister):由意大利现代能源工业创始人马太气愤情况下提出来的,它源自希腊神话“列依阿德斯七姊妹”。包括埃克森、美孚、BP、壳牌、雪佛龙、德士古、海湾。现埃克森与美孚合并,德士古被雪佛龙吞并,它们控制着世界石油市场。
经济现象145:贝克计划(Beck plan):1985年9月美国财政部长贝克在汉城召开的IMF和世界银行第40届年会上提出了“美国关于发展中国家持续增长的计划”。主要是通过对债务国新增贷款,将原有债务的期限延长等措施来促进债务国的经济增长,同时要求债务国调整国内政策,但计划收效甚微。
经济现象146:马克西-西尔伯斯通曲线(Maxey-Silberston curve):由两人于1958年在《汽车工业》中提出,研究了汽车生产线的平均费用和产量之间的关系,随着汽车产量增加,成本节约将会逐渐减少。该曲线不仅适用于汽车产业,而且适用其它的工业部门,其经济含义是,大规模生产具有规模节约的特点。
经济现象147:利别尔曼建议(Libermant suggestion):苏联学者利别尔曼于1962年发表《计划·利润·奖金》一文,内容是利润刺激,把国家和企业关系建立在利润分配的基础上,鼓励企业接受计划,给企业一定自主权。围绕建议,苏联讨论了两年,为赫鲁晓夫所接受。随后苏联经济出现了一个很快的增长。
经济现象148:官房主义(cameralism):官房,原指国库或国王的财产。指16-18世纪德国、奥地利的一些财政及行政改革学家和学者,由于观点接近而形成的一个特殊集团,属于重商主义。其基本思想是用政治权利谋求国家的经济统一,增加财政收入和增加国家经济实力。
经济现象149:国力方程(national power equation):1975年,美国学者克莱在《世界权力与评价》一书中提出该方程,又称克莱方程。他认为,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被确认的权力等于物质要素(人口、领土、战略位置、经济能力、核能力和常规军事力量)与精神要素(战略意图、贯彻国家战略意志)的乘积。
经济现象150:最后一小时论(theory of the last hour):18世纪初英国争取10小时工作日的运动中,西尼尔为工厂主所做的拙劣辨护词。他认为,在前10个小时中,工人生产的价值只补偿了原料和工资,最后1个小时才生产了资本家的纯利润。若工作时间改为10个小时,工厂将无利润,企业倒闭,工人失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07

主题

1201

帖子

403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035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0 11:46:45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济现象151:剑桥现象(Cambridge phenomenon):随着高新技术发展,在美国硅谷方式影响下,剑桥大学一部分教师离校在剑桥地区创办一批高科技公司,形成一个高技术区。从此,人们将在名牌大学或著名科研机构附近出现大批高技术公司现象称为剑桥现象。
经济现象152:例外原则(exceptional principle):指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通过授权,将常规性管理工作交给下级处理,而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项,如企业重大政策的制定,人员的任免等事项的决策权和监督权的管理方式。这样有利于高层专注企业发展,调动下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经济现象153:次点操作(time point operation):在涨势中,投资者不在心目中预计的最高点卖出,而是选择次高点卖出;在跌势中,投资者不在预计的最低点买进,而是在次低点买进。最高点、最低点难以预测,只有后来才明确。次点操作可减少投资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一种理性操作方法。
经济现象154:深石原则(deep rock doctrine):美国法院处理母子公司间债权债务关系的一项原则。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债权,在子公司不能支付或宣告破产时不能与其他债权人共同参加分配,或者分配顺序为最后。该原则源于美国法院对泰勒诉标准煤气和电业公司一案的处理。
经济现象155:英国式拍卖(the English auction):最为人们熟知的拍卖方法。初始时卖方公布物品的底价,作为初始价,买方的叫价必须超过当前价格才能被接受,接受后随即成为新的当前价格,当前价格维持给定的时间后,此买方即以当前价格购得物品。亦称增价拍卖。其源自古罗马拍卖宫廷用品,兴盛于英国。
经济现象156: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指当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定量估测时,会将某些特定数值作为起始值,起始值像锚一样制约着估测值,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现象。如在超市货价上,一种新饮料放在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中间更易被消费者接受。
经济现象157:布鲁斯模式(Bruce model):波兰经济学家布鲁斯于1961年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生产关系)决定社会主义经济模式(运行机制),但并不意味着不能有不同的经济模式。经济模式依国家、企业和个人的管制程度分为:军事共产主义、集权模式、分权模式和市场社会主义。邓小平就是由此而进行了改革。
经济现象158:锡克模式(Schick mode):又称计划性市场经济模式,由前捷克斯洛伐克经济学家锡克提出。他认为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的微观平衡应由市场机制来解决,只有宏观经济平衡才应由政府制定有约束力的国民收入分配计划来实现。其原则有客观分配计划;企业独立性;市场完善化。
经济现象159:迁移法则(laws of migration):由英国学者拉文斯坦提出的关于人口迁移的一系列规律。有:人口迁移的数量随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增加而增加,与两地距离成反比;人口迁移呈阶梯形(市区-乡镇-农村);迁移和逆迁移成对出现;迁移中女性居多,经济因素是迁移主因。
经济现象160:危险点条款(peril point clause):在贸易协定中,规定当关税减让到某一确定点以下后,进口国为避免国内产业受到损害,可以停止减让或适当提高关税的条款。这一确定点,即所谓危险点,也就是最低关税率。
经济现象161:近邻贫穷化政策(beggar-my-neighbor-policy):一国通过“奖出限入”以他国为牺牲而改善经济状况的贸易政策。如实行出口补贴和货币贬值以扩大出口,提高关税和限额以减少进口。此政策虽能改善本国经济,但极易引起报复,于己于他均不利,是典型的重商主义。
经济现象162:交钥匙工程(turn key project):指跨国公司为东道国建造工厂或其他工程项目,一旦设计与建造工程完成,包括设备安装、试车及初步操作顺利运转后,即将该工厂或项目所有权和管理权的“钥匙”依合同完整地“交”给对方开始经营。
经济现象163:中枢效应假说(pivot effect hypothesis):一种关于收入政策具有改变菲利普斯曲线的斜率的影响的理论。一般说来,由于收入政策控制着工资增长辛与通胀率,就使得菲利普斯曲线更加平坦。这就意味着,通胀率较小幅度提高会引起较大幅度的失业率下降。
经济现象164:兰格模式(Lange mode):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存在着消费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由于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因而不存在生产资料市场,但中央计划机构可以根据试错法,模拟市场,制定和生产资料的价格,中央计划当局最终能制定出一套使所有产品都相等的均衡价格体系。
经济现象165:林德尔命题(Linder thesis)
:瑞典经济学家林德尔提出,各个国家其人均收入越是接近,它们相互间工业品贸易量越大。因为对外贸易被看作是国内生产与消费的延伸。商品首先是为本国市场生产的,产量一旦增加,就得寻找出口市场。
经济现象166:阀效应(threshold effect):皮科克与怀斯曼于1961年提出,在某种危机或全国性的非常情况(如战争)时期,与过去认为可接受的水平相比,社会成员将乐意支付较高的征税额,而一旦越过了这个“阀”,即便危机已经结束,社会成员仍然准备按新的水平纳税。
经济现象167:迪勒克托定律(Director law):迪勒克托认为,在民主制度下,政府将倾向于实施一种收入再分配政策,使收入分配从相对富裕和贫穷的集团移向中产阶级。这是因为中产阶级占了一个国家的大部分人口,因此政治家们将实施优惠中产阶级的政策。
经济现象168:巴洛报告(Barlow report):英国皇家委员会的一个调查研究结果,该报告分析了英国工业的地理分布,对战后英国的地区政策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它力陈采取政策促进工业和人口在地理上的平衡分布。理由是,减少城市拥挤;改善较不繁荣地区的经济条件;有军事战略方面的好处。
经济现象169:麦克米伦缺口(Macmillan gap):指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国际性难题。由麦克米伦于1931年提出。中小企业因风险较高、经营信息缺乏、经营能力较低而使银行不愿借款,但直接融资则可以吸引愿意承担高风险的投资者进入到中小企业。P2P亦是一个结合两者的解决之道。
经济现象170:霍夫曼法则(Hoffman law):20世纪30年代初,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根据工业化早期和中期的经验数据推出,资本工业在制造业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并超过消费资料工业所占比重。但因现代经济增长源泉为技术创新和效率提高、局限于工业和农业两部门而使该法则使用受限。
经济现象171:篮球架原理(principle of basketball stand):如果篮球架设置得过高,则命中率将会很低;另则反之。因此,只有将篮球架的高度设置得“跳一跳,够得着”,篮球才有生命力。同样,在企业中,只有“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才是最具有吸引力的目标。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
经济现象172:酒井法则(Sakai principle):由日本企业管理顾问酒井正敬提出的,意思是企业在招聘时用尽浑身解数,采用各种手段和措施,不如使自己成为一个好的、有吸引力的公司。这样,人才就会自然而然地汇集过来。
经济现象173:戴尔模式(Dell model):戴尔公司根据顾客的定单装配产品,然后直接将产品寄送到顾客手中。 其要义就是抛开传统商业销售链的中间商和零售商环节,节省了成本,降低了产品价格。有按单生产、与顾客直接建立联系、高效流程和产品技术标准化的特点。
经济现象174:博尔韦尔制度(Boulwarism):一般的劳动合同谈判是劳资双方妥协和让步的过程。但是,在通用电气公司,副总经理博尔韦尔却曾有过向工会提出坚定的提议并拒绝在此后谈判的惯例。后美国劳资关系委员会宣布这是非法的,但博尔韦尔制度在现代社会并未绝迹。
经济现象175:工资铁律(iron law of wage):马尔萨斯认为,工资由前一期产量减去企业家自己的消费,随技术进步而扩大。工资率的任何提高必然会导致人口增长,即劳动力增加,结果工资降至维持生存的水平;相反,死亡限制工资进一步下跌。这种论述只适合原始的农业经济。
经济现象176:孔多塞悖论(Condorcet paradox):指在通过“多数原则”实现 个人选择到集体选择的转换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或非传递性。由法国数学家于18世纪提出。甲乙丙三人对ABC三方案进行投票,结果分别为甲A>B>C、 乙B>C>A、 丙C>A>B,按照两两比较原则得出A优于B,B优于C,C优于A。
经济现象177:伯内特定理(Burnett theory):由美国广告专家伯内特提出。他认为,只有先占领消费者的头脑,你的产品才会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广告可以帮你做到这一点。广告是一个引起消费者注意自己产品的过程。一个好的广告能抓住消费者的心理,通过自己的创意与这些特点产生共鸣。
经济现象178:阿尔巴德定律(Albudd theory):一个企业经营成功与否,全靠对顾客的要求了解到什么程度。看到了别人的需要,你就成功了一半;满足了别人的需求,你就成功了全部。该定理是由匈牙利全面质量管理国际有限公司顾问波尔加·韦雷什·阿尔巴德 提出的。
经济现象179:资源诅咒(the curse of resource)
:指从长期的增长状况来看,那些自然资源丰富,经济中资源性产品占据主导性地位的发展中国家反而比资源贫乏国家的增长要慢,虽然短期资源价格上升导致经济短暂增长。其原因并不是资源本身的问题,而是资源开发及相关制度安排的问题。
经济现象180:啄食顺序理论(peck order theory):指公司要为自己的新项目融资时,将优先考虑使用内部的盈余,其次是采用债券融资,最后才考虑股权融资。该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梅耶提出,对不同性质的资本进行了排序,给出了决策者应遵循的融资模式。
经济现象181:在手之鸟理论(the theory of birds in hand):来源于“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的谚语。指股利收入要比留存收益带来的资本收益更为可靠。留存收益虽能带来未来更大的收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再投资带来的收益的不确定性会增加。这里的投资者是风险厌恶者,有落袋为安的意思。
经济现象182:戴蒙德悖论(Diamond paradox):1971年戴蒙德在《价格调整模型》中提出:在同质同价的商店中,竞争会导致较高的垄断价格,而非较低的竞争价格。如果消费者知道企业的定价相同,那么他们就不会费力地去“搜寻”。如果降价的企业能够进行宣传,结论会被削弱。
经济现象183:次优理论(subprime theory):由李普希和兰卡斯特于1956年在前人理论基础上创立。指假设最优状态需要十个假设条件,如果其中至少有一个不能满足,那么满足剩下来的九个而得到次优状态,未必比满足剩下来的九个中一部分(如四个)而得到的次优状态更加接近于十个条件都得到满足的最优状态。
经济现象184:打靶原理(target practice principle):指打靶的时候,不能无限期的瞄准,而应先开一枪,即使这一枪不太准,但这可以提供一个修正目标的依据,根据经验不断修正,才能打到靶心。对企业的启示:变革要趁早;行动要快。
经济现象185:霍瓦特模式(Howatt mode):南斯拉夫经济学家霍瓦特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应该具有社会所有制(区别于国家资本主义)、自治(劳动者参与企业和社会的政治经济决策)和受市场控制(市场是计划的工具)的三位一体的特点。
经济现象186:长鞭效应(bullwhip effect):当供应链上的各节点企业只根据来自其相邻的下级企业的需求信息进行生产或者供应决策时,需求信息的不真实性会沿着供应链逆流而上,产生逐级放大的现象,导致企业有过多的库存。解决之道是将鞭子缩短。戴尔模式是一个生动的案例。
经济现象187:节俭悖论(parodox of thrift):在短期内储蓄的减少意味着消费增加,增加内需,带动经济增长;而在长期内,储蓄的增加使利率处于低水平,投资成本较低,对经济增长有利。这种储蓄的短期和长期效应存在着矛盾。经济学也并没有解释这种短期如何向长期转化。
经济现象188:海萨尼传统(Harsanyi doctrine):1994年诺贝尔奖经济学奖获得者海萨尼认为,人们一切信念的不同只是因为他们的信息来源不同。如果他们获取了相同的信息,他们最后的信念就会相同。这给经济萧条时如何提振消费者信心给出了一个解释。
经济现象189:鲍莫尔成本疾病(Baumol cost disease):鲍莫尔于1966年提出,与现代工业的高效率相比, 表演艺术(钢琴)在“技术方面”进步缓慢,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机器很难替代人力,即使被替代,产品质量也下降了。这也解释了去音乐会现场聆听音乐的价格高于CD价格。
经济现象190:斯隆模式(Sloan mode):美国企业家斯隆于1923年创立的并在通用汽车公司实行的一种管理模式。其原则是将政策制定与行政管理分开。根据产品,把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若干独立核算部门。部门经理可独立自主地经营所属新产品的产供销,总公司只在一般方针上加以控制,并对各部门工作协调。
经济现象191:蒙德拉贡模式(Mundragon mode):1956年,西班牙蒙德拉贡镇上起初由24位工人后经拓展而联合建立的一种超越现代经济组织的合作公司。其特点是管理机构体现劳动者意志、员工是自己劳动的惟一所有者和受益者、成立劳动人民银行与教育合作社网络。
经济现象192:黄箱政策(amber Policy):指政府对农产品的直接价格干预和补贴,妨碍农产品自由贸易的政策措施,包括对种子、化肥、灌溉等农业投入品的补贴,对农业品营销贷款补贴等。
经济现象193:中策现象(Zhongce phenomenon):香港中策公司黄鸿年从1992 年起,在短短的两年时间用33亿元把百余家国有企业改建成为35家由中策公司控股51
%以上的合资公司,造就了中策企业王国的事件。其成功之处在于各方在成立合资公司时不必足额出资,然后上市利用所得股款缴足注册金和再行收购。
经济现象194:绿背纸币运动(Greenback movement):美国政府在南北战争时期发行大量不兑换的绿背纸币,在市场贬值流通,持有人(农民)受到极大损失。 战后,银行要求债务人以金元偿债,并要求政府收缩通货,收回绿背纸币。而农民则要求用绿背纸币清偿债务,并组织绿背党 ,这场反通缩的斗争持续30年。
经济现象195:戴瑞德定律(Director law):1960年,一生多述少著的戴瑞德发现一规律,后诺贝尔奖得主斯蒂格勒于在《关于公共收入再分配的戴瑞德定律》中加以阐述,即政府针对穷人的补贴措施,最终使中产阶级得益,而由极穷者和极富者付账。如穷人上不了大学使国家奖学金的获得者主要为中产阶级的子女。
经济现象196:末日审判书(domesday book):又名《土地赋税调查书》。1086年,英王威廉一世曾下令编造一份人口土地清册以便了解各封臣的土地情况,收取租税,加强财政管理,确定各自的封建义务。因其派去的调查员铁面无私,且调查得很细致,犹如末日审判。
经济现象197:汇率超调(exchange rate overshooting):美国经济学家多恩布什上世纪70年代提出,货币供给非预期地增加时,资本市场短期内对其反应比较灵敏,本币贬值较多;其后,长期内作为基础性的产品市场才开始反应,物价上升,将汇率拉回至长期均衡状态。
经济现象198:鞍钢宪法(management constitution of Anshan steel factory):1960年3月,毛泽东以苏联为鉴戒,对我国社会主义企业的管理工作作了科学总结,强调要实行民主管理,实行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员三结合,即“两参一改三结合”的制度。
经济现象199:享乐水车效应(hedonic treadmill effect):由美国心理学家布雷克曼和坎贝尔在《享乐相对论和好社会规划》(1971)中提出,无论生活中发现什么重大好事灾祸,他们都会回到相对稳定的幸福水平。一个人挣钱越多,欲望就越多,也就越难得到满足和幸福。有钱不一定幸福;幸福不一定要有很多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07

主题

1201

帖子

403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035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0 11:47:08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济现象200:贝弗里奇曲线(beveridge curve):由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提出,描述的是,一国经济中职位空缺数量与失业率之间简单的向右下方倾斜的关系。在景气时期,职位空缺数量很多,失业率较低;在经济衰退中,该国经济会沿着贝弗里奇曲线下滑,到达职位空缺数量稀少、而失业率较高的位置。
经济现象201:禀赋效应(endowment effect):传统经济理论认为人们为获得商品愿意付出的价格和失去已经拥有的同样的商品所要求的补偿没区别,但禀赋效应认为当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它是由 Tbaler(1980)提出的。这可解释人们拆迁时要价高的现象。
经济现象202:伊斯特林悖论(Easterlin parodox):又称幸福-收入悖论。由美国南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伊斯特林在《经济增长可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人们的快乐》(1970)中提出,通常在一个国家内,富人的幸福水平高于穷人;但如果进行跨国比较,穷国的幸福水平和富国几乎一样高。这解释了古巴人民幸福的原因。
经济现象203:艾伦螺旋(Alen spiral):经济历史学家艾伦着眼于经济激励的角度来解释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而非中国的原因。他认为,英国工资高,而能源低廉,由此导致英国发明家想方设法发明替代人力的机器,如蒸汽机。而中国刚好相反。产量的提高导致劳动生产力提高,进而工资提高,反过来又促进创新。
经济现象204:安培经济学(Abenomics):日本首相安培晋三上台后,逼迫日本央行将2%作为通胀目标,并为此会采取更加激进的货币政策。今年1月初,安培抛出规模达1168亿美元的财政刺激计划。同时,安倍采取弱日元的政策,鼓励出口。国际观察家用此词来概括他搞通胀、搞赤字、搞贬值的核心经济主张。
经济现象205:货币化路径(monetization path):货币化率指一国通过货币进行交换的商品与服务的值占GDP的比重。货币化指数走势呈现的是一种倒U形路径。任何国家的经济都是从低货币化水平起步,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逐步迈上较高货币化的台阶;随着金融市场的完善,一国的货币化率又逐渐回落。
经济现象206:志愿者困境(volunteer's dilemma):有N个参与者,每人都面临要么牺牲自己小部分利益,要么选择搭便车。比如村里有线电视坏了,只要有一位志愿者打电话给维修人员就会解决这个问题,当然该志愿者会损失电话费。而现实中更多的人是搭便车,每个人都会以为别人会打电话的,自己从中获益。
经济现象207:90%规律(90% rule):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莱因哈特和罗格夫于2011年通过数据统计提出,90%是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的一个临界值,若高于90%,可能对经济活动和企业家活力产生挤出效应,并因此损害增长。许多政策制定者援引该条规律。但是,该规律受到了经济学界的广泛质疑。
经济现象208:克强指数(Li keqiang index):英国政经杂志《经济学人》在2010年推出的用于评估中国GDP增长量的指标,源于李克强总理2007年任职辽宁省委书记时,喜欢通过耗电量、铁路货运量和贷款发放量三个指标分析当时辽宁省经济状况。自推出后,受到包括花旗银行在内的众多国际机构认可。
经济现象209:葛兰威尔法则(Granville rule):1962年,美国投资专家葛兰威尔在其书《葛兰威尔投资法则-—对付股价变动最有效的策略》中提出了移动平均线,并依据移动平均线与股价线的关系提出了8大法则,4个为买进法则,4个为卖出法则。移动平均线是一种追逐趋势的工具,对股市预测有很重要的作用。
经济现象210:杰文斯悖论(Jevons paradox):某自然资源的消耗,会随利用该资源之技术的改进而加快,因为技术改进会使下游产品价格降低,进一步刺激人们对该产品的需求。此悖论揭示,本想借科技提高对资源的利用率,结果却加剧了资源的耗竭。如小排量汽车省油,但省油使开车人更多,石油消耗总量更大。
经济现象211:劳德代尔悖论(Lauderdale Paradox):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理论。其认为,扩大私人财富的一个方法是摧毁社会财富,把昔日丰富的社会财富变得稀缺,如煤、石油、空气、优美环境等等。它揭示了企业无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全民的福利为代价,即使在追逐私利时会促进GDP的增长。
经济现象212:榨菜指数(pickled mustard tuber index):由国家发改委官员提出的一种判断人口流动的简易的非正式理论。榨菜是民工的代名词,通过涪陵榨菜在各地区销量即可判断民工的流向和东中西地区产业承接情况。该指数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发改委拒不承认是其发明的。
经济现象213:绿票讹诈(greenmail):指向大股东的股票支付高于当前市场价格的溢价,以换取对方不发动收购公司控制权的承诺,保持公司的独立性。绿票讹诈是目标股份回购的一种形式,第一个使用绿票讹诈的是海湾-西方工业公司的主席查尔斯·布卢多恩。由于税法的改变,这种方法已不多见。
经济现象214:毒丸计划(poison pills):
指潜在的目标公司发行的、意在降低公司在敌意收购方眼中的价值的新证券。毒丸计划共有三代:优先股计划、弹出和弹入毒丸。它是一种有效的防御措施,任何敌意收购方须严阵以待。该方法最早由律师马丁·利普顿在帮助帕索电力防御通用美洲石油的收购一案中使用。
经济现象215:金色降落伞(golden parachutes):指一些高级管理人员自愿或被迫离职时向其提供一次性的丰厚收入,触发条件通常是外部持股者的股权达到预先规定的比例或公司要出售时。因此,金色降落伞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起到反收购的效果,使目标公司缺乏吸引力,同时可留住人才。其最早实施于80年代。
经济现象216:本土偏差(home bias):指投资者倾向于将资金投资于本国、本地或本公司的证券,而非马科维茨的投资组合理论认为的那样,投资于与本地证券相关度低、能够降低系统性风险的外地证券。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投资者之所以投资本地证券,是因为更了解这些证券,信息更加对称,于是矛盾产生了。
经济现象217:明斯基时刻(Minsky moment):由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明斯基提出,指资产价值崩溃的时刻,或对金融产品的狂热转变为恐慌的那一刻。他认为金融系统本身有着不稳定的特征,并据此提出“金融不稳定假说”。明斯基时刻具体分为正向冲击、乐观繁荣、非理性疯狂、获利抛售和大恐慌五个阶段。
经济现象218:框定偏差(framing bias):人们在对不确定事件进行判断时,往往使用特定的参照系。因此,由事物的表面形式形成的框定会影响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当人们用特定的框定来看问题时,决策将可能决定于他所用的特殊的框定,由此导致的认知和判断偏差。比如货币幻觉和上市公司过分渲染重组概念。
经济现象219:圣彼得堡悖论(St Petersburg paradox):由数学家尼古拉·伯努利在1738提出,是一种掷币游戏:设掷出正面或反面为成功,如果第n次掷成功,得奖金2的n次方元,游戏结束。游戏期望值为无穷大,但实际中不可能达到,于是悖论产生。试图消解的方法有边际效用递减论、风险厌恶论、效用上限论。
经济现象220:诺斯悖论(North paradox):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诺斯于1981年提出,国家具有双重目标,一方面通过向不同的势力集团提供不同的产权,获取租金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国家还试图降低交易费用以推动社会产出的最大化,从而获取国家税收的增加。但是,国家的这两个目标经常是冲突的。
经济现象221:巴泽尔困境(Barzel dilemma):由美国华盛顿大学制度经济学教授巴泽尔提出,指离开了清楚界定并得到良好执行的产权制度,人们必定争相攫取稀缺的经济资源和机会。通俗点说,就是一块大蛋糕,大家都不知道是谁的,于是很多人都想来抢一块,占点便宜。其实这是人尽皆知的道理,无需总结。
经济现象222:赌徒谬论(gambler's fallacy):又称蒙地卡罗谬论。它是一种错误的信念,以为随机序列中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与之前发生的事件有关,即其发生的概率会随着之前没有发生该事件的次数而上升。如赌徒认为在连续出现7次硬币的正面后,下次出现反面的概率将会大大加大。
经济现象223:模糊厌恶(ambiguity aversion):最早见于1920年代的凯恩斯和奈特的论述,后被学界淡忘。1961年艾尔斯伯格重新提出,并形成艾尔斯伯格悖论。指在所有伴随风险的不确定性中下注的话,人们倾向于下注已知的不确定类型,而非未知类型。如夫妻间的吵架,一方情愿对方发脾气而不是保持沉默。
经济现象224:牛卡计划(dual class structure):指在上市招标书中,原始股东与普通股东有相同的股份,相同的投资回报率,但原始股东有更大的投票权,其目的在于原始股东想控制公司和防止公司被恶意收购。目前中国唯一实现此计划的只有百度,阿里巴巴在谋求上市亦欲实行牛卡计划。
经济现象225:锦标制度(rank-order tournament):它是相对业绩评价(RPE)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指在一个企业内部的所有代理人之间展开竞争,相对业绩好的代理人就可以晋升到高一层的层级,从而激励代理人努力工作。锦标制度不关心代理人的绝对业绩,只关注代理人之间的相对排名。
经济现象226:班扎夫权利指数(Banzaf power index):由班扎夫于1965年受夏普里值思想的启发而提出,指投票者的权利体现在通过自己加入一个要失败的联盟可使它胜利,或者放弃一个要胜利的联盟可使其失败。换句话说,投票者的权利体现在是否为联盟胜败的关键加入者。

经济现象227:索洛悖论(Solow paradox):又称生产率悖论。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学者查斯曼调查了292个企业,结果发现这些企业的IT投资和投资回报率之间没有明显关联。198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索洛重申:我们到处都看得见计算机,就是在生产率统计方面却看不见计算机。但现如今,该悖论还存在吗?
经济现象228:秃子悖论(JVG paradox): 如果一个有X根头发的人被称为秃子,那么,有X+1根头发的人也是秃子。所以,(X+1)+1根头发的还是秃子。以此类推,无论你有几根头发都是秃子。当然这个结论是错误的。其解决方法要用到模糊数学的隶属度(扎德,1965)概念,即在头发数的区间设定秃头的程度。
经济现象229:穆莱纳森螺旋(Mullainathan spiral):2013年哈佛大学教授穆莱纳森在其书《稀缺:为什么拥有太少后果会很严重?》中提出,在长期资源(钱、时间、有效信息)匮乏的状态下,人们对这些稀缺资源的追逐,已经垄断了这些人的注意力,以至于造成心理的焦虑,使得自身在该资源方面进一步失败。
经济现象230:五指理论(five fingers theory):证监会主席肖钢在2013年财经年会上引用某名人的“五指理论”,说大拇指是投资者,老大;食指是券商、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中指是媒体;上市公司是无名指;证监会是小拇指。该理论形象地定位了资本市场各参与方的角色和强调了法制的重要性。
经济现象231:隧道效应(tunneling effect):由赫希曼和罗思奇尔德于1973年提出,指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不平等程度的忍耐力。在发展中国家,如果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是两个目标的话,决策者应考虑到民众的隧道效应的大小,即民众对不平等程度的忍耐力如何。随着时间和背景的改变,目标也应调整。
经济现象232:反射理论(reflection theory):金融大鳄索罗斯认为,投资者与市场之间的一个互动影响:投资者根据掌握的资讯和对市场的了解,来预期市场走势并据此行动,而其行动也反过来影响市场原来可能出现的走势,二者不断地相互影响。再加上投资者因个体非理性认知,令其对市场产生“偏见”。
经济现象233:帕特里克之谜(Patrick puzzle):1966年,帕特里克认为,在经济增长的起步阶段,金融引导经济增长;当经济进入快速增长的阶段,经济变得日益复杂,此时经济中的摩擦会对金融服务产生需求,并刺激金融发展。他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表述引起学者们对二者因果关系方向上的迷惑。
经济现象234: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 trap):由古希腊史学家修昔底德在阐述公元前5世纪在雅典和斯巴达两国发生的战争时提出来的。指一个新崛起大国必然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人们总结,新崛起大国挑战现存大国的案例共15例,其中发生战争的就有11例。
经济现象235:戴维斯双击(Davis double kill):投资中,价格波动与投资人预期关联度可达70%-80%,而上升的预期配合上升的PE定位水平,决定了价格与投资人预期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其策略是以低市盈率买入潜力股,待成长潜力显现,以高市盈率卖出,这样可享EPS和PE同时增长的倍乘效益。
经济现象236:随机游走(random walk):反技术图表派的基础。该理论认为,证券价格的波动是随机的,像一个在广场上行走的人一样,证券价格的下一步将走向哪里,是没有规律的。耶鲁大学的席勒教授展示过用随机游走模拟的标准普尔指数,其趋势与现实值趋势是相似的。
经济现象237:阿司匹林理论(Aspirin theory):一种反映投资者情绪和市场表现的理论,认为阿司匹林产量与股票价格呈负相关关系。理由是当股市下跌时,投资者需要服用更多的阿斯匹林来减轻痛苦,度过难关。服用阿司匹林在中国并不普遍,但随着市场演进及投资者参与,或许会发现类似阿司匹林理论的现象。
经济现象238:十节甘蔗理论(sugar cane theory):指创意、设计、研发、制造、定价、营销、交易、仓储、配送、售后十个环节,其中前5个归品牌商,后5个归零售商,像京东这样的零售商通过在后5个环节创造新的价值,从道理上来讲比只做“交易”环节的平台商(如淘宝)获得更多利润,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经济现象239:狗股理论(dogs of the Dow theory):美基金经理奥希金斯于1991年提出的跑赢大市投资策略。具体为,投资者年底从道琼斯指数中找出10只股息率最高的股票,新年买入,一年后再找出10只股息率最高的成分股,卖出手中不在名单中的股票,买入新上榜单的股票,如此重复便可获取超大盘的回报。
经济现象240:平方根理论(
square root theory):由顿宁安提出,一种股价趋向的技术分析理论。价格的走势应遵循数学上平方根的趋向,价格涨跌时的阻力位或支撑位都可用“平方根”计算。如市价是16(4的平方)元,25(5的平方)元、36(6的平方)元是阻力位,9(3的平方)元、4(2的平方)元是支撑位。
经济现象241:德尔菲气象定律(Delphi meteorological law):指企业在气象上每投入1元,可得到98元的经济回报。在不同的市场条件下应用这一定律,有可能还会带来更高的经济回报率。许多发达国家的气象信息服务日趋多元,形成了产业,衍生出了空调指数、啤酒指数、泳装指数等跟气象有关的经济指标。
经济现象242:德隆模式(Delong mode):首先通过买壳上市,改变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通过注入优质资产调整产品结构,使上市公司的主业发生变化;进而通过并购、托管、委托加工等形式,对上市公司所处产业进行整合;最后通过对销售网络和渠道整合,扩大上市公司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形成垄断性经营。
经济现象243:超级杯理论(super bowl theory):美国的一种投资策略理论。如果代表国家足球联盟的球队,在1月份的超级杯决赛中获得胜利,那么股市在该年就会有不错的表现;如果由代表美国足球联盟的球队获胜,那么股市在该年可能表现不好。从1967年的第一届超级杯开始,该理论的预测准确率高达86%。
经济现象244:擦鞋童理论(shoeshine boy theory):又称零股理论。1927年由肯尼迪家族的约瑟夫·帕特里克·肯尼迪所提出,意指当擦鞋童都在讨论股票的时候,就是股价达到最高峰之时,之后就会下跌。零股交易的上涨通常会伴随着普通市场的下跌,因为小额投资者的判断通常不准确。该理论目前不流行。
经济现象245:金甲虫指数(gold bugs index):1866年美国大选期间,总统竞选人威廉·麦金莱大力呼吁恢复金本位制度,其支持者则身挂金饰、金器游行助选,金甲虫由此而来。指数为美国证交所交易的涉足重大金矿公司的修正美元等价加权指数。它以96年3月15日为基期,基数为200。成分股有16个大金矿公司。
经济现象246:淡马锡模式(Temasek mode):新加坡财政部对淡马锡100%控股,董事会由政府人员和民间人士组成,然后公司完全由董事会来进行市场化运作,政府不作过多干预,经理从全球遴选。淡马锡公司分为6个层级,下属公司有决策权。淡马锡模式成为国企盈利的一个标杆,在全球主权投资中取得巨大成功。
经济现象247:巴斯模式(Bass model):一种通过模拟测验来研究管理行为的模式。美罗切斯特大学教授巴斯于1967年提出了有关管理和组织心理学的10个模拟测验。测验集中于专门的管理或行为问题,如监督、组织计划、信息交流等,其要求个人或小组作出决策,要注重决策过程以及过程中显示的行为特征。
经济现象248:黑手党提案(Mafia offer):黑手党是发源于意大利西西里岛并在美国兴盛的传奇黑帮组织。黑手党提案指颠覆了企业所在行业规则,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其有三个特征:产品对客户吸引力强;竞争对手无法模仿;不会对企业自身造成重大损害;共赢。简单来说就是能够给企业带来竞争性优势的计划。
经济现象249:乌普萨拉模型(Uppsala model):瑞典Uppsala大学的Johanson和Vahlne在分析瑞典企业国际化过程的基础上提出的的渐进式企业国际化理论。企业开展国际化经历的一般路径为偶然出口、代理出口、建立海外销售机构、海外直接生产。该模型的操作性较强但解释范围过窄,心理距离的概念过于主观。
经济现象250:戴维现象(David phenomenon):英国化学家戴维,发现了订书匠法拉第在化学上的潜能,将其培育成才。但此后戴维却贬低法拉第。1824 年,身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他是25 个人中唯一反对法拉第参加皇家学会的。这种伯乐先识别和培养千里马后限制千里马的现象被称为戴维现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07

主题

1201

帖子

403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035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0 11:47:16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济现象251:瑞丁模型(Redding model):1999年,伦敦经济学院教授瑞丁提出,发展中国家常会面临选择:在当前已具备比较优势的低技术部门从事专业化生产(当前静态比较优势),或进入虽然当前缺乏比较优势但在将来可以通过生产率的提高而获得比较优势的部门(如高技术部门)(未来动态比较优势)。
经济现象252:租值耗散(rent dissipation):该思想最早隐含在奈特的文章中,后经张五常于1970年在《合约的结构与非专有资源理论》中正式确立。理论核心是本来有价值的资源或财产,由于产权安排方面的原因,其价值或租金下降,乃至完全消失。租值耗散的典型例子是1968年哈丁提出的“公地的悲剧”案例。
经济现象253:自负假说(hubris hypothesis):1986年罗尔提出,企业管理层往往高估其管理能力,在评估目标企业时过分乐观,以致在资本市场上大规模高价收购其它企业,最后无法成功完成对目标企业的整合,从而导致并购失败,股价不涨反跌,并把财富转移给了目标企业的股东。其前提条件是市场强式有效。
经济现象254:基金革命(fund revolution):二战后,美国公司的股权分散在小股东手中,小股东关注的是短期利益而非公司治理,因而造成经理层权利扩张,公司的所有权控制权和管理权得不到合理制衡。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基金迅速扩张,基金替代了小股东,积极参与公司治理,使所有权与控制权重归平衡。
经济现象255:熊皮特租金(Schumpeterian rent):指熊彼特主张通过新商业、新技术、新供应源和新的组织模式的创新来获得经济租金,一般来说,企业是通过创造性破坏或创新打破现有优势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获得这种租金的。因此,这种租金也可以说是由于企业家创新而产生的经济租金,因而也称企业家租金。
经济现象256:李嘉图租金(Ricardian rent):指具有价值、稀缺和不可替代三项特质的异质资源会给企业带来长期的竞争优势与经济租金。异质资源如独特的地理位置、复杂的组织程序或长期的企业声望等。与熊皮特租金相比,李嘉图租金是长期的。
经济现象257:教堂塔原则(the church tower principle):由瑞典商业银行提出,其基于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分行经理可以爬到城市教堂的顶端鸟瞰这座城市,进而能够清楚地观察这座城市的一切情况。教堂塔原则指与某一客户距离最近的分行将承担对该客户的所有权利和责任。后延伸至一般的企业管理中。
经济现象258:帕克曼防御(Packman defense):目标公司先下手为强的反并购策略。当获悉收购方要收购目标公司时,目标公司抢先收购对手的股票,或策动与其关系密切的公司收对手,从而使收购公司转入防御,或赢得时间重新制定防御措施。该策略要求目标公司本身具有较强的资金实力和相当的外部融资能力。
经济现象259:旅鼠效应(arctic hamster effect):旅鼠,一种族群数量扩大后就会变得恐慌,极具攻击性以至自杀的物种。正如证券市场中投资者的突然增多,导致过多的钱追逐过多的股票,投资机会顿时减少。而当市场出现暴跌时,撤离市场的通道将非常狭窄,集体的恐慌导致了投资者的自杀性的抛售。
经济现象260:双十定律(double tenth law):指家庭投保的总保险额度不要超过家庭收入的10倍,以及家庭总保费支出占家庭收入10%为宜。消费者可通过双十定律的保险原则,对个人乃至整个家庭的保险规划进行科学、合理、有效地订制与评估,也是理财的一条准则。当然在实际运用中,上下浮动5%都是正常的。
经济现象261:科斯猜想(Coase conjecture):经济学家科斯在1972年提出一个后被证实的猜测,由于将来销售的耐用品将会影响到现在所售出的产品的未来价值,在垄断耐用品生产者没有对未来的产量水平做出承诺时,如果消费者具有价格下跌的理性预期,那么垄断价格就会迅速降到边际成本水平。
经济现象262:冰棍理论(lolly theory):前工行行长杨凯生提出,“处置不良资产就像卖冰棍。冰棍在手里时间长了,就融化了,不良资产亦如此。如果不能赶快处置,时间长了,就只剩下一根儿木棒了。”即国有不良资产随时间推移会贬值,因此应当需加快处置速度,提高不良贷款回收率。该理论现被认为错误。
经济现象263:波斯纳定理(Posner theory):法经济学家波斯纳提出,如果市场交易成本过高而抑制交易,那么权利应赋予那些最珍视它们的人。其对偶形式为,在法律上,事故责任应归咎于能以最低成本避免事故而没有这样做的人。该定理实际上告诉人们,真正的公平,应以效率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比如天气预报。

经济现象264:斯密定理(Smith theory):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只有当对某一产品或服务的需求随着市场范围的扩大增长到一定程度时,专业化的生产者才能实际出现和存在。随着市场范围的扩大,分工和专业化的程度不断提高。其是市场规模限制劳动分工的假说,是现代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经济现象265:阿尔钦-艾伦定理(Alchian-Allen law):一位读者向两位提问到,为什么盛产苹果的华盛顿的本地市场苹果又小又丑,而外地的苹果又大又漂亮?经济学家阿尔钦和艾伦回答道,当相同的附加成本(如运输成本)被加在两个相似的商品价格上时,其结果是人们会增加对优质商品的相对消费量。因此,优质商品很可能被出口。
经济现象266:阿尔钦之谜(Alchian puzzle):在一个千人的小城中,一座剧院采取股份所有制,同时还存在一座共同财产的礼堂。剧院和礼堂同时收门票并为小城人口服务。阿尔钦因此问:二者的区别何在?为什么认定前者是私有财产,而后者是公共财产?阿尔钦用个人与财物的疏离度和关心值来描述此现象。
经济现象267:AD诘难(AD interrogation):阿尔钦和德姆塞茨1972年提出疑问,以下两种合约相同时,当雇员没有完成合约中规定所做的事情,雇主可以行使企业家的权威解雇他,那么为什么一个独立签约人就不能在另一个独立签约人提供了不满意的产品时,行使所谓消费者的权威解雇(即不再光顾)后者?
经济现象268:霍布森选择(Hobson choice):1631年,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贩马时,把马匹放出来供顾客挑选,但附加上一个条件,即只许挑最靠近门边的那匹马。显然,加上此条件实际上等于不让挑选。如香港行政长官经普选产生并由中央政府任命就是一种典型的霍布森选择,即有民主的权利不一定有民主的结果。
经济现象269:88%魔咒(88% curse):指当开放式偏股型基金的仓位水平达到88%左右的时候,A股市场往往会出现大跌,基金仓位成了股市的“反向指标”。偏股基金的股票仓位配置最低为60%,最高为95%,到达88%意味着买方力量的减弱,股价达到高位,基金会获利回吐。
经济现象270:叶利钦效应(Yeltsin effect):产生于苏联解体时期,叶利钦通过普选任苏联加盟国俄罗斯的总统,而苏联的主题为俄罗斯,这导致了戈尔巴乔夫的权利削弱。国家元首与地方首长之民意基础过于相近,使地方首长与国家元首的政治实力可能并驾齐驱,甚至凌驾后者之上,危及中央与地方权力均衡。
经济现象270:叶利钦效应(Yeltsin effect):产生于苏联解体时期,叶利钦通过普选任苏联加盟国俄罗斯的总统,而苏联的主体为俄罗斯,这导致了戈尔巴乔夫的权利削弱。国家元首与地方首长之民意基础过于相近,使地方首长与国家元首的政治实力可能并驾齐驱,甚至凌驾后者之上,危及中央与地方权力均衡。
经济现象271:绿鞋机制(Green shoe option):即超额配售选择权。首发上市公司可赋予承销商超额发行15%的股票的权利。若新股下跌,承销商可从二级市场购买股票给事先认购股票者;若新股上涨,承销商可要求发行公司多发售股票给事先认购股票者。绿鞋机制可起到稳定新股股价的作用。如阿里巴巴的上市。
经济现象272:红鞋制度(red shoe system):香港股市发行新股时的一种制度,即只要参与申购,每个账户就能得到一定数量新股的方案,而不是A股市场按照资金量分配号码来确定中签率。这样能尽量保证每个申购账户都可以得到一手新股,保护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经济现象273:老龄化循环(ageing cycle ):由于某种原因进入老龄化社会后,民主制下的老年人可用选票让福利向自己倾斜(小孩无选票),这需要年轻人缴税支持老年人的福利,同时导致抚养小孩的压力变大,生育意愿越不足,进一步导致未来老年人比例增大、选票比例增多。中国因计划生育可能进入此循环。
经济现象274:胡焕庸线(Hu Line):1935年,地理学家胡焕庸提出的“黑河-腾冲”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线东南43%的部分住着全国94%的人口。该线成为目前城镇化水平的分割线,东南各省大多数城镇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西北各省大多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李克强参观国家博物馆而广泛普及。
经济现象275:博克斯法(Berks method): 由美国人博克斯首创,对于初创企业进行价值评估的方法,典型做法是根据下面的公式来估值:一个好的创意 100万元、一个好的盈利模式100万元、优秀的管理团队 100万-200万元、优秀的董事会100万元、巨大的产品前景100万元。加起来,一家初创企业的价值为100-600万元。该法将初创企业的价值与各种无形资产联系起来,简单易行。

经济现象276:前瞻指引(forward guidance):央行用来展示其货币政策力量的工具,借此影响市场对未来低利率的预期,直至某些目标的实现以主动引导经济发展,如经济增速在某个点之上,或失业率在某个点之下。其优点在于货币政策的透明,始于美联储主席伯南克。
经济现象277:幸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统计学上的一个逻辑谬误。指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如存活下来的企业往往被视为“传奇”,它们的做法被争相效仿,形成成功范式,勿不知失败的企业才是需要真正关注的。
经济现象278:黄宗羲定律(Huangzongxi law):现代学者秦晖在其论文《并税式改革与“黄宗羲定律”》中提出,历史上的税费改革不止一次,但每次税费改革后,因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局限性,农民负担在下降一段时间后又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明清思想家黄宗羲称之为“积累莫返之害”。
经济现象279:巴菲特指标(Buffett index): 源于2001年12月刊登于《财富》杂志一篇《巴菲特论股票市场》的文章,计算公式为股票市场总值/GDP。巴菲特认为,若两者之间的比率处于70%至80%的区间之内,这时买进股票就会有不错的收益。但如果在这个比例偏高时买进股票,就等于在“玩火”。
经济现象280:斯托克代尔悖论(Stockdale paradox): 柯林斯在《从优秀到卓越》一书中总结道,持续50年能保持在世界500 强的企业之所以能常青,是因为他们对前景充满乐观,相信前途一定是光明的,但是又直面现实的残酷。斯托克代尔是美越战中被俘的一位将军。
经济现象281:扭转操作(Operation Twist):指美联储第二次量化宽松之后,政策工具掣肘,于是开启了不影响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扭转操作,即卖掉短期国债,买入长期国债,推低长期债券的收益率以变相地营造宽松政策的预期。
经济现象282:诺威格定律(Norvig law):谷歌研究院院长诺威格提出, “当公司的市场占有率50% ,市场占有率无法再翻番了”。 这句人人都懂的大白话却道出许多大公司兴衰的根源:在一个市场占主导地位的公司必须不断开拓新财源,才能长盛不衰。有效的开拓途径包括“扩展”现有业务和转型。
经济现象283:费孝通之问(the question of Fairbank):美国“中国通”费正清透过《美国与中国》一书提出了著名的“费正清之问”:“一个西方人对于全部中国历史所要问的最迫切的问题之一是,中国商人阶级为什么不能摆脱对官场的依赖,而建立一支工业的或经营企业的独立力量?”
经济现象284:桑弘羊之问(the question of Sang):汉昭帝年间,儒生贤良与武帝经济改革的推手、御史大夫桑弘羊举行辩论,讨论民生疾苦问题。贤良们对桑大加挞伐,抨击武帝的各种经济政策,随后桑弘羊反问:“如果不执行国营化政策,战争的开支从哪里出?国家的财政收入从哪里得?地方割据的景象如何化解?”贤良门无解,今人亦无解。
经济现象285:杰塞尔悖论(Jessel paradox):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在《动荡的世界》一书中分析过去十年美国房价飙升的原因时,写道,当他还是十多岁少年时,当时著名喜剧演员乔治杰塞尔讲了一个故事:一位疑心较重的投资者不太情愿地参与股市投资。他先买入少量交易量很少的低信用公司股票,惊讶地发现价格立刻从10美元涨到11美元。这样一来,他认为自己已经是位聪明的投资者,于是继续买入。最终,他一个人的出价把那只股票推到了每股30美元的高价,然后决定套现离场。他给经纪人打电话,要求卖出股票,对方犹豫片刻后反问道:“卖给谁呢?”
经济现象286:制度漂移(institutions drift):指原本两个国家或地区的制度可能一样,但是由于一些偶然的因素,两者渐行渐远,会产生分化,导致两者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如南北朝鲜。该概念由阿西莫格鲁与罗宾逊于2012年在《国家为什么会失败》一书中提出,此概念的提出强调了制度变迁中的偶然因素的作用。
经济现象287:康曼达契约(commenda):早期的有限合伙的雏形。契约规定:一方合伙人(坐商)将商品、金钱、船舶等转交于另一方合伙人(行商)经营。承担资金风险的合伙人通常获得3/4的利润,但仅以其投资为限承担风险责任;从事航行的合伙人则管理双方投入的全部财产,独立从事航海贸易,获得1/4的利润,并承担无限责任。

经济现象288:顶尖效应(top effect):指由于系统内个别效率较高的组织的出现,对其他效率较低的组织的存在和发展构成了破坏或抑制的作用。由于个人之间、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的发展极不平衡,顶尖效应普遍存在,可部分解释“富国恒富,穷国恒穷”。因为自由贸易将迅速摧毁发展中国家尚处幼稚阶段的生产力——已经形成的分工合作关系。
经济现象289:动量效应(Momentum effect):又称惯性效应,由Jegadeesh和Titman(1993)提出。指股票的收益率有延续原来的运动方向的趋势,即过去一段时间收益率较高的股票在未来获得的收益率仍会高于过去收益率较低的股票。基于此,投资者可以通过买入过去收益率高的股票、卖出过去收益率低的股票而获利。
经济现象290:阿拉巴马悖论(Alabama paradox):指增加议席也可能反而导致某些丧失议席,是一种以“相对公平”为标准的份额分配法中的悖论。最早发生于美国阿拉巴马州,众议院的席位按照各州的人口占比来分配,采用最大余额法计算,当一次人口普查后,准备增加众议院席位,却发现增加议员数反而使得阿拉巴马州的议员数减少,这就会产生了悖论。
经济现象291:兴登堡凶兆(Hindenburg omen):预测美国股市出现股灾的技术指标,由数学家米耶卡于1995年发明,并以1937年坠毁的兴登堡号飞船命名。具体指如果股市在高位盘整时,股价创出一年新高与新低的个股达到一个较高比例,同时反映市场广度的麦克莱恩摆荡指标为负时,显示市场处于激烈的分化之中,股灾很有可能出现。
经济现象292:利率走廊(interest rate corridor):指中央银行以目标利率为中心,变动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如常备借贷便利SLF,上限)与存款(如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下限)的利率,进而实现对同业拆借利率(如Shibor利率)的调节和控制。若同业拆借利率低于下限,央行抽走富余的流动性;若高于上限,则投入流动性。利率走廊旨在将市场利率控制在上下限之间,有利于稳定商业银行与其,避免利率飙升而出现囤积流动性倾向。
经济现象293:独角兽公司(unicorn company):由美国著名Cowboy Venture投资人Aileen Lee于2013年提出,独角兽公司具体指在私募和公开市场上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初创公司,一经提出迅速流行于硅谷,并且出现在《财富》封面上。截止2015年,独角兽公司达到229家,其中美国占一半,中国33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169

帖子

50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04
发表于 2017-5-12 13:41:3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293项有的与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有关,有的与企业的经营手段有关,还有的完全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这些经济现象,不仅让我具象地感受到了经济学的魅力,更让我明白,其实经济学并非高不可及,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时每处。
16210180217 蒋卓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04

帖子

57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75
发表于 2017-6-5 17:59:02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没时间看完这些,但是经济学现象还是无处不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6

主题

460

帖子

98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81
发表于 2017-6-5 21:35:36 | 显示全部楼层
孜然 发表于 2017-6-5 17:59
虽然没时间看完这些,但是经济学现象还是无处不在

同学 耿直如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463

帖子

100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008
QQ
发表于 2017-6-5 21:37:49 | 显示全部楼层
蒋卓凡 发表于 2017-5-12 13:41
这293项有的与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有关,有的与企业的经营手段有关,还有的完全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这 ...

你看完了?我是不信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微观经济学--温州大学精品课

GMT+8, 2024-3-28 19:17 , Processed in 0.22288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