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柠汐_K4A05 发表于 2017-6-16 14:43:59

有哪些显而易见的生活现象,其实有鲜为人知的经济学道理?

经济学的原理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展现它的魅力

蓝柠汐_K4A05 发表于 2017-6-16 14:44:20

我想讲一个婴儿看护合作社的故事。这个故事我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个故事来自斯维尼夫妇(1977),被克鲁格曼引用过。这个婴儿看护合作社(Capitol Hill Babysitting Co-op)是在国会上班的150对夫妇组织起来的,由于他们很忙没有时间看孩子,所以他们决定成立一个社团,有空的夫妇帮忙照顾没空的夫妇的孩子,等到他们忙了,自然也有别的有空的夫妇照顾他们的孩子。为了让这个合作项目合理运行起来,他们采用发放凭证的方式:如果你看护了别人的小孩,给你一定面额的凭证,等到你需要别人帮忙的时候,把这个凭证支付给别人。如果你想要别人帮你看护你的小孩,你需要先去看护别人的小孩——这种制度保证了你享受的服务和你付出的服务是等价的。

蓝柠汐_K4A05 发表于 2017-6-16 14:44:37

听到这里,你可能已经猜出来,这个凭证其实非常像我们这个世界的货币。所以这个故事是关于货币,以及经济危机的——听起来如此像那本著名的书《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我其实不满足于一些关于经济危机的解释,例如为什么每隔几年就会产生经济危机? - 张英锋的回答,这是一个蛛网模型,但是它无法涵盖我们所谓的经济危机的特征,得出的政策建议自然也大相径庭。

蓝柠汐_K4A05 发表于 2017-6-16 14:44:55

对于政策制定者和一般经济学学生来说,对经济危机的理解都是凯恩斯主义的,这种理论强调经济危机的产生来源于总需求不足。它的特征是整个经济体的失衡:人们找不到工作,是因为工厂开不了工;工厂开不了工,是因为产品卖不出去;产品卖不出去,是因为人们没钱;人们没钱,是因为找不到工作

蓝柠汐_K4A05 发表于 2017-6-16 14:45:11

这一图景是迷人的。首先,这是一个循环,在任何一个环节解决了问题,就能带来正的反馈,使得其他环节的问题也解决了——例如,假如工人得到了收入,就可以买东西,有人买东西了,自然工厂就开工了,既然工厂开工了,工人自然也就得到工作了,而工人得到了工资,自然也就得到了收入;

蓝柠汐_K4A05 发表于 2017-6-16 14:45:30

其次,它意味着,经济危机并不是供给出了问题,而是需求出了问题,我们的产出下降了,不是因为我们生产不了那么多东西了,工人还在,机器还在,企业家还在,只是它们都空闲着,它们为什么空闲?是因为人们没有那么多需求了,等到需求来了,它们就能够再次加大马力,经济就会回到那个潜在的产出上来。

蓝柠汐_K4A05 发表于 2017-6-16 14:45:48

我想我上边举的那个答案,概况不了这种特征。
由于经济体系是复杂的,很多人没有能力,或者抗拒去研究它,所以我们回到这个小故事上来,看看婴儿合作社的经济危机与货币政策。

蓝柠汐_K4A05 发表于 2017-6-16 14:46:07

首先,我们应该期待这个婴儿合作社有“经济危机”。真的有。因为有一些夫妻发现他们连续好几天晚上都有空,为了预防以后忙起来想要别人照顾孩子,而又没有足够的凭证,他们这几天都去照顾别人的孩子,积攒凭证,于是整个合作社的凭证变得少了。既然整个合作社的凭证变得稀缺了,人们发现获得凭证更加不容易了,以后忽然忙了起来,但是并不能马上找到人照顾自己的孩子,唯一的解决方式就是,积攒更多的凭证,于是这些人也更多的去照顾别人的孩子。

蓝柠汐_K4A05 发表于 2017-6-16 14:46:25

但是,如果大家都想要去给别人照顾孩子,而不是让别人照顾自己的孩子,那么他们又怎么能找到肯让自己照顾孩子的夫妻呢?他们找不到照顾别人孩子的机会,也就没有凭证,所以他们又只能照顾自己的孩子——人们又回到了没有合作社的状态,整个合作社运行不下去了

蓝柠汐_K4A05 发表于 2017-6-16 14:46:45

这个故事非常有趣,因为它和经济危机的“总需求不足”如出一辙。如果把“照顾别人的孩子”看做这个合作社的产出的话,这个合作社面临的问题显然是:人们都想照顾别人的孩子(有供给),但没人想要别人照顾自己的孩子(没有需求),所以总需求不足带来了这个合作社的产出下降。是因为这些合作社的夫妻没有照顾孩子的能力吗?当然不是,事实上,他们的能力没有变,意愿反而提高了——他们巴不得可以去照顾别人的孩子呢!这就特别像经济危机的特征:产出低于社会潜在产出,问题不是生产能力降低了,而是资源的闲置。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有哪些显而易见的生活现象,其实有鲜为人知的经济学道理?