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温州大学精品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95|回复: 5

生活中的经济学

[复制链接]

16

主题

488

帖子

101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018
发表于 2017-6-14 14: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寝室的经济学


  考研在即,校方突发通知,80元钱交考研报名费。晚上,小A哭穷道:"这可怎么办,没钱,怎么考研呢?" 我灵机一动,说:"要不,我来投资。" 众人一阵兴奋,忙问:"那有这等好事,说说看,怎么投?"

  我答:"简单。他的考研报名费我出,如果他考不上,就当我瞎了眼,投资失败,不问他要钱;如果他考上了,我就要求回报。"

  小B问:"那么回报怎么定呢?"

  "这很容易。由于小A平时用功,考上的可能性很大,我就问他要回报为120元。这其实蛮合算的。他考不上,就不出钱;考上了,心中大喜,区区120元就算不得什么了。"

  "这到确实很合算的,要不算我一个。"B抢着说。

  "好的。但是鉴于你平时的学习不用功,我要求的回报就不是120元,而是3000元了。"凭什么,你价格歧视。"

  "非也,非也。你也学过资产定价模型。此所谓高风险高收益。小A学习好,认真,考上的可能性有90%,我收他120元,期望得益是120*90%108元,期望收益率为(10880/8035%

  "而你就不同了。恕我直言,你平常学习不认真,老是打MUD,也不复习,考上的概率是4%,那么3000*4%120元,即期望所得,期望收益率为50%,之所以大于35%,是因为在资产定价模型中,期望收益率与风险成正相关,否则没人愿意投资高风险产业了。

  "这就好比炒股票。小A是绩优股,上升稳,收益有保证,所以收益率稳定且少;而小BST股,虽然也可能猛涨,但可能性极小,微乎其微,处于没人买之态势。我愿意投资,必须给我相当高的回报才行。"

  这时,小C插嘴道:"你的方法妙是妙,但你说风险是你自己的评估,系统风险太大,不精确,不如给所有的人来个平均数,不管谁,考中都给你一定的money,比方说300元,这不是可以减少交易费用吗?"

  "C,你这样做,就没人来投保了。"

  "为什么?"

  "难道你忘记了道德风险(moral risk)和逆向选择(adversiry choice)吗?如果我采纳了你的意见,那么小A一定不肯干。因为他自己也知道可能性大,如果为了区区80元钱报名费而失去300元,他肯定会厚着脸皮编个理由找他父母的。于是那些自忖把握大者退出市场,而菜鸟认为有利可图纷纷加入。道德风险开始形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488

帖子

101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018
 楼主| 发表于 2017-6-14 14: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塔罗和生鱼的故事——为普通人写的经济学

  话说鲁宾逊被风浪抛到夏威夷的一个荒岛上,四面汪洋,远处几条巨型抹香鲸把海水直喷到15米高处,看着水花随风飘散,好不逍遥。鲁宾逊饥肠辘辘,不得不“尝百草”,试图发现能吃且无毒的任何植物。

  一个月过去了。鲁宾逊早适应了荒岛上的“单身”生活,在茅草屋后面开垦出一大片“塔罗”庄园——塔罗,就是夏威夷土产的芋头,这东西浑然就是一个淀粉疙瘩。每天中午烈日当头的光景,鲁宾逊开始“烧饭”:先在地上刨出阔两米深一米的坑,再从屋内火堆下面取出烧了一夜的鹅卵石若干,置于坑底,其间夹以“塔罗”两只。盖上土坑等候两小时,见有烟从土下徐徐析出时,取出“塔罗”,去皮食用。不知又过了多少天,鲁宾逊已经记不清太阳和月亮交替了多少次。一个清晨,天知道是不是“星期五”,夏威夷商品交换史上最重大的事件就这样平淡地发生了:从海边的浓雾里,那个后来被鲁宾逊叫做“星期五”的人,一边抹着嘴唇上苦涩的海水,一边兴奋地抖动着手里两条鲜红的“马虎”鱼,和刚刚起床站在草屋门口的鲁宾逊撞了个对面儿。说起来,叫“马虎”的那种鱼,味道极鲜美,称得上全世界各种美食中的佼佼者。鲁宾逊自己也抓到过“马虎”,但数量很少,以致在他的食谱里大概每十只“塔罗”之后,才有一条“马虎”。显然,“星期五”很熟悉“马虎”的习性,他似乎总能找到鱼群,而且身手不凡,每次扑下去,必定要一手抓一条才上岸。其实,星期五不怎么看得上鲁宾逊,首先,那白人的皮肤永远晒不黑,天生不配在夏威夷岛上生活!其次,瞧他下水的那副样子,真奇怪他怎么可能每吃十个塔罗就居然能吃到一条马虎?最后,白种人虽然个头不矮,但比起夏威夷纯正土著星期五来,就要矮一头,这说明他比星期五更工于心计。[1]

  ([1]详细论证见汪丁丁长篇报告文学“库克船长之死”,《唯美》2001年总第2期。)

  不错,鲁宾逊更功于心计,在他眼里,星期五无疑是最合适的“贸易伙伴”,在地球上,两个人就可以构成“市场”,叫做“双头垄断”市场,那也比没有市场好得多呀。鲁宾逊随手在沙滩上画了张二人交易解析图(见图一),他完全没有顾及到会被星期五看透了心思,估计,他连“直角坐标系”都不认识呢,更何况,星期五说的是夏威夷语,鲁宾逊使用的,可是正宗英语。

  图一显示的贸易过程,在左下角,是鲁宾逊的立场,在右上角的,是星期五的立场。两人都以两种物品维持生命:塔罗和生鱼(马虎最好的吃法就是生吃)。两人面前都有一组被经济学家叫做“无差异曲线”的等效用曲线,沿这组曲线向箭头方向移动就代表效用的增加。虽然鲁宾逊深谙“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类东方智慧,但为了眼下的贸易好处,最好还是假定星期五面前的那组等效用曲线与自己面前的,有相同形状(经济学家称为相同的“偏好”)。

  现在,鲁宾逊必须估计他和星期五各自每星期可以生产多少塔罗和马虎,他把这些估计数目表示在这张被后代经济学家视为“圣经”的交易图解里了(参见图二)。按照鲁宾逊的估计,星期五每星期可以抓到40条马虎鱼并且采集到20只塔罗。他自己呢?可以抓到10条马虎并且从屋后的“庄园”里采集到80只塔罗。也就是说,两个人每星期一共生产50条马虎和100只塔罗。图二的点A表示出他们在“二人社会”总产品中各自占有的部分。

  接下来,鲁宾逊在图上找到了星期五的那组无差异曲线当中惟一穿过点A的一条,即图二中联结点A和点B的等效用曲线。为什么这条等效用曲线对鲁宾逊格外重要?因为,星期五完全可以不同他交换任何东西就享有这条曲线所代表的“效?用”?(注意,这条等效用曲线穿过点A,即40条马虎鱼及20只塔罗可以带给星期五的效用)。鲁宾逊明白,在体力上自己无法和星期五较量,所以,“强取豪夺”,至少目前还不是“可供选择的行为”之一。那么,剩下的可选择行为就只有说服星期五进行对双方都有好处的那类交换了。显然,这类交换必须同时提高双方的效用,也就是说,星期五应当能够通过与鲁宾逊的交换,从穿过点A的那条等效用曲线,向着图一星期五立场上的那个箭头所指的方向,增加自己的效用。同时,鲁宾逊也应当能够通过与星期五的交换,从他自己的那条穿过点A的等效用曲线(即图二的曲线IC),向着图一鲁宾逊立场上的那个箭头所指的方向,增加效用,例如,最高可能达到的效用,对鲁宾逊来说,当然就是穿过点B的那条等效用曲线(即图二的IC′)啦,只不过,考虑到上面说的那些理由,鲁宾逊无法指望星期五一点儿好处都不分享就进行交易,所以,最后的成交必定要使双方的等效用曲线都位于星期五的穿过点A的那条等效用曲线和鲁宾逊的穿过点A的那条等效用曲线围成的好像马虎鱼的大眼睛似的“鱼眼”面积里面。例如,图三所示的点C,在那里双方的效用曲线恰好相切——即两条曲线仅仅交于一点。从点C,鲁宾逊知道他无法再进一步增加自己的效用,因为那会减少星期五的效用,也就是星期五通过交换已经占据了的穿过点C的那条等效用曲线所表达的效用。同样,鲁宾逊知道,星期五也不会从点C要求更进一步增加效用到例如图三的点D,因为那将减小鲁宾逊在交换中获得的效用(即鲁宾逊的穿过点C的等效用曲线)。在这样的状态里(点C),显然,双方都不再提出进一步的交换(或不交换)要求。这在经济学上称为“均衡”状态。

  鲁宾逊和星期五成了朋友——“贸易伙伴”,尽管他们依然“不喜欢”或“看不起”对方。鲁宾逊从苏格兰老前辈那里听说过:“市场”是可以把人们教育成有教养、有道德、有名誉感的“绅士”的。多么奇妙的“市场”啊,既为我们双方带来更高的效用,又让我们不再相互残杀。鲁宾逊如此感叹着,便又沉入了夏威夷的梦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488

帖子

101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018
 楼主| 发表于 2017-6-14 14: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去年临近春节,我有机会对某村农贸市场的春联销售进行了调查,该农贸市场主要供应周围7个村5000余农户的日用品需求。贴春联是中国民间的一大传统,春节临近,春联市场红红火火,而在农村,此种风味更浓。

  在该春联市场中,需求者有5000多农户,供给者为70多家零售商,市场中存在许多买者和卖者;供应商的进货渠道大致相同,且产品的差异性很小,产品具有高度同质性(春联所用纸张、制作工艺相同,区别仅在于春联所书写内容的不同);供给者进入退出没有限制;农民购买春联时的习惯是逐个询价,最终决定购买,信息充分;供应商的零售价格水平相近,提价基本上销售量为零,降价会引起利润损失。原来,我国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春联,其销售市场结构竟是一个高度近似的完全竞争市场。

  供应商在销售产品的过程中,都不愿意单方面降价。春联是农村过年的必需品,购买春联的支出在购买年货的支中只占很小的比例,因此其需求弹性较小。某些供应商为增加销售量,扩大利润而采取的低于同行价格的竞争方法,反而会使消费者认为其所经营的产品存在瑕疵(例如:上年库存,产品质量存在问题等),反而不愿买。

  该农村集贸市场条件简陋,春联商品习惯性席地摆放,大部分供应商都将春联放入透明的塑料袋中以防尘保持产品质量。而少部分供应商则更愿意损失少部分产品暴露于阳光下、寒风中,以此展示产品。因此就产生了产品之间的鲜明对照。暴露在阳光下的春联更鲜艳,更能吸引消费者目光、刺激购买欲望,在同等价格下,该供应商销量必定高于其他同行。由此可见,在价格竞争达到极限时,价格外的营销竞争对企业利润的贡献不可小视。

  在商品种类上,例如“金鸡满架”一类小条幅,批发价为0.03元/副,零售价为0.3元/副;小号春联批发价为0.36元/副,零售价为0.50元/副。因小条幅在春联中最为便宜且为春联中的必需品,统一价格保持5、6年不变,因此消费者不对此讨价还价。小条幅春联共7类,消费者平均购买量为3到4类,总利润可达1.08元,并且人工成本较低。而小号春联相对价格较高,在春联支出中占比重较大,讨价还价较易发生;由此,价格降低和浪费的时间成本会造成较大利润损失,对小号春联需求量较大的顾客也不过购买7到8副,总利润至多1.12元。因此,我们不难明白浙江的小小纽扣风靡全国、使一大批人致富的原因;也提醒我们,在落后地区发展劳动密集、技术水平低、生产成本低的小商品生产不失为一种快速而行之有效的至富方法。

  春联市场是一个特殊的市场,时间性很强,仅在年前存在10天左右,供应商只有一次批发购进货物的机会。供应商对于该年购入货物的数量主要基于上年销售量和对新进入者的预期分析。如果供应商总体预期正确,则该春联市场总体商品供应量与需求量大致相同,则价格相对稳定。一旦出现供应商总体预期偏差,价格机制就会发挥巨大的作用,将会出现暴利或者亏损。

  综上可见,小小的农村春联市场竟是完全竞争市场的缩影与体现,横跨经济与管理两大学科。这也就不难明白经济学家为何总爱将问题简化研究,就象克鲁格曼在《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一书中,总喜欢以简单的保姆公司为例得出解决经济问题的办法,这也许真的有效。

  案例评析:

  完全竞争是指有无数的买者和买者组成的、无任何外在力量控制或人为因素干扰的市场结构。在这种市场上,既没有政府的直接干预和控制,也没有厂商的相互勾结或集体行动。完全竞争的市场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产品同质。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各个厂商提供的产品完全相同,没有任何差别。各厂商提供的产品,从原材料、加工工艺到包装、服务,都完全一样,可以相互替代。如果消费者购买不同厂商的产品,不会给消费者产生效用上的差别。

  2、厂商无数。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有无数多个买者和买者。每个买者的购买量和每个卖者的销售量只占市场交易量的很少一部分。个体的行为不可能影响市场的供求关系和价格。产品的价格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买者和卖者只能接受既定的市场价格,是价格的接受者。

  3、要素自由进出。生产要素不受任何限制,可以自由地流动,即厂商可以自由地进入或者退出完全竞争行业,不会遇到任何行业壁垒或人为因素的干扰,因此,竞争非常激烈。

  4、信息充分。在完全竞争市场上,所有的顾客和厂商都掌握了充分的市场信息。消费者完全知道所有厂商提供的产品的现在和未来的市场价格,厂商掌握了各种生产技术和有关要素、产品的价格信息,要素的所有者知道要素的各种用途及其相应的收益。任何买者都不可能以高于或低于市场的价格购买自己所需要的产品,任何卖者也不可能以高于市场的价格销售自己的产品。

  显然,完全符合上述条件的完全竞争市场是一种理想的市场状态,是一种极端的市场情况,在现实经济中是不存在的。只有金融市场和农副产品市场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虽然在现实经济中并不存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但是完全竞争的理论分析框架及其结论可以作为我们观察和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一个参照系,可以使我们所研究的问题得以简化。

  就案例中所提到农村春联市场来看,从春联产品的同质性、厂商进入与退出市场没有障碍、买卖双方的数量很多以及信息的充分说明春联市场接近于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这种竞争的充分性主要来源于产品的同质性即产品之间的完全替代,而厂商的无数个保证单个厂商不能控制产品的价格,在模型中要求参与者数量是无数个,他们的经济行为对价格没有影响。在现实中,尽管厂商和消费者的数量很大,但总是有限的,也就不能满足个体行为对价格没有影响的条件。从信息的充分与对称性来看,忽略了获取信息是有成本的,人们对与信息的搜寻与获取也是建立在成本与收益的比较之上而做出决策,在现实中人们往往根据经验来做出产品相关性质的判断,所以在一些外观形状、颜色等较容易判断的低级产品上容易产生接近于完全竞争性质的市场,而在一些个体化的、对产品和服务需要更多信息的高级产品以及需要相关制度安排来保证交易的顺利进行的产品和劳务就不太容易形成接近于完全竞争性质的市场。在自由进出市场上,政府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我们似乎可以从政府是不是促进厂商之间,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有企业的充分竞争来判断政府的社会价值是不是从效率出发,如果人为规定某个领域不能让某几类性质厂商进入,那么可以肯定一点,那就是政府一定有经济效率之外的考虑即并没有完全从经济效率的角度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488

帖子

101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018
 楼主| 发表于 2017-6-14 14: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保姆赚小费的故事

  案例来源:曲辰:“保姆赚'小费'的故事”,载于《经济学消息报》,2001年12月28日第六版。在编辑过程中作了适当删改。

  记得在初学经济学时,无论是运用Slutsky还是Hicks分解方法,总觉得消费支出中的价格效应,包括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不怎么好理解。最近听说一个保姆的故事,却很好的体现了其原理,又一次体会到“经济学原来就在生活之中”。本文先讲述这个故事,再进行简要分析,以让更多的人分享。

  一朋友虽事业蒸蒸日上,但为特别爱哭泣的小孩伤透了脑筋。为此两口子想了不少办法,但收效甚微,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最后总算找到了偏方:小孩特别爱吃一种小颗粒糖,也爱玩,所以每当小宝贝快要哭的时候,给一两个欢乐球或吃几粒糖,小孩很快就会安静下来,若多些球或糖,小孩甚至还会高兴得手舞足蹈。要是不让宝贝哭,每周至少得破费50多元(大致54元),包括购买100来个(大致为105个)价格为0.25元的欢乐球和约280粒价格为0.1元的糖。

  有一天,他们从保姆市场雇了一保姆专门照顾小孩,基本要求是不能让宝贝哭,当然每周的预算仍然是54元左右。在主人的帮助下,保姆很快学会了如何买球和糖以及对付小孩哭泣的招数。然而,一个多月以后,欢乐球降价了,由原来的0.25元降到0.15元。保姆当然很高兴,因为现在虽然买280粒糖仍需28元,但买105个欢乐球不需要26元了,而只需要16元,每周就可以省出10元。但保姆没有把省出的钱交还给主人,而是进了自己的腰包,算是赚点“小费”。就这样,降价后保姆每次花约44元买105个球和280粒糖,并赚10元小费,主人全然不知。日复一日,循环往复,但保姆总琢磨着,既然球降价了,为什么不多买点球,而少买点糖。经过不断尝试,她觉得花上44元,买45个球和220粒糖效果最好,不仅能制止小孩哭泣,有时还会看到小孩的笑脸。

  一次周末,保姆利用每周给的一天假,到正在上经济系研究生的哥哥处串门,并洋洋得意的把在主人家的故事一五一十讲给哥哥听。哥哥听后,觉得挺有意思,夸妹妹有心计,但仔细想想,心计还不够,因为让小孩高兴当然好,但这并不是妹妹的本职工作,她完全可以在不让小孩哭泣的前提下,更好的组合球与糖,省出更多的钱,赚更多的“小费”。经此点拨,妹妹觉得言之有理。回去之后,又经过不断尝试,她每次买大约140个球和210粒糖,花费约42元,就能保证小孩不哭。结果,每次可赚约12元“小费”,比哥哥点拨前多赚2元。

  转眼间已是春节临近,保姆打算回家过年,期间只能由主人替代去买东西和照顾小孩。她知道,如果主人去买东西,必使其赚“小费”之事暴露无余。为此,她以退为进,开始将每次能省出的12元分文不要,即把主人所给的54元全部购买球和糖。至于购买的数量,经尝试,最后觉得每周买180个球和270粒糖,能使小孩最高兴。见此情景,主人当然非常高兴,夸保姆很能干,而保姆就将球降价的事告诉主人,还得了个“诚实”的美名。

  这虽然只是一个保姆赚“小费”的故事,却揭示了消费中包括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原理,有趣的是还体现了Slutsky和Hicks两种分解方法。在此不妨假设小孩不哭为低的无差异曲线1,小孩高兴为较高的无差异曲线2,而小孩最高兴为无差异曲线3。起初在糖和球的价格分别是0.25元和0.1元的条件下,总预算为54元就达到了无差异曲线1,糖和球的均衡量分别为105个和280粒。当球的价格降至0.15元后,理性的保姆经过调整商品组合,不仅赚了10元“小费”,还使小孩的效用提高到无差异曲线2。事实上,在这里体现了Slutsky分解方法,这10元“小费”是Slutsky补偿预算线下形成的成本差额,球由105增至145,这增加的40就是球的替代效应。后来在哥哥的指点下,她又调整了商品组合,体现了Hicks分解方法。所赚12元“小费”就是Hicks补偿预算线下形成的补偿变量,而球的均衡数量由降价的105增至140个,这增加的额5就是替代效果。最后,由于怕暴露目标保姆放弃所能得到的“小费”,达到了最高的无差异曲线3的效用水平,球的均衡数量达到了180个,比降价前增加了75个,这就是欢乐球的全部降价效应。很显然采用不同的分解方法,收入效应也是不一样的,Slutsky和Hicks分解的结果分别是35和40。

  由此可以看出,Slutsky和Hicks两种分解方法的总效应是一样的,但由于补偿预算线的不同,导致了两者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各异,前者替代效应应大于后者,而收入效应则相反,但两者差异很小,所以结果大同小异。

  案例评析:

  价格变化对预算约束具有双重影响,一是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化。这种由于商品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从而引起对需求量的变动,称为收入效应。二是使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化。这种由于商品价格变动所引起的相对价格的变动,从而引起对需求量的变动,称为替代效应。所以,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化,这种变化可分解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两部分,即总效应=收入效应+替代效应。

  理解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关键在于认识补偿预算线,而Slutsky和Hicks两种分解方法的补偿预算线是不一样的。Hicks认为,实际收入不变,是指原有的效用水平不变,即消费者可以维持原有的满足程度,保持原有的无差异曲线。这种分解法就是教材中所介绍的方法,补偿预算线与原来的无差异曲线相切来决定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Slutsky认为,所谓实际收入不变,是指原有的商品组合不变,即消费者在价格变动后刚好能够购买原来的商品组合。为此,当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时,必须剔除由于价格下降而增加的实际收入,使消费者在新的价格下刚好买到原有价格下的商品组合。因而,Slutsky分解法中,补偿预算线与原来的无差异曲线相交于原来的消费均衡点,以此来决定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由于两种分解法的补偿预算线不同,因而均衡点也不同,所以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也不相同。就同一价格变动来说,Slutsky分解法的替代效应应大于Hicks分解法,但总效应是一样的。当价格变动不大时,两种分析法的效应相似。

  本案例阐述了保姆在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时所采取的三种不同对策,这里面涉及到两种分解法,生动形象,在理解教材中介绍的Hicks分解法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论深化,在两种分解法的对比过程中理解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488

帖子

101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018
 楼主| 发表于 2017-6-14 14: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了实现“市长保证菜蓝子”的诺言,许多大城市都由政府投资修建了大型养鸡场,结果这些大型养鸡场反而竞争不过农民养鸡专业户或老太太,往往赔钱者多。为什么大反而不如小呢?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首先在于鸡蛋市场的市场结构。鸡蛋市场有三个显著的特点。第一,市场上买者和卖者都很多。没有一个买者和卖者可以影响市场价格。即使是一个大型养鸡场,在市场上占的份额也微不足道,难以通过产量来控制市场价格。用经济学术语说,每家企业都是价格接受者,只能接受整个市场供求决定的价格。第二,鸡蛋是无差别产品,企业也不能以产品差别形成垄断力量。大型养鸡场的蛋与老太太的鸡蛋没有什么不同,消费者也不会为大型养鸡场的蛋多付钱。第三,自由进入与退出,任何一个农民都可以自由养鸡或不养鸡。第四,买者与卖者都了解相关信息。这些特点决定了鸡蛋市场是一个完全竞争市场,即没有任何垄断因素的市场。

  在鸡蛋这样的完全竞争市场上,短期中如果供大于求,整个市场价格低,养鸡可能亏本。如果供小于求,整个市场价格高,养鸡可以赚钱。

  但在长期中,养鸡企业(包括农民和大型养鸡场)则要对供求作出反应:决定产量多少和进入还是退出。假设由于人们受胆固醇不利于健康这种宣传的影响而减少鸡蛋的消费。价格下降,这时养鸡企业就要作出减少产量或退出养鸡业的决策。假设由于发生鸡瘟,供给减少,价格上升,原有养鸡企业就会扩大规模,其他人也会进入该行业。在长期中通过供求的这种调节,鸡蛋市场实现了均衡,市场需求得到满足,生产者也感到满意。这时,各养鸡企业实现成本(包括机会成本在内的经济成本)与收益相等,没有经济利润。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完全受市场支配。由于竞争激烈,成本被压得相当低。生产者要对市场供求变动作出及时的反应。换言之,在企业一点也无法控制的市场上,成本压不下来或调节能力弱,都难以生存下去。大型养鸡场的不利正在于压低成本和适应市场的调节能力远远不如农民养鸡者。在北京鸡蛋市场上,大型养鸡场就斗不过北京郊区和河北的农民。

  大型养鸡场的成本要高于农民。在短期中,养鸡的成本包括固定成本(鸡舍、蛋鸡、管理人员等)和可变成本(鸡饲料、劳动等人大型养鸡场的固定成本(现代化养鸡设备和从场长、党委书记到职员的众多管理人员)远远高于农民(农民养鸡的固定成本除蛋鸡外其他很少)。甚至农民的可变成本也低(用剩饭菜等代替部分外购饲料,自己的劳动也可忽略不计)。这样,当价格低时,大型养鸡场难以维持或要靠政府财政补贴,而农民养鸡户却可以顽强地生存下来。长期中,大型养鸡场每个蛋的平均成本也高于农民,因为现代化大量养鸡带来的好处并不足以弥补巨额投资和庞大管理队伍的支出。农民则以低成本和低价格占领了鸡蛋市场。

  大型养鸡场的市场适应能力也不如农民。当供大于求价格低时,农民可以迅速退出市场,不会有多大损失,大型养鸡场停产则很困难。现代化养鸡设备闲置下来比不用鸡窝的损失大得多。解雇管理人员比老太太不养鸡有多难?在供小于求价格高时,大型养鸡场的产量要受设备能力的限制,但有什么能限制农民多养鸡呢?

  在鸡蛋市场上需要的是“造小船成本低”和“船小好调头”。庞然大物的大型养鸡场反而失去了规模经济的好处。而且,即使就是将来农民养鸡也现代化了,也仍然是农民养鸡业的进步,难以有大型企业的地位。这是行业生产技术特点决定的。你听说过美国500强企业中有养鸡公司吗?或者说,你听到过什么有名的养鸡场吗?这类企业本来就应该是“小的是美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488

帖子

101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018
 楼主| 发表于 2017-6-14 14: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约从20世纪的8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老百姓在过春节的年夜饭中增添了一套诱人的内容,那就是春节联欢晚会。记得1982年第1届春节联欢晚会的出台,在当时娱乐事业尚不发达的我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晚会的节目成为全国老百姓在街头巷尾和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题材。

  晚会年复一年地办下来了,投入的人力物力越来越大,技术效果越来越先进,场面设计越来越宏大,节目种类也越来越丰富。但不知从哪一年起,人们对春节联欢晚会的评价却越来越差了,原先在街头巷尾和茶余饭后的赞美之词变成了一片骂声,春节联欢晚会成了一道众口难调的大菜,晚会也陷入了“年年办,年年骂;年年骂,年年办”的怪圈。

  春晚本不该代人受过,问题其实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有关。在其它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当一个人在消费某种物品时,随着消费量的增加,他(她)从中得到的效用是越来越少的,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就被视为一种规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虽然是一种主观感受,但在其背后也有生理学的基础:反复接受某种刺激,反应神经就会越来越迟钝。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让我们欢呼雀跃,但举办次数多了,由于刺激反应弱化,尽管节目本身的质量在整体提升,但人们对晚会节目的感觉却越来越差了。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时时在支配着我们的生活,尽管有时我们没有明确地意识到。在大多数情况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决定了第一次最重要。难怪人们最难忘的是自己的初恋,最难忘恋爱中第一次约会的地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微观经济学--温州大学精品课

GMT+8, 2024-5-3 13:16 , Processed in 0.18062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